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进行,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在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
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
[2][美]桑赫尔兹.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
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
[2][美]桑赫尔兹.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宋融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