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60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是由张新建执导,高满堂编剧的向中国8亿农民致敬的力作。全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乡土中国”的历史图景:那个在中国北方一个叫麦香村的地方,自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到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农业税,一直到2008年发放土地使用证,展现了中国60年来农村巨变和农民命运的变迁。
一、 在困境中发展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回顾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几十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电视剧创作的一个类型在整个电视剧发展中涌现出了较多优秀的作品,以《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以知青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电视剧首开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先河。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出现的,被誉为“农村三部曲”和“女人命运三部曲”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三部电视剧不仅人物朴实自然,而且语言极具地方色彩和农村气息。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精神文化享受,也表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的精神改变,即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农村一些传统的旧观念依旧像篱笆、辘轳,像网、像井一样束缚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女人的思想。只有冲破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集成了中国电视剧关注农民命运、推动农村改革、传播现代文明的传统。[1]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历了山乡巨变之后的农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仅数量上减少,而且创作方法也明显带有模式化的倾向,更多的表现为天灾人祸、插科打诨、谈情说爱的滑稽、媚俗之风,农村和农民的形象失去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农村、农民不负责任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的走向。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不断成熟的进程中,农村题材电视剧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然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关口,在这样的历史性要求面前,中国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不可避免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遭遇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农民工命运以及农村社会公平意识等重建等问题,这些都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艺术创作者关注的视角。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有特点的作品,如《马向阳下乡记》《幸福生活万年长》《小麦进城》《平凡的世界》《当家的女人》等剧。它们或通过城乡交流与互动展现当代农民的积极心态,或通过正视三农问题来倡导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或通过小家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时代的变化,为我们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景象的农村生活图景与农民精神变化的心路历程。
《老农民》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一员,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优秀农村题材剧稀缺的现状。它以主人公牛大胆和地主儿子马仁礼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从1948年到2008年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精神价值观的演变。
二、 历史节点下中国农民从苦难到乐观的奋进史
《老农民》讲述的是以“牛大胆”为代表的农民,历经土地改革、农村互助、大跃进、包产到户一直到2008年农民取得土地证的曲折历程,整部电视剧没有回避任何历史节点,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广度,生动讲述了中国农民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千百年来没有土地的农民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激发了他们当家作主的生活热情。第二阶段是人民公社时期,就像《老农民》里展示的一样,全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公社,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在产量上不断放卫星。剧中牛大胆和马仁礼用计谋完成了亩产万斤的神话,心里却不断地泛起了“嘀咕”,还是地里仙二爷爷的一句话点醒了带有心理包袱的牛大胆:“土里刨食的人不能干离了地儿的事儿。”于是,他开始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耕作上,随后三年的自然灾害更加坚定了他们的观点和认识,即土地和粮食才是农民的命根子。第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阶级斗争不能放松”“破四旧”“割资本主义理论”大行其道时,牛大胆满腹疑惑:“今天一个干法,明天一个干法,走一步换一个干法,这叫什么日子啊?”这样的慨叹可以理解,因为在我国广大的农民心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出力劳作才是不变的真理。像韩美丽那样的农民,就是文革期间被扭曲的农民典型,由备受推崇的劳模转向热衷于搞批斗闹革命,甚至害死了老干棒也丝毫没有悔意。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让国人看到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农民群体也不甘落后。剧中牛大胆先后开办了面粉厂和养猪场,马仁礼开办了饲料加工厂,狗儿甚至将粮食种到了俄罗斯的土地上,这是中国农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正因如此,《老农民》用“老”字赋予了中国农民勤劳乐观奋斗的精神,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民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
