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活动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目的,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做到以生为本。那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创建新型的课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预习本,第一页中都为学生设计了预习作业流程,依据预习流程,每课都留下了他们思索的脚步。课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预习,记录下能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让他们去体会学会知识的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让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在小组交流中侃侃而谈,从而引导他们去反思: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使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二、开展有效课堂合作
1、优化组建合作小组。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潜能,达到优势互补的功效,关键是优化组建合作小组。一般按学生性别、性格、智能差异进行分类,然后以4-6人为一组,并随机更换组长。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即:异质组和同质组。
异质组中的每位成员各自的智能强项均呈现明显差异。例如四人中一人擅长语言表达,一人擅长通过操作或与他人的互动来展现自我,一人擅长画图来帮助理解,还有一人擅长空间想像思维,他们的小组成员可谓是志趣不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样的合作却明显起到了互补作用,而且组长也可随学习讨论内容而随机更换。同质组,顾名思义,小组中的成员具有相近的智能强项。同质小组通过强强交流,展开竞争,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变低层次为单向性活动为高层次的立体活动。
2、积极创设合作氛围。首先,学生学习时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合作前,我经常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模拟生活情境,甚至是教室外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堂单调枯燥的数学课,而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现自我的舞台。
3、精心选择合作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规律,提供新、活、趣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又其乐无穷。
其次,教师所选择的合作内容必须是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智能特长,通过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考方式与合作交流中的借鉴,最终能获得收益的学习材料。例如在学习余数知识后,我出了道讨论题:假如我们四(4)班42位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只船能坐5人,需要租几条船?我发现有的学生是通过画圆表示人,画长方形表示船来解决,有的是用1、2、3、4、5……数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合作内容让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相互促进、递升。
三、做到师生平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个性,改被动为主动。要鼓励他们发现,要激励他们创造。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可亲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越快的学习氛围。为此我在设计导入新课等教学活动时,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机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圆周率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再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由测量出的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通过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大大的好于“师-生”的单向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者,主体应该还给学生。生本教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行进在教学之路,我们应该坚守生本理念,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江苏】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预习本,第一页中都为学生设计了预习作业流程,依据预习流程,每课都留下了他们思索的脚步。课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预习,记录下能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让他们去体会学会知识的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让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在小组交流中侃侃而谈,从而引导他们去反思: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使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二、开展有效课堂合作
1、优化组建合作小组。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潜能,达到优势互补的功效,关键是优化组建合作小组。一般按学生性别、性格、智能差异进行分类,然后以4-6人为一组,并随机更换组长。一般有两种组合方式,即:异质组和同质组。
异质组中的每位成员各自的智能强项均呈现明显差异。例如四人中一人擅长语言表达,一人擅长通过操作或与他人的互动来展现自我,一人擅长画图来帮助理解,还有一人擅长空间想像思维,他们的小组成员可谓是志趣不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样的合作却明显起到了互补作用,而且组长也可随学习讨论内容而随机更换。同质组,顾名思义,小组中的成员具有相近的智能强项。同质小组通过强强交流,展开竞争,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变低层次为单向性活动为高层次的立体活动。
2、积极创设合作氛围。首先,学生学习时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合作前,我经常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模拟生活情境,甚至是教室外的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堂单调枯燥的数学课,而是一个发挥潜能、展现自我的舞台。
3、精心选择合作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规律,提供新、活、趣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又其乐无穷。
其次,教师所选择的合作内容必须是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智能特长,通过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考方式与合作交流中的借鉴,最终能获得收益的学习材料。例如在学习余数知识后,我出了道讨论题:假如我们四(4)班42位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只船能坐5人,需要租几条船?我发现有的学生是通过画圆表示人,画长方形表示船来解决,有的是用1、2、3、4、5……数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合作内容让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相互促进、递升。
三、做到师生平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个性,改被动为主动。要鼓励他们发现,要激励他们创造。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可亲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越快的学习氛围。为此我在设计导入新课等教学活动时,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转变教学方法,积极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机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活动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学生是主体,成功的教学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做了一个“测算”的实践活动:拿一个圆柱形茶叶盒,量一量它的底面积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那该如何测量它的直径呢?充分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于是出现了以下的操作:(1)用一根线绕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圆周率就是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的距离就是直径(4)让茶叶盒在白纸上滚动一周,再画出它的侧面展开图,由测量出的底面周长便可求出直径,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通过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大大的好于“师-生”的单向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生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者,主体应该还给学生。生本教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行进在教学之路,我们应该坚守生本理念,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