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就是反应文人思想的一种文化主张,加上艺术家们的情感就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一方面正是符合了其文人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文人在思想上得需求,建立在精英艺术上的文化从而也影响到了大众文化。反应在作品中就会有不同的意境表现。对于自我价值观既需要这个社会的承认,但又不想主动出来肯定自己,所以他们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的态度,肯定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生活背景;意境;自然;艺术家;艺术作品
艺术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的感触和观察,技法可以向老师学习,然而比老师更高的就是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个大艺术家①。艺术家需要通过观察自然,深入自然中体会,加上自我情感,融入作品中,就出现了艺术意境。中国文人绘画最早都传于王维,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最具当时时代文人书画意境的表述,要有这样的意境的需要一定的艺术境界,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与其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所谓一方水土样一方人,不一样的艺术家自然会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一方面反映这当时社会的艺术家的生活背景另一方面反应艺术家们的德行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传统的文人艺术风格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潮流而变动,从纵向来看,每个朝代的文人都有着其共性但同时又根据自我所处时代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物质经济相当原始的社会里,没有明显阶级分别也就看不出明显的艺术风格,中国社会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封建开始起进入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士大夫逐渐走向政治舞台,唐朝是个地域宽阔万邦来朝的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多的想的是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报效国家,绘画尽管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但是宋代却没有了像唐代大幅描绘人物乃至山水那样的整幅大面积的画作了,像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工笔人物到了宋代都成送人小品,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的山水画都成了半边或是一角了,完全没有了荆浩的《匡庐图》的大幅山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工笔画中宋人小品是那么的有名了。
而之后来的元明清时期,文人特征愈加明显,文人们更加想表现自己对社会政府的态度,同时又想在社会中肯定自己。尤其在元代,那个时代汉人是很受到限制的,因而就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隐世的现象,尽管元朝统治者的南巡是为了彰显包容之心,做做样子而已,赵孟頫就是在元世祖南巡时发现的,他本身是南宋遗民,对于朝代更迭作为文人他不可能去战场杀敌,然而他有没有受到当朝统治的压迫,因此他并没有什么反抗之心,也没有什么想出仕的念头,在几次出仕后还是选择的隐退,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抗抵触元代,得到当时政府的肯定作为文人有了政治基础,在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下,他提倡“古意”同时又反对南宋院体做作的作画态度,提出书画同源思想,他得艺术思想也正式开创了元代绘画美学思想,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则不是元代的“新宠儿”,他得既没有收到当朝统治者的热情接待,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家道破落,倪瓒在朝代更替的时期,他即恨统治者对他的搜刮又更恨农民起义,他显得更加孤傲清高,经常逸游山河,使得他得思想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他的画和赵孟頫比起来已经更是多了几分萧瑟与清逸,不在有赵孟頫的清润秀色,他得《六君子》意境中更多的是气象萧索清旷,颇有空灵之感。赵孟頫身边管道升一直侍伴左右,夫唱妇随一起讨论绘画等,赵孟頫有部分作品中会看到其与管道升的合作品,使得赵孟頫的生活会多些趣味,而倪瓒在青年时代享受着地主富贵的生活,到了中年以后家道突然被抄,生活的巨大差异,使得他倍受打击,在中年以后,其妻亡故,更使得他变的更加孤寂冷漠,他的绘画意境都是那样的清逸旷远。后世中很多人学倪瓒的画,但是却很难临出倪瓒的旷远萧疏的意境,唯有清四僧的渐江和尚还能学得其几分的神似,渐江同倪瓒一样有着同样对社会的悲愤之情,然而他又不可能和他一样境界,但是两人生活态度却又着同样地态度,所以在画中都能所表达出来就会有相同之处。
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对艺术家们艺术境界有着很大影响,艺术家们所面对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其的艺术风格,反应此时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思想,艺术作品最能代表艺术家思想的就是其意境的流露,谢赫在其《画品》中表达的头一品就是气韵生动,就是绘画所表达的应赋予的形象的美好,在乎神的流动,这些就是意境在其中的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画家从生活中得观察和写生,面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是生活的态度和感觉,清代四僧中,八大的画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在绘画中把鱼的眼画翻白眼的,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他憎恨新朝,不满当时政治,生活中不免有着对新潮政治不满的态度,因此在其画中也不尽流露出其憎恨的态度,所画鱼都是有着怒呛愤恨在理面,鱼眼向上翻白。很多人欣赏不了其绘画的意境,其实八大只有把自己内心痛楚都写在画上,写在笔墨中,其意境远远高于只是很表面的花花草草一类,其生活之态度绝对是赋予了画的意境,不深刻体会就感觉不到,不了解他得处世态度就难以读懂他得画。
