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中母亲的形象分析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尔基的著作《母亲》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的传统文学,他塑造的母亲,鲜明的代表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母亲被革命斗争所感染,她从一位委曲求全、胆小无知的社会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并坚强勇敢、敢于反抗。其实就是从觉醒到反抗的过程。
  【关键词】 母亲 高尔基 革命
  1.简介高尔基《母亲》的时代背景:
  高尔基于1903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母亲》,至1906年完成写作,《母亲》的写作时期正直无产阶级逐渐觉醒的敏感时候。这篇小说从这样的历史背景出发,反映了这个革命运动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这部小说用艺术的形象说明了革命知识分子如何把革命的真理散播到工人革命群众中去,它说明社会民主党在工人运动中所起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同时,还说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1]
  高尔基《母亲》的题材是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同时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悟,以及他们为推翻旧社会、创建新社会那种顽强不屈的斗争,预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必须的。在把潜意识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投射到“母亲”身上的同时,借霍霍尔之口高尔基还把母亲树立为他所认识的人类最伟大的精神象征:“所有的人都爱自己亲近的,但是一个人有了广阔的心胸,远的也会变成近的。您能做很多事情!您有一颗伟大的慈母的心。……”[2]
  2.母亲形象的简要分析:
  高尔基的《母亲》描述了一位母亲思想性格上的转变,它讲述了母亲从软弱顺从、怕事胆小的家庭妇女转变成勇敢坚强的斗争者。作者从主人公心里活动的改变,到最后母亲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精神,来突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小说最初写到,母亲是一个旧社会妇女并受尽虐待,收到丈夫凌辱、暴虐。几乎每天都在不安与恐惧中度过。她想悲哀的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哪怕遭遇迫害也只是祈求上帝,她是丈夫面前的一个发泄对象,毫无尊严的面对儿子。若要完完全全的改变并走向革命道路又要做出怎样改变呢?一次,母亲对儿子的同事和朋友说:“我活到现在究竟是为了什么?挨打 ?干活?除了丈夫之外,我什么都没有见过, 除了恐怖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打我好像不是在打妻子,而是打一个他所痛恨的人,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十年……”
  第一部通过写了在母亲眼里心里,她的儿子以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的分析,凸显了母亲思想改变之前的心理活动。在儿子巴威尔·弗拉索夫始终伴随着革命实践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母亲在观察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主要的内心对白是三问三答,这也写出了母亲机具矛盾和复杂茫然的内心,同时也把母亲全部的内心斗争过程刻画出来了——恐惧担心,胆小怕事,鉴定,自责,动摇。母亲的内心活动被描写的很清晰生动。安德烈出现时,通过母亲对其观察,不但写出了安德烈和蔼、健谈、开朗的性格,同时也写出尼洛夫娜被就意识所影响并客观现实的扭转了尼洛夫娜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母亲观察着这两个喜欢儿子的女孩,首先是娜塔莎,她性格安静柔和,特别讨母亲喜欢;可另一位女青年,她留给母亲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喜欢”,不喜欢她刁蛮,不喜欢她总是指使别人。对两个女孩的描写也侧面反映出了母亲善良温柔的形象。母亲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母亲的性格。再写母亲接传单,她在街上看见了士兵、男子、马车夫三个不同的人,母亲从他们的衣服、神态、动作这三个不同的方面观察体会到了每个不同人不同的遭遇。接着作者又道,母亲在车站候车时候看到车站里的人的想法,车夫,修路工人,还有穿着单薄的流浪者。这一切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人都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命运,都是活在社会最底层任人欺辱的。母亲意思到也许可以到这些人当中宣传革命。母親的心里在谋划着,劝说大争夺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幸福,劝说大家去斗争,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为了人民的自由。
