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传统德育“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内容空洞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仍停留在刻板冰冷的道德灌输阶段,很难达到道德规劝的效果。故事德育以更隐蔽的方式,更有趣的内容,绕过非此即彼的较量,慢慢消除学生的抗拒和质疑心理,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目的。
关键词 故事德育;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70-03
传统德育以认知式和灌输式德育模式为主,重说教、轻心育,重外化、轻内塑,重理性认知、轻情感熏染。这导致传统德育的内容浮泛老套,忽视对多元德育资源和素材的挖掘,且德育的方式单一固化,依然采用“灌输式”的理论堆砌和道理输入。传统德育课堂上,师生缺位,意识淡薄,“德育变成了一种表面化、无根的教育”[1]。可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传统德育“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2],其照本宣科、单调沉闷的单向灌输方式亟须变革,需要建构新的德育方式与路径。
一、故事与故事德育的概念
故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一般表现为一些有因果联系、带有寓意的生活事件。广义的故事是已经过去的事,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传奇;可以是他人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是自身的实践体验。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影响力工具,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技巧。从远古时期到互聯网时代,从神话传说到现代八卦,故事几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成为维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重要纽带。故事塑造了人类集体潜意识,“人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其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3]。故事已成为人类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事德育是利用故事的非线性、多元性、情感性和隐蔽性等优势,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地对学生产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李西顺教授指出:“故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传递、保存、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蕴及德育价值。”[4]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认为,故事法是发展儿童良好品格的重要方法。[5]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里德·蒙塔古和阿灵顿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威廉·凯斯比尔的研究证实,故事对大脑的奖励中心有刺激作用,故事能激活大脑的愉悦中枢,满足人的原始需求,容易让人上瘾。[6]因此,相比传统德育模式,故事德育具有无可比拟优势。
二、故事德育的价值与优势
(一)影响的隐蔽性
故事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针锋相对的做法,采用曲折迂回的方式,慢慢消除学生抗拒和质疑的心理,打破其意识壁垒。教师利用故事指引学生从自己“孤立的山峰”走到教师的阶梯旁,站在教师站的地方观察事物。故事德育以最隐蔽、最舒服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享受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新价值观。故事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而是凭借其隐含的意义,让学生品味思考,然后联系实际,做出合理的决定。普林斯顿大学的乌里·哈森研究发现,听故事的人跟讲故事的人在大脑中会呈现相同的镜像,出现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7]好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得出和讲述者一样的结论,而“和你说的结论比起来,人们更看重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8]。
(二)教化的感染性
故事能触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让教师跨越沟通障碍,快速地和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故事德育能改变传统德育冷冰冰、干巴巴的道理灌输,让教化充满温情,让德育思想的表达更隐晦、更委婉,不会显得太鲁莽,让学生觉得尴尬,也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故事德育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帮助学生克服当下的挫折与沮丧,重新振作起来,也可以唤醒学生心灵成长的力量,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实现的勇气。
(三)作用的持久性
好的故事就像一款思维软件,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运行。故事德育就是将适合的故事在适合的时间讲给学生,刻在学生脑子里,嵌在学生心底,让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重述和回响,在学生的思想中不断发展并成长,以此来不断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强化故事的意义,让德育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像一盏灯持续照亮学生的人生。
三、故事德育的原则
故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影响与改变,但故事本身是多维的,而且可塑性强,能承载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以容纳截然相反的观点。每个人都愿意从自身的角度、经历和认知去解读故事,故对于同一个故事,人们常常会解读出不同的寓意和结论。因此,故事的选择极为重要。
(一)正面引导的原则
故事德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面对学生,教师应该讲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故事,唤醒学生内心善良和美好的一面,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影响他们。因为教师的灰心、沮丧、压抑、焦虑、恐惧和耻辱等负面情绪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产生消极情绪,这样无法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改变自我。相反,成功、积极、乐观等积极情绪能给人以力量,更容易使人成功。
(二)适合学生的原则
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的故事类型有:
1.“我是谁”的故事