一个时代的绘画创作,画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②。画家处在一定的时代就不自觉的表达出来这个时代的产物,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会不自觉的把它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触和艺术加工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体现了其艺术思想,反应到作品中正式透露了艺术家的思想意境,其实透过作品就可以很隐约看到作家的生活态度,艺术主张等。董其昌的南北总论用禅来比喻绘画,是因为他对禅学的信仰,他《画禅室随笔》中就透漏了其的禅学意境,论起禅学意境,他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文人,和四僧中石涛还是有差距,真正遁入空门的石涛其绘画作品中更加的体现了其禅意。如果前者的意境有其的局限性,而后者则更是专业的禅意了。宋徽宗赵吉所标榜提倡的院体花鸟画,成了当时绘画的标准,然而在民间画家中徐熙的换鸟仍然是绘画的精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风格了。黄荃在态度严谨的院体画中用笔技法纯熟精湛,和徐熙野逸的境界完全不同,生活在民间的徐熙当然不可能从小就有规有矩的受到严谨技法的熏陶,其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也是前者难以超越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点滴都能给艺术家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艺术的境界,既是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邃,这其中表现了艺术家们的世界观,富有艺术的哲理性③。所以艺术的感触不是简单咫尺面临画的距离,而是透过艺术作品表面深入的意境,感悟艺术家们的思想。而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他们理解生活自然的情和景的交融而发掘出来的最深的情表现在画上就是意境,就像宗白华老先生说的那是最深的景,也是最深的情了。
注释:
①③摘自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②摘自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
[2]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
[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4]高居翰著《山外山》
[5]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
关键词:生活背景;意境;自然;艺术家;艺术作品
艺术家通过对生活自然的感触和观察,技法可以向老师学习,然而比老师更高的就是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个大艺术家①。艺术家需要通过观察自然,深入自然中体会,加上自我情感,融入作品中,就出现了艺术意境。中国文人绘画最早都传于王维,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最具当时时代文人书画意境的表述,要有这样的意境的需要一定的艺术境界,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每个人的思想情感都与其艺术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正是所谓一方水土样一方人,不一样的艺术家自然会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一方面反映这当时社会的艺术家的生活背景另一方面反应艺术家们的德行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传统的文人艺术风格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潮流而变动,从纵向来看,每个朝代的文人都有着其共性但同时又根据自我所处时代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社会,物质经济相当原始的社会里,没有明显阶级分别也就看不出明显的艺术风格,中国社会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封建开始起进入唐朝,经济发展迅速,士大夫逐渐走向政治舞台,唐朝是个地域宽阔万邦来朝的社会,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多的想的是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报效国家,绘画尽管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但是宋代却没有了像唐代大幅描绘人物乃至山水那样的整幅大面积的画作了,像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工笔人物到了宋代都成送人小品,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的山水画都成了半边或是一角了,完全没有了荆浩的《匡庐图》的大幅山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工笔画中宋人小品是那么的有名了。