  第二部分讲述了母亲改变了对社会和人生的人之以后,连同工人农民共同反抗这个社会的经历。通过描写母亲对宗教的认识和个人感情反映出母亲的形象。从前,每每儿子和他读书小组的朋友相聚时,都会提起上帝教会这个话题,儿子们对此的态度是不友善的,此时母亲都会出来反驳他们。母亲将上帝看做是她苦痛时的精神寄托,若是强行被移除,那日子也没发过了……母亲是善良的。儿子被捕入狱,母亲便向上帝祈祷,愿上帝保佑。上帝一心的庇佑着众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劳碌,然而却有人对上帝持怀疑态度,这让母亲很不解,更难以接受。她会为此而质问有钱家的小姐们“这样幸福的生活,难道不是上帝带来的吗?你却不感恩!”这么主观就认定了,可见母亲的善良,她认为所有人都会受到主的保佑,可同时这又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来家里做客的陌生人,在母亲眼里他们的长相都是没分别的:淡定、坚强、清瘦、严峻且幽深。于是母亲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大家,他希望人们可以看在基督的面子上,怀着慈悲的心,将她的话听进心里,人们为了自身的未来,选择了一条愈走愈窄的道路,那道路的终点没有灿烂的鲜花,有的只是无尽的黑暗……母亲愿众人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心中那份信念,去反抗压迫,反对不公,勇敢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否则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了。在文章后半部分,母亲已经不再懦弱了,她变的有见解有思想,并积极的传播着革命思想。来到城里以后,母亲结交有识青年,革命分子,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母亲学习时了解的基督节俭,乐善好施,有爱心,可是从前生活中的基督都是教堂里那座奢华镶金的雕像,从未见他把那金子分了哪怕一点给穷苦人。母亲不再向以前那么相信基督了,每天祈祷的次数也没那么多了,对于不信基督的儿子和他朋友们也没那么失望了:有人在生活中表面上按照自己的意志走着,然而却都是随着基督的教诲在做着事情。但是在生与死的事情上,母亲仍旧会介意。以此母亲去参加一位革命者的葬礼,内心忐忑不安:“主啊,耶稣基督啊,难道将来也这样给我送终……”。结尾之际,去车站前母亲终于表露出了内心的想法,她想,在知道身边有了那种关爱万物的力量时……在她脑海中大家便是这样的。母亲在被抓捕的时候告诉大家,以灵魂的方式重生是不会再被毁灭的。这些母亲思想的描写,可以看出对于儿子们反抗邪恶旧势力,一心维护人民利益的行为理念,母亲都是以一个宗教信仰者的立场去观察和了解的,同时也赋予了基督和上帝全新的意义,母亲原本对神明的信奉只是精神层面的,也因此变为了对革命事业的支持,母亲的信奉得到升华。   第二部分,有关母亲对城里革命人士了解之处,果戈理特意的着重描写一番,通过对母亲在此处的描写,侧面反映了母亲在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后,觉悟性开始逐渐提高,且具有了独立分析的能力。
  《母亲》的最后有一句话,大意是:真理永存。巴维尔的母亲即使遭受着毒打,也在挣扎着,在向群众散发着传单,在传播着革命思想,农奴制逮捕得了她的人,却关不住她那颗爱国的心。她冒着生命危险鼓励民众都来投身革命,这是正确的选择。母亲从前的生活就是被掌权者地主贵族们压迫着,是革命事业让她得到翻身的机会,如今的母亲是革命者,是革命战士,高尔基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尼洛芙娜是否真有其人?我认识一位老太太是一位工人革命家的母亲,她曾装扮成朝圣的人到各个工厂去传播书籍。”我们还知道,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入狱了,每次看望儿子时,母亲都不忘将外面同志写给他的纸条递进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一位委员,他的母亲将自己的头发利用了起来,把印章藏于其中……这样的母亲,还有好多……巴威尔·符拉索夫更加了不起,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才得以建立。高尔基曾于1910年给伊阿尔丹斯基写了一封信,他说,尼洛夫娜便是彼得·扎洛莫夫母亲的再现,1901年5月1日那一天,扎洛莫夫参与了游行,并因此而获罪入狱。她的母亲,在去狱中探监时带给他炸弹,越狱时候扎洛莫夫把监狱墙炸坏,母亲也因此在乌法被判罪。类似于这类母子一同获罪的事件远不止这些,其中后多都是高尔基所熟知的。
  “母亲”是多么庄严并且附有责任的一词,他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还有包含着一種无私的大爱,这种爱是所有的孩子们勇往无前的向前拼搏的无穷的力量。在这篇《母亲》的文章中,也体现出这种情感,并且作者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儿子们为祖国的荣誉和正义之战献身精神得到了信仰宗教的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伟大的母亲以自己儿子的英勇而自豪。这个结论被总结之后,基督教的信仰从之前的只限于思想上的转为给予人们在政治运动上的无限的激情与斗志。这种表达也体现出,其实,母亲是一位有宗教信仰并且向往投入到革命中爱国主义人士。她过着大多数平凡而普通的人过的生活,这样她也就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种典范,也代表了一类人的生活。也体现出了普通苏联的母亲在当时各种无产阶级斗争中的热情。在《母亲》这篇文章其中之一的主题是出生在当时革命环境下新人要注定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和革命斗争的精神。
  结尾:
  爱,这个字在高尔基的《母亲》这篇文章中,一次都未被提及,可是,在字里行间却处处体现了儿子对母亲那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爱与感情。让读者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母亲》这一小说中,充分的展现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体现了无论是工人还是革命工作者,他们的内心都有对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这种情感是无可替代的。同时这篇文章也把工人阶级是上层社会的牺牲品这种社会黑暗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高尔基通过描写母亲与儿子之间无私的爱、巴威尔和沙馨卡之间真挚的爱情和革命工作则之间的纯洁的友谊等情节,来表达出这些民族英雄的志高无尚的情感世界。列宁评价高尔基的《母亲》就是这样一部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的典范。是一位跨越时代的母亲,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母爱具有跨越历史性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谭得伶(译)《高尔基及其创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年.
  [2]高尔基(著)南凯(译)《母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高尔基(著)《回忆录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4]列宁(著)《政论家的短评》, 载《列宁全集》第十六卷1955年.