很多学生对教师可能会有顾虑与戒备,甚至有抵触心理,再加上学生自身可能存在其他的需要转化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我是谁”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动机,打消他们的疑虑,与之建立信任。“我是谁”的故事即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自己最大的愿望或恐惧是什么,曾经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可靠的联系。一般来说,有五种可供教师讲述的“我是谁”的故事,即显示教师品格的故事、显示教师看重什么的故事、关于目的或宗旨的故事、关于教训的故事和关于激励的故事。[9] 2.愿景故事
故事可以赋予挫折、苦难和失落的现实以意义,“而有意义的挫折比起无谓的挫折更容易被人接受”[10]。一个洋溢着无限希望与憧憬的故事会像一盏希望之灯照亮绝望和充满困惑的学生。故事会让他们抬眼看值得奋斗的明天,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这样,繁重的学习任务,时时出现的困难,不断的失败,他人的冷嘲等都不再可怕。学生不再惧怕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没完没了的补课,不再为考试的失利沮丧,而是将障碍看作挑战,将打击看作考验,将失败看作教训,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而变得更清醒、更坚强与更坚定。
3.价值观的故事
任何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不能被学生实践,就只是空谈。正如安妮特·西蒙斯所说:“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承载,价值观念不容易真正打动我们。”[11]教师需要通过讲故事传递正确价值观,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让这些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所认可、所接受并自觉践行的人生信念。教师崇尚友善就给学生讲关于友善的故事,教师崇尚团结就给学生讲团结的故事,教师崇尚尊重就给学生讲尊重的故事。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教导故事、励志故事、变革故事、动员故事和澄清类故事等,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四、故事德育的路径
安妮特·西蒙斯曾说:“每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的聚集强化。”而且,人们头脑中的故事会不断延伸,它会不断收集类似的事例,来强化自己的价值观,强化故事的意义。悲观的人会不断收集负面案例,为自己的悲观主义寻找佐证,樂观的人则倾向于收集正面事例,为自己的乐观主义寻找证据。遗憾的是,消极故事的影响力要超过积极故事的影响力。因此,“要想影响决策人,你就要改变他们的直觉所依赖的故事”[12],并且用大量积极的新故事去代替他们头脑中消极的旧故事。所以,故事德育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首先了解学生的人生故事,明晰其道德失范背后的故事根源,接着用有针对性的新故事代替旧故事,进而纠正和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改造。
第一,在影响学生之前,教师先要与之建立联系,赢得信任,打消他们的疑虑与猜测。大多数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别人的说服和影响都心怀叵测,有利可图,所以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会本能地质疑,设置种种障碍。《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与“多数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管多小心都不为过”;37%的人认为“如果有机会,多数人总想从你身上得到点什么”。[13]因此,在影响学生之前,教师需要先打破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打消他们的猜疑,通过讲故事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否则,教师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可能付诸东流。一个不被认为具有爱和善意的德育教师很难影响和改变学生。
第二,教师通过聆听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聆听具有可以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力量,用灵魂而非血缘关系来创造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交流。聆听可以消除经济、社会和阶层的差异,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彼此像亲人一样。有时候,聆听能使对方幡然醒悟,因为“最有影响力的故事,往往是你想影响的人的故事,而非你自己的故事”[14]。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找到问题的真相与根源。不说话不是放弃影响,而是用聆听来争夺话语权,等待言说的机会。
第三,用新故事覆盖旧故事,重塑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聆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充分理解其头脑中的抵抗故事,然后用一个新故事去代替旧故事,重构其头脑中的存储空间。当试图去影响学生时,教师是在引导他们去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世界,学生有抵触的情绪再正常不过,这是人性使然。讲故事仿佛是以强大的震撼力把学生从狭窄的隧道里救出来,使他们跳出深渊,跳出隧道,跨越地平线,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视界盲区,越过从未想过的思维盲区。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就是唤醒学生直面现实,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审视那些无意识的选择、未经检验的思考。
第四,通过故事激发情感,利用情感开展德育。人类是感性的动物,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可以引导人脑,干扰人的思维,乃至决定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15]。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基于对事物的感觉做出决策,而非理性和逻辑。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大脑额叶受伤的人做了测试,发现除了不能感觉和表达情绪以外,他们在工作中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是正常的。[16]可见,在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时,情感发挥了重要作用,“情感是且永远是最核心的因素”[17]。人类靠情感决策,而故事刺激了情感。故事是有温度的,触动人心的,人们更容易记住充满感情的故事。
总之,故事是弥足珍贵的德育资源,有着天然的德育优势,教师要好好利用故事,掌握故事德育的四个步骤,即发现故事——记忆故事——分享故事——更新故事。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故事,在合适的时机去凿破学生心中的坚冰,“促使学生通过体验故事中的价值与意义世界,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使学生的内在德性得到自然升华及自主建构”[18]。
(庄照岗,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00)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2]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18.
