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离不开情感,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纵观历史,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虽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而对于语文教学,情感尤其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带情,以情育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春风中熏陶成长。
【关键词】 情 情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01-02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虽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而对于语文教学,情感尤其重要。
不敢想象,一个不热爱事业和学生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不喜欢语文和生活的学生会学好语文!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悟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这片天地中的魅力:
1 课内名篇——篇篇有情
教材——我们教学活动的中介,选取的每一篇文章皆有情,或是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或是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或是阐述科学的神秘,或是崇尚人物的高尚精神面貌……
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以第二单元为例,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登门谢罪。一个深明大义,一个爽直磊落让人敬佩!《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一心想着乘客,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形象让人动容!《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乔依帮助老夫人,老夫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形成一根爱的链条,令人欣慰。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则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要求学生走到爸爸妈妈的面前,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一句“我爱你”,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再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诗中渗透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人间真情。可见,课文教材,篇篇有情。
2 教学的主导者——饱含深情
教师——教学的主导者,对语言文字有一定感悟能力,钻研教材时,会带着自己的感情去理解去把握,从而先达到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感情沟通。教者对教材的感悟,会直接渗透到他的教学中,可以说从一节课的开始就彰显出来,并一直贯穿到课的结束。在这里,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品味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我想很多老师都听过。有一个成语叫“绕梁三日”,指的是美好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缠绵不绝。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我就有这种感觉。看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孙双金老师本人也曾说过:“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他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2.1 了解阿炳
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一个旧社会的人,让天真的孩子去解读一个盲人的心声,让幼小的心灵走进一个艺术家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是有一定难度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篇课文,听懂这首曲子,就要读懂阿炳,感受他的内心和情感。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中,对阿炳这个人的解读和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解读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了解阿炳这个人,是解读《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基础。
在教学的开始,孙老师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接着,孙老师抛出一个话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话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
孙双金老师让学生读第三段,抓住关键词。学生提出“双目失明”一词,孙老师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茫茫月夜、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接着,学生找到“卖艺度日”一词,孙老师让学生想像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仿佛亲历了阿炳的苦难,他们仿佛也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2 听懂乐曲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乐曲时常在我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让我们来回忆课堂中的几个片断:
(1)
师: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把这首曲子足足听了50遍。你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呢?
生:用心去听。
……
师:对,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听,用整个心灵去听这首曲子。
接着播放《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泉映月》第一次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用心去聆听,真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他饱受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想像: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夏天,骄阳似火,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此时,《二泉映月》凄苦、悲凉的旋律回荡在课堂。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课堂上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3)
师: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教师配乐朗诵第五段。)
当这熟悉的旋律第三次在课堂上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出了“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每一次倾听,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更深的体会。孙双金老师对乐曲《二泉映月》的解读,是充满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充满灵性的!
2.3 感受文字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孙老师精心设计话题,带着对阿炳的身世探寻和心灵的解码,学生反复诵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带着对阿炳的凄凉、执着的内心世界的解析,学生反复诵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讲述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故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a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学生回答: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抗争的意志,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在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教师以简洁的一段话结束教学:“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坚强,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向往,苦难带给我们的是热爱。如果我们的人生会遭遇的话,让我们像阿炳那样去勇敢地拥抱苦难吧!”
学习的主体——学以动情
学生——学习的主体,都是鲜活的个体,若学习时调动了感情,学习过程会是多么生动有趣味,学习效果会是多么可喜。
细想来,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的教学情感意识强,感情真挚自然,就一定会营造一个情义浓浓的课堂,我们看,课堂上来一段感情朗读,或充满激情的描述,甚至把课文记下来,饱含情感地给学生背诵,那教学效果会是多么理想。学生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被熏陶感染,继而情趣盎然。特级教师贾志敏的心中就藏着多少的范文、美文甚至学生的优秀作文呀。听他信手拈来的背诵真的是一种享受,不要说是他的学生被深深地感动,就连听他讲座的教师们也无一不被感动,进而激动地回到自己的讲台也积极行动起来。学生自己的感情是其成长的催化剂,是其内心世界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与培养,不仅能促进与教材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其精神的健康成长,是成人之大举。让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以情带情,以情育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春风中熏陶成长。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写日记、周记、课本补白……哪一处不是情义浓浓,就说写日记吧: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如果一个人坚持长跑,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一个人坚持写日记,思想就会健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一直把日记作为精心呵护的芳草地,要小心地将学生带入其中,与他们倾心交谈,谈社会、谈人生、谈烦恼、谈快乐、谈理想与未来、谈收获与困惑,那没完没了的话题定会像像涓涓的流水淌过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那一段又一段红色的批语将是永开不败的花朵,是熠熠闪亮的星光,是灰心失望时的冬日炉火,是成功欢乐时的夏日清泉……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07.
