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开拓养成教育空间。在“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策略研究
我校是位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子女,其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多数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周边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矫治,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势必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和培养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我认为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 更新观念,三全育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体育人”的思想。“全体育人”要求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全程育人”是指从小學生从一年级到其六年级,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都不该放松,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从上课到下课等,教师都要对其言行留心,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全面育人”则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把德育工作做好做细,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优美的环境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声而持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榜样示范,引领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学校里,学生经常接触教师,教师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是神圣和高大的,因此教师的言行往往会成为小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本身也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引领和影响着全体学生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做好。
四、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高, 要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具体的行动指令,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在实施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学校在培养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摒弃单调的说教,形式多样,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少先队广播站,表扬学生当中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讲文明礼貌的孩子,拾金不昧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等。
五、制定要求,因龄而异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对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出相对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而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对品德的认识比较直观,低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可以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文明行为意识和集体意识。
六、学科渗透,品德为重
德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品德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品德课是每周二至三节,品德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的品德课才可以收到实效。品德课要把相关的道德知识化作点滴甘露慢慢渗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浸润下、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下、在教师悉心教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品德课任教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多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结合生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培养正确习惯的要求融入到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七、多方联动,合力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具体方法可以是建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的各届社会人士组成,还可以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和学校相关的单位,如消防大队,当地派出所等,充分发挥他们作用,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密切留意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不良因素,尽学校的教育功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学校开展活动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引发社会人士参与教育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外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基地等,帮助学生培养特长,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忽視。由于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也有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常识,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心无力,这时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多与家长沟通,指引家长如何才能教育好小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品德的养成是感知、悟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必须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养成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学校、教师必须不厌其烦,把教育活动做足做细,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从实际出发,家校结合,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接受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玉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策略研究
我校是位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当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的子女,其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多数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周边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矫治,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势必影响到学校教育改革和培养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我认为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 更新观念,三全育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观念,提升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体育人”的思想。“全体育人”要求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关注学生的品行,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全程育人”是指从小學生从一年级到其六年级,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都不该放松,从学生进校门到放学,从上课到下课等,教师都要对其言行留心,抓住契机及时进行德育教育。“全面育人”则是指学校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把德育工作做好做细,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环境熏陶,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优美的环境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无声而持久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榜样示范,引领规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学校里,学生经常接触教师,教师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是神圣和高大的,因此教师的言行往往会成为小学生的首要模仿对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学校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能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本身也坚决不做,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引领和影响着全体学生按正确的行为规范去做好。
四、知行合一,强化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高, 要把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具体的行动指令,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如果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则和要求,学生在实施时就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学校在培养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摒弃单调的说教,形式多样,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少先队广播站,表扬学生当中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如讲文明礼貌的孩子,拾金不昧的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孩子等。
五、制定要求,因龄而异
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作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场所,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并对应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出相对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而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按学生年龄的增加而呈螺旋式上升。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对品德的认识比较直观,低年级学生的培养要求可以是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初步建立规则意识、文明行为意识和集体意识。
六、学科渗透,品德为重
德育应该渗透到各学科当中,品德学科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有高尚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品德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品德课是每周二至三节,品德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样的品德课才可以收到实效。品德课要把相关的道德知识化作点滴甘露慢慢渗进学生心田,让学生在人类历史文明的浸润下、在祖国大好河山的陶冶下、在教师悉心教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品德课任教者,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资源,多收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资料,结合生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培养正确习惯的要求融入到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七、多方联动,合力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可以发挥对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协调指导作用,具体方法可以是建立校外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热心教育的各届社会人士组成,还可以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或和学校相关的单位,如消防大队,当地派出所等,充分发挥他们作用,邀请他们进校园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密切留意影响学校教育的社会不良因素,尽学校的教育功能及时消除不良影响。学校开展活动时也可以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引发社会人士参与教育的热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校外文体活动、课外活动基地等,帮助学生培养特长,形成健康的兴趣爱好,也在这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力量不可忽視。由于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可是也有不少家长缺乏教育常识,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心无力,这时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多与家长沟通,指引家长如何才能教育好小孩,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品德的养成是感知、悟理、习得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必须相互配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导,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养成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学校、教师必须不厌其烦,把教育活动做足做细,营造养成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从实际出发,家校结合,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接受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玉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调适策略[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沈建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