[3] 孙桐.讲故事:说服他人和营销自己的核心技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4.
[4][18] 李西顺,李瑞玲.故事留白:德育课教学风格的新视域[J].中国教育学刊,2011(6):67-69.
[5] 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学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4.
[6][7] [美]尼克·南顿,杰克·迪克斯.故事营销有多重要[M].闾佳,邓瑞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24.
[8][10][11][13] [美]安妮特·西蒙斯.说故事的力量:激励、影响与说服的工具[M].吕国燕,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46,19,6.
[9][12] [澳]肖恩·卡拉汉.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M].美同,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85-86,21.
[14][15][17] [ZK(2*3#][美]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维[M].俞沈彧,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88,63,141.
[16] [澳]加布里埃尔·多兰.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如何在商界讲好故事[M].唐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9.
实习编辑:刘 恋
关键词 故事德育;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70-03
传统德育以认知式和灌输式德育模式为主,重说教、轻心育,重外化、轻内塑,重理性认知、轻情感熏染。这导致传统德育的内容浮泛老套,忽视对多元德育资源和素材的挖掘,且德育的方式单一固化,依然采用“灌输式”的理论堆砌和道理输入。传统德育课堂上,师生缺位,意识淡薄,“德育变成了一种表面化、无根的教育”[1]。可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传统德育“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2],其照本宣科、单调沉闷的单向灌输方式亟须变革,需要建构新的德育方式与路径。
一、故事与故事德育的概念
故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一般表现为一些有因果联系、带有寓意的生活事件。广义的故事是已经过去的事,可以是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传奇;可以是他人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是自身的实践体验。故事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影响力工具,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技巧。从远古时期到互聯网时代,从神话传说到现代八卦,故事几乎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成为维系人与人情感关系的重要纽带。故事塑造了人类集体潜意识,“人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其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3]。故事已成为人类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事德育是利用故事的非线性、多元性、情感性和隐蔽性等优势,有目的、有计划且系统地对学生产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李西顺教授指出:“故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传递、保存、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蕴及德育价值。”[4]美国教育家克伯屈认为,故事法是发展儿童良好品格的重要方法。[5]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里德·蒙塔古和阿灵顿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威廉·凯斯比尔的研究证实,故事对大脑的奖励中心有刺激作用,故事能激活大脑的愉悦中枢,满足人的原始需求,容易让人上瘾。[6]因此,相比传统德育模式,故事德育具有无可比拟优势。
二、故事德育的价值与优势
(一)影响的隐蔽性
故事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针锋相对的做法,采用曲折迂回的方式,慢慢消除学生抗拒和质疑的心理,打破其意识壁垒。教师利用故事指引学生从自己“孤立的山峰”走到教师的阶梯旁,站在教师站的地方观察事物。故事德育以最隐蔽、最舒服的方式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愉悦享受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新价值观。故事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而是凭借其隐含的意义,让学生品味思考,然后联系实际,做出合理的决定。普林斯顿大学的乌里·哈森研究发现,听故事的人跟讲故事的人在大脑中会呈现相同的镜像,出现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7]好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得出和讲述者一样的结论,而“和你说的结论比起来,人们更看重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8]。
(二)教化的感染性
