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应该从它的源头抓起,做好预防工作,从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入手,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影响范围之大,牵涉面之广,更是让人们寒心。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应对挑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应该从它的源头抓起,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
一、食品安全事件的现状及其影响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我们必须看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大头娃娃奶粉再现;2006年出现致病的福寿螺,苏丹红鸭蛋;2007年龙凤和思念问题速冻产品深圳撤柜;到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人们寒心。以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都是在一些小企业,小范围上产生的问题,而这一次,不仅问题的源头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而且它所牵涉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奶制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它从一个企业危机,扩展为一个行业危机,人人“谈奶色变”。到现在,三鹿奶粉的风波似乎已开始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国民们是否真的能在超市的食品架上不加犹豫地选择一种放心奶,似乎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是广泛而长远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更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11月27日8时,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因三鹿奶粉患结石病的婴儿,是很难完全治愈的,除去结石后,原来结石的地方就形成了创面,从而导致内壁坑洼,而一旦有沉积物入内,又会淤积在创面坑洼处形成新结石……“三鹿门”事件爆发后,温总理表示,凡是喝过问题奶的儿童都要到医院检查,并且有问题的全部都可以免费治疗。但是,已经受到过的损害,却已是无法弥补了,并且有时候,这些损害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其次,食品安全事件会造成国内的不稳定和恐慌。食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往往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甚至引起社会恐慌。三鹿事件爆发后,中国质检总局紧急排查发现,包括伊利、光明、蒙牛、雅士利等知名企业在内的22家奶制品企业的产品都检查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一时间,人心惶惶,中国消费者争相购买外国品牌乳制品。
二、我国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
自SARS事件后,我国政府对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关处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仅仅是危机发生之后的公关是不够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必须从它的源头,从食品问题的预防抓起。而我国之所以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最主要还是因为在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方面: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与消费者。而在我国,这三方面的行为主体在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难以起效的根本原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拨又一波的食品安全事件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权衡问题。三鹿事件发生后,伊利公司曾引用相关信息称,以最严格的0-6个月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一公斤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15毫克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安全危害。该公司认为“它生产的某批次产品的三聚氰胺低于安全标准,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企业这么做,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奶粉里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不合法的。任何有害的物质,只要对健康造成危害,都要达到一定规模。可能15毫克/公斤对消费者的危害较小,但绝不能把它作为合格不合格来判断。政府要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但首先应该是企业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自己把好关。
第二,政府监管的失灵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中的重大缺失。造成政府监管的失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导致监管力度不够。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只谋局部不谋全局,对一些地方纳税大户的大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本地企业,促进地方发展本无可厚非,但这只能在不危害全局,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而一些政府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对一些不合格产品藏着掖着,甚至妄图瞒报事故,则踩过了法律的底线,最终也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其次,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还在艰难的行进,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三鹿毒奶粉事件”凸现了我国食品免检制度的问题。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控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个时期和阶段的抽检合格并不能保证其全部合格、永远合格。并且从法律上讲,国家免检荣誉称号是在用质监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权威和公信力在为企业做担保和宣传,超出了政府的职权范围,没有法律依据。现在,食品免检制度已经废除了,但类似于这样的有漏洞的法律和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并且也不仅仅存在于食品生产行业。
第三,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能力限制也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重要因素。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管理中的重要主体。它们对食品安全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危机潜伏时期,通过大量搜集信息,对危机的预警发出信号,防患于未然。但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能力限制,使得他们对市场监管起到的作用小,对政府反馈信息的能力弱。并且由于社会力量监管的真空,迫使政府不得不担负职能之外的监管责任,也增加了政府监管的成本而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
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必须从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三个方面着手,三方面的监督互相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一)企业方面:要强化“微利时代”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而这一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品牌价值,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企业要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博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就算一个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都不太高,但它的社会责任品牌很高,消费者就会用钞票来投票。”
因此,企业必须转变原来的发展观念,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生产优质产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取利润。企业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给自己把好关,以诚信面对市场,才能长久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这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第一关,也是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下获得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政府方面
国内知名企业,“食品免检产品”的三鹿奶粉酿成的信任危机爆发后,公众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政府的监管问题。政府的监管在食品危机预防中起主导作用,从“农田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或隐患。我们不仅要寻求有效的制度来防范市场的失灵,也要寻求有效的制度,来防范监管的失灵。加强政府监管,是进行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重要内容。