而之后来的元明清时期,文人特征愈加明显,文人们更加想表现自己对社会政府的态度,同时又想在社会中肯定自己。尤其在元代,那个时代汉人是很受到限制的,因而就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隐世的现象,尽管元朝统治者的南巡是为了彰显包容之心,做做样子而已,赵孟頫就是在元世祖南巡时发现的,他本身是南宋遗民,对于朝代更迭作为文人他不可能去战场杀敌,然而他有没有受到当朝统治的压迫,因此他并没有什么反抗之心,也没有什么想出仕的念头,在几次出仕后还是选择的隐退,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反抗抵触元代,得到当时政府的肯定作为文人有了政治基础,在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下,他提倡“古意”同时又反对南宋院体做作的作画态度,提出书画同源思想,他得艺术思想也正式开创了元代绘画美学思想,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则不是元代的“新宠儿”,他得既没有收到当朝统治者的热情接待,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家道破落,倪瓒在朝代更替的时期,他即恨统治者对他的搜刮又更恨农民起义,他显得更加孤傲清高,经常逸游山河,使得他得思想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他的画和赵孟頫比起来已经更是多了几分萧瑟与清逸,不在有赵孟頫的清润秀色,他得《六君子》意境中更多的是气象萧索清旷,颇有空灵之感。赵孟頫身边管道升一直侍伴左右,夫唱妇随一起讨论绘画等,赵孟頫有部分作品中会看到其与管道升的合作品,使得赵孟頫的生活会多些趣味,而倪瓒在青年时代享受着地主富贵的生活,到了中年以后家道突然被抄,生活的巨大差异,使得他倍受打击,在中年以后,其妻亡故,更使得他变的更加孤寂冷漠,他的绘画意境都是那样的清逸旷远。后世中很多人学倪瓒的画,但是却很难临出倪瓒的旷远萧疏的意境,唯有清四僧的渐江和尚还能学得其几分的神似,渐江同倪瓒一样有着同样对社会的悲愤之情,然而他又不可能和他一样境界,但是两人生活态度却又着同样地态度,所以在画中都能所表达出来就会有相同之处。
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对艺术家们艺术境界有着很大影响,艺术家们所面对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其的艺术风格,反应此时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思想,艺术作品最能代表艺术家思想的就是其意境的流露,谢赫在其《画品》中表达的头一品就是气韵生动,就是绘画所表达的应赋予的形象的美好,在乎神的流动,这些就是意境在其中的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画家从生活中得观察和写生,面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是生活的态度和感觉,清代四僧中,八大的画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在绘画中把鱼的眼画翻白眼的,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有诗“无聊笑哭漫流传”之句,以表达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他憎恨新朝,不满当时政治,生活中不免有着对新潮政治不满的态度,因此在其画中也不尽流露出其憎恨的态度,所画鱼都是有着怒呛愤恨在理面,鱼眼向上翻白。很多人欣赏不了其绘画的意境,其实八大只有把自己内心痛楚都写在画上,写在笔墨中,其意境远远高于只是很表面的花花草草一类,其生活之态度绝对是赋予了画的意境,不深刻体会就感觉不到,不了解他得处世态度就难以读懂他得画。
一个时代的绘画创作,画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精神②。画家处在一定的时代就不自觉的表达出来这个时代的产物,艺术家所处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会不自觉的把它表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触和艺术加工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其中体现了其艺术思想,反应到作品中正式透露了艺术家的思想意境,其实透过作品就可以很隐约看到作家的生活态度,艺术主张等。董其昌的南北总论用禅来比喻绘画,是因为他对禅学的信仰,他《画禅室随笔》中就透漏了其的禅学意境,论起禅学意境,他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官僚文人,和四僧中石涛还是有差距,真正遁入空门的石涛其绘画作品中更加的体现了其禅意。如果前者的意境有其的局限性,而后者则更是专业的禅意了。宋徽宗赵吉所标榜提倡的院体花鸟画,成了当时绘画的标准,然而在民间画家中徐熙的换鸟仍然是绘画的精品,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风格了。黄荃在态度严谨的院体画中用笔技法纯熟精湛,和徐熙野逸的境界完全不同,生活在民间的徐熙当然不可能从小就有规有矩的受到严谨技法的熏陶,其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也是前者难以超越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点滴都能给艺术家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艺术的境界,既是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邃,这其中表现了艺术家们的世界观,富有艺术的哲理性③。所以艺术的感触不是简单咫尺面临画的距离,而是透过艺术作品表面深入的意境,感悟艺术家们的思想。而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他们理解生活自然的情和景的交融而发掘出来的最深的情表现在画上就是意境,就像宗白华老先生说的那是最深的景,也是最深的情了。
注释:
①③摘自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②摘自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
参考文献:
[1]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
[2]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
[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4]高居翰著《山外山》
[5]白谦慎著《傅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