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典型创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申明“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这对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电视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叙事性,而叙事性必须借助人物、故事展开”。[3]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要人物自然是与农村、与土地紧密关联的农民,农民不是孤立的一人,而是一个群体,农民形象就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形象。能够在时代的变化中塑造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老农民》入木三分地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牛大胆形象,以及马仁礼、杨灯儿、乔月、牛三鞭、韩美丽等一大批性格鲜明的农民群像。牛大胆就是作品倾力打造的老农民的典型,他热爱土地胆大心细,他牛脾气十足,敢想敢干。这是他身上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剧中的牛大胆以大地之子自居,始终热恋着生于斯而长于斯的土地,就像牛离不开土地一样。当镇上的民兵要把他偷种的麦子毁掉时,暴怒的牛大胆以命相搏,跟随而来的农民更是把身体铺展在土地上,最终使得他们创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当狗儿考上了大学,眼看着儿子要飞走,他给儿子深沉的忠告:“你是这块老土地里冒出的小苗苗,头顶着天,根连着地,就是根离开了土,那也是沾着满身的土腥子味儿。一辈子都甩不掉。学成了本事你得回来。”这是一个大地之子的心声,这是父一辈对子孙后人发出的劝慰,是引领新的一代回归大地的呐喊。 剧中的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中女性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和模式化倾向。杨灯儿是剧中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不但勤劳,善良,而且热情,乐于助人,尤其是面对自己心爱的的男人因父辈恩怨而不能在一起时,她都能积极的面对,将爱深藏在心里。她是那个能够照亮一切的灯儿,是那个让观众记住了的“我是灯儿,是灯就要亮着”的趋于完美的灯儿。乔月是一个长得水灵的姑娘,或许从她和马仁礼回到麦香村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是在动用心机。为了自己相安无事,刚一土改便和马仁礼划清了界限;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她算计着不给牛大胆生孩子……精于算计的她最终也终将逃不掉寡居国外、独自终老的命运。
作为农民形象的符号特征,民间俚语的运用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将地域性的方言土语运用其中,体现了农民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认识,也是编剧对于农民角色的准确定位。剧中牛氏家族最年长的老人是地里仙二爷爷,他德高望重、见多识广,土改开始时,二爷爷就感慨到:“东西南北风,今天刮东风,明天刮西风,谁知道后天刮什么风啊?”形象反映出他经历世事无常后对未来的谨慎。剧情中,类似的俚语无疑是全剧的一大亮点,如对马仁礼的形容中,说他“放屁都得打一卦”,形象的传递出被划为地主阶级后他的谨言慎行。除此之外,例如“踩着门槛碰了头,好了伤疤忘了疼”“人勤地不懒”“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要受穷”等俚语或反讽,或幽默,是原汁原味的来源于人物的标签与符号。
作为一部为农民立传的现实主义史诗型作品,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放置于60年的时间跨度中,在历史的视野中将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在每一次历史的变革中描摹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捕捉农民的日常行为及其心理活动,构成了该剧全景式展示的叙事策略和影像世界。
三、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价值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电视剧艺术的本分就是讲好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关键就是要挖掘出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就是要充满情感与情趣。故事是需要细节来支撑的,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刻画不但提高了全剧的艺术内涵,而且提升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品格。例如,牛三鞭子挨了打快不行了,还让儿子把他背到祖坟的三棵树上,甚至拉屎也要拉在祖坟上,随后还要用土疙瘩擦屁股,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中国农民的性格和生活状态,尤其是牛三鞭子在临死前要求牛大胆一定要保住牛家土地的细节,已经不是单纯的父亲对后事的嘱托,而是源于中国农民与土地的血脉相连的情感,以及对于祖先崇拜的一种执着与坚持。
剧中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亲情的例子不甚枚举,友情的重点是牛大胆与马仁礼两个典型人物,他们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这对看似对立的关系却完成了从父辈结怨到耄耋之年彼此视对方为精神寄托的递进,其情趣也在这对具有阶级之别、性格之别、遭际之别的两个人的每一次斗嘴当中翻出花样。剧中牛大胆与灯儿60年漫长的情感历史是本剧又一强大的“半壁江山”,每一次历史的错位,都将两颗怦然心动的心撕碎,牛大胆最后在他爹的坟前说:“我跟灯儿在心里过了一辈子”的细节,让人心酸,还好剧中的结尾留给人们一种令人感动的圆满,是一种最素朴的诗意与坚持的表达。
灯儿:“给我挑担水去。”
牛大胆:“自来水一拧就出来了,我挑不动。”
灯儿:“你得挑,你到黄河边给我挑担水,你遇到一个人就说,我给灯儿挑担水。”
当颤颤巍巍的牛大胆在经过经过玫瑰花园时看到了马仁礼。
马仁礼说:“你疯了,96岁了,你能挑动水,别把腰闪了。”随后特意摘了两朵玫瑰花装饰水桶,送去了对二人的祝福。
牛大胆走了一路,告诉了所有人,最后把水挑到灯儿家的时候说:“灯儿,水缸填满了。”
灯儿说:“你看那树,铁树60年开花了。”
此刻,时间静止,不止是为了绵绵不断的60年……这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精神、思想、品行、美德的礼赞,这更是新一代凝聚中国力量、体现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国精神。他们所传递的,正是中国农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我们的民族必将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尹鸿.塑造小康进程中的“新农民”形象[N].人民日报,2015-01-3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1995:462.
[3]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7.