1、要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政府监管似乎总是面临“落实”难题。无论中央制定怎样的积极政策,怎样的“狠抓落实”,监管的力度和效度总是难以到位。政府与企业的经济链使得政府的监管对企业采取一种保护倾向。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企业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增加税收,于是一些政府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对企业的不良行为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全局观念,端正工作作风,坚决反对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不良倾向。要严厉追究徇私枉法,玩忽职守的不法官员。使企业不敢仗着官商勾结的后盾“铤而走险”。
2、要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监管法律和法规上的漏洞也是政府监管的一大问题。2008年9月17日,《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被废止。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但我们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上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许多法律法规出台的时间久远,很多与现实状况不合,法律的可操作性欠缺,很多方面的管理规范存在空白,难以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在废除食品免检制度是一个契机,但我们不能只就事论事,可以借此机会,对现行的一些法律、制度进行弥补、修缮,对于一些不适应现今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坚决取消。
(三)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方面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社会力量的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它是构建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体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对政府和企业监管之外的监管真空进行补充,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规范自身监管职能的外在压力。提高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管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要提高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外部监督的话语权,并且要兼顾均衡不同利益集团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使它们能够在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中更加灵敏自由地发挥作用。但是政府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时必须保障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不能使它成为政府的附庸。
2、要积极向消费者宣传维权知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不仅要引导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同时更要积极宣传维权知识,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维权的途径,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引导消费者理性维权,有效维权。
四、结束语
构建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体系可以从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与消费者三个方面下手,但是它们不是各自分散的,要三者相结合,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为补充,要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预防体制,以企业的自我监督为基础,政府的监管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参与为补充。政府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提供政策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培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公众力量作为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体系必不可少的补充,也要积极发挥其作用,不仅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也要对企业的生产和政府的监管进行外部约束。
参考文献:
1、杨笑.问题奶粉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全国发现29.4万名[N].北京青年报,2008-11-28.
2、陈君石,刘巍.专家称中国应急制度出现问题三鹿事件是必然[J].瞭望新闻周刊,2008.
3、陈晓英,郄建荣.靠企业?靠监管?靠法律?中国食品安全寻求突围[N].法制日报,2008-10-09.
4、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是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尤其是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影响范围之大,牵涉面之广,更是让人们寒心。我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应对挑战,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应该从它的源头抓起,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
一、食品安全事件的现状及其影响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我们必须看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大头娃娃奶粉再现;2006年出现致病的福寿螺,苏丹红鸭蛋;2007年龙凤和思念问题速冻产品深圳撤柜;到2008年9月爆发的三鹿奶粉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让人们寒心。以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多都是在一些小企业,小范围上产生的问题,而这一次,不仅问题的源头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而且它所牵涉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整个奶制品行业的知名企业,它从一个企业危机,扩展为一个行业危机,人人“谈奶色变”。到现在,三鹿奶粉的风波似乎已开始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国民们是否真的能在超市的食品架上不加犹豫地选择一种放心奶,似乎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是广泛而长远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财产权益,更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8年11月27日8时,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因三鹿奶粉患结石病的婴儿,是很难完全治愈的,除去结石后,原来结石的地方就形成了创面,从而导致内壁坑洼,而一旦有沉积物入内,又会淤积在创面坑洼处形成新结石……“三鹿门”事件爆发后,温总理表示,凡是喝过问题奶的儿童都要到医院检查,并且有问题的全部都可以免费治疗。但是,已经受到过的损害,却已是无法弥补了,并且有时候,这些损害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其次,食品安全事件会造成国内的不稳定和恐慌。食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往往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严重者甚至引起社会恐慌。三鹿事件爆发后,中国质检总局紧急排查发现,包括伊利、光明、蒙牛、雅士利等知名企业在内的22家奶制品企业的产品都检查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一时间,人心惶惶,中国消费者争相购买外国品牌乳制品。
二、我国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
自SARS事件后,我国政府对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关处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仅仅是危机发生之后的公关是不够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解决食品安全事件,必须从它的源头,从食品问题的预防抓起。而我国之所以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最主要还是因为在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三个方面: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与消费者。而在我国,这三方面的行为主体在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难以起效的根本原因。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拨又一波的食品安全事件拷问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权衡问题。三鹿事件发生后,伊利公司曾引用相关信息称,以最严格的0-6个月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一公斤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15毫克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安全危害。该公司认为“它生产的某批次产品的三聚氰胺低于安全标准,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企业这么做,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奶粉里查出任何含量的三聚氰胺,都是不合法的。任何有害的物质,只要对健康造成危害,都要达到一定规模。可能15毫克/公斤对消费者的危害较小,但绝不能把它作为合格不合格来判断。政府要对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但首先应该是企业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自己把好关。