故事能触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让教师跨越沟通障碍,快速地和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故事德育能改变传统德育冷冰冰、干巴巴的道理灌输,让教化充满温情,让德育思想的表达更隐晦、更委婉,不会显得太鲁莽,让学生觉得尴尬,也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故事德育能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帮助学生克服当下的挫折与沮丧,重新振作起来,也可以唤醒学生心灵成长的力量,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实现的勇气。
(三)作用的持久性
好的故事就像一款思维软件,会在合适的时候自己运行。故事德育就是将适合的故事在适合的时间讲给学生,刻在学生脑子里,嵌在学生心底,让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重述和回响,在学生的思想中不断发展并成长,以此来不断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强化故事的意义,让德育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像一盏灯持续照亮学生的人生。
三、故事德育的原则
故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影响与改变,但故事本身是多维的,而且可塑性强,能承载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以容纳截然相反的观点。每个人都愿意从自身的角度、经历和认知去解读故事,故对于同一个故事,人们常常会解读出不同的寓意和结论。因此,故事的选择极为重要。
(一)正面引导的原则
故事德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面对学生,教师应该讲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故事,唤醒学生内心善良和美好的一面,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去影响他们。因为教师的灰心、沮丧、压抑、焦虑、恐惧和耻辱等负面情绪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产生消极情绪,这样无法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改变自我。相反,成功、积极、乐观等积极情绪能给人以力量,更容易使人成功。
(二)适合学生的原则
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的故事类型有:
1.“我是谁”的故事
很多学生对教师可能会有顾虑与戒备,甚至有抵触心理,再加上学生自身可能存在其他的需要转化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我是谁”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动机,打消他们的疑虑,与之建立信任。“我是谁”的故事即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自己最大的愿望或恐惧是什么,曾经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可靠的联系。一般来说,有五种可供教师讲述的“我是谁”的故事,即显示教师品格的故事、显示教师看重什么的故事、关于目的或宗旨的故事、关于教训的故事和关于激励的故事。[9] 2.愿景故事
故事可以赋予挫折、苦难和失落的现实以意义,“而有意义的挫折比起无谓的挫折更容易被人接受”[10]。一个洋溢着无限希望与憧憬的故事会像一盏希望之灯照亮绝望和充满困惑的学生。故事会让他们抬眼看值得奋斗的明天,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这样,繁重的学习任务,时时出现的困难,不断的失败,他人的冷嘲等都不再可怕。学生不再惧怕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没完没了的补课,不再为考试的失利沮丧,而是将障碍看作挑战,将打击看作考验,将失败看作教训,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而变得更清醒、更坚强与更坚定。
3.价值观的故事
任何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不能被学生实践,就只是空谈。正如安妮特·西蒙斯所说:“如果没有好的故事承载,价值观念不容易真正打动我们。”[11]教师需要通过讲故事传递正确价值观,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让这些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所认可、所接受并自觉践行的人生信念。教师崇尚友善就给学生讲关于友善的故事,教师崇尚团结就给学生讲团结的故事,教师崇尚尊重就给学生讲尊重的故事。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教导故事、励志故事、变革故事、动员故事和澄清类故事等,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四、故事德育的路径
安妮特·西蒙斯曾说:“每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的聚集强化。”而且,人们头脑中的故事会不断延伸,它会不断收集类似的事例,来强化自己的价值观,强化故事的意义。悲观的人会不断收集负面案例,为自己的悲观主义寻找佐证,樂观的人则倾向于收集正面事例,为自己的乐观主义寻找证据。遗憾的是,消极故事的影响力要超过积极故事的影响力。因此,“要想影响决策人,你就要改变他们的直觉所依赖的故事”[12],并且用大量积极的新故事去代替他们头脑中消极的旧故事。所以,故事德育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首先了解学生的人生故事,明晰其道德失范背后的故事根源,接着用有针对性的新故事代替旧故事,进而纠正和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改造。