【关键词】 情 情感 教育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01-02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情感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虽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而对于语文教学,情感尤其重要。
不敢想象,一个不热爱事业和学生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不喜欢语文和生活的学生会学好语文!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悟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这片天地中的魅力:
1 课内名篇——篇篇有情
教材——我们教学活动的中介,选取的每一篇文章皆有情,或是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或是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或是阐述科学的神秘,或是崇尚人物的高尚精神面貌……
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以第二单元为例,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登门谢罪。一个深明大义,一个爽直磊落让人敬佩!《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一心想着乘客,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形象让人动容!《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乔依帮助老夫人,老夫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形成一根爱的链条,令人欣慰。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则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要求学生走到爸爸妈妈的面前,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地对他们说一句“我爱你”,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再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诗中渗透着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人间真情。可见,课文教材,篇篇有情。
2 教学的主导者——饱含深情
教师——教学的主导者,对语言文字有一定感悟能力,钻研教材时,会带着自己的感情去理解去把握,从而先达到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感情沟通。教者对教材的感悟,会直接渗透到他的教学中,可以说从一节课的开始就彰显出来,并一直贯穿到课的结束。在这里,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品味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我想很多老师都听过。有一个成语叫“绕梁三日”,指的是美好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缠绵不绝。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我就有这种感觉。看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孙双金老师本人也曾说过:“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他执教的《二泉映月》一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2.1 了解阿炳
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一个旧社会的人,让天真的孩子去解读一个盲人的心声,让幼小的心灵走进一个艺术家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是有一定难度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篇课文,听懂这首曲子,就要读懂阿炳,感受他的内心和情感。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中,对阿炳这个人的解读和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解读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了解阿炳这个人,是解读《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基础。
在教学的开始,孙老师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资料。接着,孙老师抛出一个话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话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
孙双金老师让学生读第三段,抓住关键词。学生提出“双目失明”一词,孙老师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茫茫月夜、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接着,学生找到“卖艺度日”一词,孙老师让学生想像 “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仿佛亲历了阿炳的苦难,他们仿佛也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2 听懂乐曲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乐曲时常在我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让我们来回忆课堂中的几个片断:
(1)
师:为了上好这节课,老师把这首曲子足足听了50遍。你们想听吗?你准备怎么听呢?
生:用心去听。
……
师:对,我们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听,用整个心灵去听这首曲子。
接着播放《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这是《二泉映月》第一次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用心去聆听,真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他饱受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想像: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夏天,骄阳似火,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此时,《二泉映月》凄苦、悲凉的旋律回荡在课堂。
这是《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第二次在课堂上响起,带着对阿炳身世的进一步了解,带着对阿炳苦难生活的想象,曲子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
(3)
师: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
(播放《二泉映月》,教师配乐朗诵第五段。)
当这熟悉的旋律第三次在课堂上响起的时候,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我们听出了“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每一次倾听,都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更深的体会。孙双金老师对乐曲《二泉映月》的解读,是充满感性的,充满诗性的,充满灵性的!
2.3 感受文字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托,孙老师精心设计话题,带着对阿炳的身世探寻和心灵的解码,学生反复诵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带着对阿炳的凄凉、执着的内心世界的解析,学生反复诵读“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讲述了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的故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a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学生回答: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抗争的意志,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在动人心弦的乐曲声中,教师以简洁的一段话结束教学:“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坚强,苦难带给我们的是向往,苦难带给我们的是热爱。如果我们的人生会遭遇的话,让我们像阿炳那样去勇敢地拥抱苦难吧!”
学习的主体——学以动情
学生——学习的主体,都是鲜活的个体,若学习时调动了感情,学习过程会是多么生动有趣味,学习效果会是多么可喜。
细想来,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的教学情感意识强,感情真挚自然,就一定会营造一个情义浓浓的课堂,我们看,课堂上来一段感情朗读,或充满激情的描述,甚至把课文记下来,饱含情感地给学生背诵,那教学效果会是多么理想。学生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被熏陶感染,继而情趣盎然。特级教师贾志敏的心中就藏着多少的范文、美文甚至学生的优秀作文呀。听他信手拈来的背诵真的是一种享受,不要说是他的学生被深深地感动,就连听他讲座的教师们也无一不被感动,进而激动地回到自己的讲台也积极行动起来。学生自己的感情是其成长的催化剂,是其内心世界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感情的激发与培养,不仅能促进与教材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其精神的健康成长,是成人之大举。让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以情带情,以情育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春风中熏陶成长。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写作、写日记、周记、课本补白……哪一处不是情义浓浓,就说写日记吧: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日记称为道德长跑,如果一个人坚持长跑,身体就会健康,如果一个人坚持写日记,思想就会健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一直把日记作为精心呵护的芳草地,要小心地将学生带入其中,与他们倾心交谈,谈社会、谈人生、谈烦恼、谈快乐、谈理想与未来、谈收获与困惑,那没完没了的话题定会像像涓涓的流水淌过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那一段又一段红色的批语将是永开不败的花朵,是熠熠闪亮的星光,是灰心失望时的冬日炉火,是成功欢乐时的夏日清泉……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