一、 在困境中发展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回顾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几十年,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电视剧创作的一个类型在整个电视剧发展中涌现出了较多优秀的作品,以《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以知青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电视剧首开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先河。随之而来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出现的,被誉为“农村三部曲”和“女人命运三部曲”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这三部电视剧不仅人物朴实自然,而且语言极具地方色彩和农村气息。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精神文化享受,也表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的精神改变,即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农村一些传统的旧观念依旧像篱笆、辘轳,像网、像井一样束缚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女人的思想。只有冲破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集成了中国电视剧关注农民命运、推动农村改革、传播现代文明的传统。[1]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经历了山乡巨变之后的农村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仅数量上减少,而且创作方法也明显带有模式化的倾向,更多的表现为天灾人祸、插科打诨、谈情说爱的滑稽、媚俗之风,农村和农民的形象失去了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农村、农民不负责任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电视剧的走向。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不断成熟的进程中,农村题材电视剧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然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关口,在这样的历史性要求面前,中国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不可避免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遭遇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农民工命运以及农村社会公平意识等重建等问题,这些都是三农问题的重点,也是艺术创作者关注的视角。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有特点的作品,如《马向阳下乡记》《幸福生活万年长》《小麦进城》《平凡的世界》《当家的女人》等剧。它们或通过城乡交流与互动展现当代农民的积极心态,或通过正视三农问题来倡导依靠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或通过小家庭的喜怒哀乐来表现时代的变化,为我们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景象的农村生活图景与农民精神变化的心路历程。
《老农民》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一员,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优秀农村题材剧稀缺的现状。它以主人公牛大胆和地主儿子马仁礼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从1948年到2008年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精神价值观的演变。
二、 历史节点下中国农民从苦难到乐观的奋进史
《老农民》讲述的是以“牛大胆”为代表的农民,历经土地改革、农村互助、大跃进、包产到户一直到2008年农民取得土地证的曲折历程,整部电视剧没有回避任何历史节点,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广度,生动讲述了中国农民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让千百年来没有土地的农民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激发了他们当家作主的生活热情。第二阶段是人民公社时期,就像《老农民》里展示的一样,全民义无反顾地投身公社,热火朝天地大炼钢铁,在产量上不断放卫星。剧中牛大胆和马仁礼用计谋完成了亩产万斤的神话,心里却不断地泛起了“嘀咕”,还是地里仙二爷爷的一句话点醒了带有心理包袱的牛大胆:“土里刨食的人不能干离了地儿的事儿。”于是,他开始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耕作上,随后三年的自然灾害更加坚定了他们的观点和认识,即土地和粮食才是农民的命根子。第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当“阶级斗争不能放松”“破四旧”“割资本主义理论”大行其道时,牛大胆满腹疑惑:“今天一个干法,明天一个干法,走一步换一个干法,这叫什么日子啊?”这样的慨叹可以理解,因为在我国广大的农民心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出力劳作才是不变的真理。像韩美丽那样的农民,就是文革期间被扭曲的农民典型,由备受推崇的劳模转向热衷于搞批斗闹革命,甚至害死了老干棒也丝毫没有悔意。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让国人看到了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农民群体也不甘落后。剧中牛大胆先后开办了面粉厂和养猪场,马仁礼开办了饲料加工厂,狗儿甚至将粮食种到了俄罗斯的土地上,这是中国农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正因如此,《老农民》用“老”字赋予了中国农民勤劳乐观奋斗的精神,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民从苦难走向新生的历程。