第一,在影响学生之前,教师先要与之建立联系,赢得信任,打消他们的疑虑与猜测。大多数人潜意识里都认为别人的说服和影响都心怀叵测,有利可图,所以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会本能地质疑,设置种种障碍。《纽约时报》的记者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与“多数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管多小心都不为过”;37%的人认为“如果有机会,多数人总想从你身上得到点什么”。[13]因此,在影响学生之前,教师需要先打破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打消他们的猜疑,通过讲故事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否则,教师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可能付诸东流。一个不被认为具有爱和善意的德育教师很难影响和改变学生。
第二,教师通过聆听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聆听具有可以把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力量,用灵魂而非血缘关系来创造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交流。聆听可以消除经济、社会和阶层的差异,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彼此像亲人一样。有时候,聆听能使对方幡然醒悟,因为“最有影响力的故事,往往是你想影响的人的故事,而非你自己的故事”[14]。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找到问题的真相与根源。不说话不是放弃影响,而是用聆听来争夺话语权,等待言说的机会。
第三,用新故事覆盖旧故事,重塑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聆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并充分理解其头脑中的抵抗故事,然后用一个新故事去代替旧故事,重构其头脑中的存储空间。当试图去影响学生时,教师是在引导他们去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世界,学生有抵触的情绪再正常不过,这是人性使然。讲故事仿佛是以强大的震撼力把学生从狭窄的隧道里救出来,使他们跳出深渊,跳出隧道,跨越地平线,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看到他们从未见过的视界盲区,越过从未想过的思维盲区。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就是唤醒学生直面现实,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审视那些无意识的选择、未经检验的思考。
第四,通过故事激发情感,利用情感开展德育。人类是感性的动物,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可以引导人脑,干扰人的思维,乃至决定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15]。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基于对事物的感觉做出决策,而非理性和逻辑。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大脑额叶受伤的人做了测试,发现除了不能感觉和表达情绪以外,他们在工作中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是正常的。[16]可见,在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时,情感发挥了重要作用,“情感是且永远是最核心的因素”[17]。人类靠情感决策,而故事刺激了情感。故事是有温度的,触动人心的,人们更容易记住充满感情的故事。
总之,故事是弥足珍贵的德育资源,有着天然的德育优势,教师要好好利用故事,掌握故事德育的四个步骤,即发现故事——记忆故事——分享故事——更新故事。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故事,在合适的时机去凿破学生心中的坚冰,“促使学生通过体验故事中的价值与意义世界,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使学生的内在德性得到自然升华及自主建构”[18]。
(庄照岗,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00)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李丹.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7(1):88-92.
[2]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3-18.
[3] 孙桐.讲故事:说服他人和营销自己的核心技能[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4.
[4][18] 李西顺,李瑞玲.故事留白:德育课教学风格的新视域[J].中国教育学刊,2011(6):67-69.
[5] 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学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4.
[6][7] [美]尼克·南顿,杰克·迪克斯.故事营销有多重要[M].闾佳,邓瑞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0,24.
[8][10][11][13] [美]安妮特·西蒙斯.说故事的力量:激励、影响与说服的工具[M].吕国燕,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46,19,6.
[9][12] [澳]肖恩·卡拉汉.不会讲故事,怎么带团队[M].美同,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85-86,21.
[14][15][17] [ZK(2*3#][美]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维[M].俞沈彧,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188,63,141.
[16] [澳]加布里埃尔·多兰.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如何在商界讲好故事[M].唐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9.
实习编辑:刘 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