  作者简介:王妙然,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素材选择、结构安排、导语叙写、标题拟定的过程。为使新闻作品取得最佳效果,文中尚需具有翔实的背景材料、准确无误的数字材料,以及适合新闻特点的语言运用。  【关键词】 新闻写作 问题 思考  搞好新闻写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不是理解成就是“写”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或者说要练好“基本功”才行。  1.素材选择要适用  选材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好新闻的
期刊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大众性,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明确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基本取向,则是创新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 群众文化 建设 取向  党的十七大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
期刊
【摘要】 本文剖析了当前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因难,探讨在新形势下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新途径、新措施.以充分发挥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 文物 保护和利用 解决矛盾 社会效益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用,关系到文物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保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文物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个粗浅的分析,
期刊
【摘要】 19-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时期是其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是社會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接而发展到无产阶级的重要时期。伴随着这样的变革与发展,俄罗斯文学也进入了“白银时代”。  【关键词】 社会情况 文学创作  19世纪末,尼古拉二世执政,这一时期俄罗斯面积为世界之最,是欧洲军队最庞大的国家。俄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发展,改变了以宗法制农村为基础的社会生产面貌。铁路的建设促进了钢铁冶炼机械制造
期刊
【摘要】 本文就俄语翻译的技巧和翻译时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俄语翻译技巧  引言  俄语词汇有着丰富多彩的形态变化,很多语法意义并不是根据语序,而是根据形态变化表示的,因此,俄语靠词形变化来组织句子。所以说,俄语的语序相对自由,词序的随意性也很强,和汉语比较起来,要在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词序,也要组织安排好句中的词语的顺序,并遵照语法的规律,也要让文章语句通顺,句式科学合理。俄语主句
期刊
【摘要】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正是直接作用于最广大的普通群众,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思考 群众 基层  1.基层群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石  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先进性,成为当代基层文化的闪亮的徽章。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期刊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陶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
期刊
【摘要】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改革的目标应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大的坐标系出发, 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目标, 构建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管理发展格局,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创新机制, 构建与新世纪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群众文化繁荣态势。  【关键词】 新时期 群众文化艺术 管理改革  群众文化艺术机构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市场需要, 繁
期刊
【摘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把文化建设改革作为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大背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部署和“十二五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其次,从积极开发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培训;以人为本,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切实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构建企业文化建设要善于抓要点;突出忠诚企业,培育廉洁文化等方面就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制度体系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