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典型创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首次申明“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这对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电视剧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叙事性,而叙事性必须借助人物、故事展开”。[3]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要人物自然是与农村、与土地紧密关联的农民,农民不是孤立的一人,而是一个群体,农民形象就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形象。能够在时代的变化中塑造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
《老农民》入木三分地塑造了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牛大胆形象,以及马仁礼、杨灯儿、乔月、牛三鞭、韩美丽等一大批性格鲜明的农民群像。牛大胆就是作品倾力打造的老农民的典型,他热爱土地胆大心细,他牛脾气十足,敢想敢干。这是他身上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剧中的牛大胆以大地之子自居,始终热恋着生于斯而长于斯的土地,就像牛离不开土地一样。当镇上的民兵要把他偷种的麦子毁掉时,暴怒的牛大胆以命相搏,跟随而来的农民更是把身体铺展在土地上,最终使得他们创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之路,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当狗儿考上了大学,眼看着儿子要飞走,他给儿子深沉的忠告:“你是这块老土地里冒出的小苗苗,头顶着天,根连着地,就是根离开了土,那也是沾着满身的土腥子味儿。一辈子都甩不掉。学成了本事你得回来。”这是一个大地之子的心声,这是父一辈对子孙后人发出的劝慰,是引领新的一代回归大地的呐喊。 剧中的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突破了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中女性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和模式化倾向。杨灯儿是剧中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不但勤劳,善良,而且热情,乐于助人,尤其是面对自己心爱的的男人因父辈恩怨而不能在一起时,她都能积极的面对,将爱深藏在心里。她是那个能够照亮一切的灯儿,是那个让观众记住了的“我是灯儿,是灯就要亮着”的趋于完美的灯儿。乔月是一个长得水灵的姑娘,或许从她和马仁礼回到麦香村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是在动用心机。为了自己相安无事,刚一土改便和马仁礼划清了界限;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她算计着不给牛大胆生孩子……精于算计的她最终也终将逃不掉寡居国外、独自终老的命运。
作为农民形象的符号特征,民间俚语的运用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将地域性的方言土语运用其中,体现了农民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认识,也是编剧对于农民角色的准确定位。剧中牛氏家族最年长的老人是地里仙二爷爷,他德高望重、见多识广,土改开始时,二爷爷就感慨到:“东西南北风,今天刮东风,明天刮西风,谁知道后天刮什么风啊?”形象反映出他经历世事无常后对未来的谨慎。剧情中,类似的俚语无疑是全剧的一大亮点,如对马仁礼的形容中,说他“放屁都得打一卦”,形象的传递出被划为地主阶级后他的谨言慎行。除此之外,例如“踩着门槛碰了头,好了伤疤忘了疼”“人勤地不懒”“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要受穷”等俚语或反讽,或幽默,是原汁原味的来源于人物的标签与符号。
作为一部为农民立传的现实主义史诗型作品,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放置于60年的时间跨度中,在历史的视野中将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在每一次历史的变革中描摹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捕捉农民的日常行为及其心理活动,构成了该剧全景式展示的叙事策略和影像世界。
三、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价值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电视剧艺术的本分就是讲好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关键就是要挖掘出符合生活逻辑的真实,就是要充满情感与情趣。故事是需要细节来支撑的,来源于生活的细节刻画不但提高了全剧的艺术内涵,而且提升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品格。例如,牛三鞭子挨了打快不行了,还让儿子把他背到祖坟的三棵树上,甚至拉屎也要拉在祖坟上,随后还要用土疙瘩擦屁股,这一细节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中国农民的性格和生活状态,尤其是牛三鞭子在临死前要求牛大胆一定要保住牛家土地的细节,已经不是单纯的父亲对后事的嘱托,而是源于中国农民与土地的血脉相连的情感,以及对于祖先崇拜的一种执着与坚持。
剧中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亲情的例子不甚枚举,友情的重点是牛大胆与马仁礼两个典型人物,他们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这对看似对立的关系却完成了从父辈结怨到耄耋之年彼此视对方为精神寄托的递进,其情趣也在这对具有阶级之别、性格之别、遭际之别的两个人的每一次斗嘴当中翻出花样。剧中牛大胆与灯儿60年漫长的情感历史是本剧又一强大的“半壁江山”,每一次历史的错位,都将两颗怦然心动的心撕碎,牛大胆最后在他爹的坟前说:“我跟灯儿在心里过了一辈子”的细节,让人心酸,还好剧中的结尾留给人们一种令人感动的圆满,是一种最素朴的诗意与坚持的表达。
灯儿:“给我挑担水去。”
牛大胆:“自来水一拧就出来了,我挑不动。”
灯儿:“你得挑,你到黄河边给我挑担水,你遇到一个人就说,我给灯儿挑担水。”
当颤颤巍巍的牛大胆在经过经过玫瑰花园时看到了马仁礼。
马仁礼说:“你疯了,96岁了,你能挑动水,别把腰闪了。”随后特意摘了两朵玫瑰花装饰水桶,送去了对二人的祝福。
牛大胆走了一路,告诉了所有人,最后把水挑到灯儿家的时候说:“灯儿,水缸填满了。”
灯儿说:“你看那树,铁树60年开花了。”
此刻,时间静止,不止是为了绵绵不断的60年……这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精神、思想、品行、美德的礼赞,这更是新一代凝聚中国力量、体现至真至善至美的中国精神。他们所传递的,正是中国农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我们的民族必将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尹鸿.塑造小康进程中的“新农民”形象[N].人民日报,2015-01-3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1995:462.
[3]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