第二,政府监管的失灵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中的重大缺失。造成政府监管的失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导致监管力度不够。政府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只谋局部不谋全局,对一些地方纳税大户的大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保护本地企业,促进地方发展本无可厚非,但这只能在不危害全局,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而一些政府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对一些不合格产品藏着掖着,甚至妄图瞒报事故,则踩过了法律的底线,最终也不利于地方的发展。其次,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还在艰难的行进,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漏洞。“三鹿毒奶粉事件”凸现了我国食品免检制度的问题。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控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个时期和阶段的抽检合格并不能保证其全部合格、永远合格。并且从法律上讲,国家免检荣誉称号是在用质监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权威和公信力在为企业做担保和宣传,超出了政府的职权范围,没有法律依据。现在,食品免检制度已经废除了,但类似于这样的有漏洞的法律和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并且也不仅仅存在于食品生产行业。
第三,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能力限制也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重要因素。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管理中的重要主体。它们对食品安全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危机潜伏时期,通过大量搜集信息,对危机的预警发出信号,防患于未然。但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能力限制,使得他们对市场监管起到的作用小,对政府反馈信息的能力弱。并且由于社会力量监管的真空,迫使政府不得不担负职能之外的监管责任,也增加了政府监管的成本而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
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必须从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三个方面着手,三方面的监督互相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一)企业方面:要强化“微利时代”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而这一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品牌价值,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企业要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消费者的忠诚度,企业的竞争力就在于能否博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就算一个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都不太高,但它的社会责任品牌很高,消费者就会用钞票来投票。”
因此,企业必须转变原来的发展观念,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生产优质产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取利润。企业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给自己把好关,以诚信面对市场,才能长久地获得消费者的支持,这是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第一关,也是企业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下获得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政府方面
国内知名企业,“食品免检产品”的三鹿奶粉酿成的信任危机爆发后,公众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政府的监管问题。政府的监管在食品危机预防中起主导作用,从“农田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影响或隐患。我们不仅要寻求有效的制度来防范市场的失灵,也要寻求有效的制度,来防范监管的失灵。加强政府监管,是进行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重要内容。
1、要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政府监管似乎总是面临“落实”难题。无论中央制定怎样的积极政策,怎样的“狠抓落实”,监管的力度和效度总是难以到位。政府与企业的经济链使得政府的监管对企业采取一种保护倾向。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企业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增加税收,于是一些政府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对企业的不良行为争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全局观念,端正工作作风,坚决反对贪污腐败、权力寻租等不良倾向。要严厉追究徇私枉法,玩忽职守的不法官员。使企业不敢仗着官商勾结的后盾“铤而走险”。
2、要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监管法律和法规上的漏洞也是政府监管的一大问题。2008年9月17日,《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被废止。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但我们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上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许多法律法规出台的时间久远,很多与现实状况不合,法律的可操作性欠缺,很多方面的管理规范存在空白,难以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在废除食品免检制度是一个契机,但我们不能只就事论事,可以借此机会,对现行的一些法律、制度进行弥补、修缮,对于一些不适应现今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坚决取消。
(三)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方面
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社会力量的广泛性,灵活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它是构建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体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可以对政府和企业监管之外的监管真空进行补充,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规范自身监管职能的外在压力。提高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监管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要提高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外部监督的话语权,并且要兼顾均衡不同利益集团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使它们能够在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中更加灵敏自由地发挥作用。但是政府扶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时必须保障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不能使它成为政府的附庸。
2、要积极向消费者宣传维权知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不仅要引导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同时更要积极宣传维权知识,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维权的途径,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引导消费者理性维权,有效维权。
四、结束语
构建食品安全事件的预防体系可以从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与消费者三个方面下手,但是它们不是各自分散的,要三者相结合,互相配合、互相监督、互为补充,要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预防体制,以企业的自我监督为基础,政府的监管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的参与为补充。政府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提供政策支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培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公众力量作为食品安全事件预防体系必不可少的补充,也要积极发挥其作用,不仅要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也要对企业的生产和政府的监管进行外部约束。
参考文献:
1、杨笑.问题奶粉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全国发现29.4万名[N].北京青年报,2008-11-28.
2、陈君石,刘巍.专家称中国应急制度出现问题三鹿事件是必然[J].瞭望新闻周刊,2008.
3、陈晓英,郄建荣.靠企业?靠监管?靠法律?中国食品安全寻求突围[N].法制日报,2008-10-09.
4、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