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州汉画像石和邳州剪纸看民间美术的本源文化情结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文化的研究视角对通过徐州汉画像石和邳州剪纸两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本源文化情结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形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明珠和奇葩。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在各自的创作动态、艺术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无论艺术形式如何丰富多彩,无论民间艺术特点如何精彩纷呈,民间艺术的核心和灵魂还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 邳州剪纸 民间美术 本源文化情结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张道一教授曾经说过:民间美术是一种本源文化。这对中国民间美术与本源文化之间关系做了最直接和最明确的阐述。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形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明珠和奇葩。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在各自的创作动态、艺术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无论艺术形式如何丰富多彩,无论民间艺术特点如何精彩纷呈,民间艺术的核心和灵魂还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本文对徐州汉画像石和邳州剪纸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探索民间美术发展过程中深厚的本源文化情结。
  一 本源文化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文化的范围很广,一般说来其包括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和继承的一切物质产物(如衣服、食品、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等)。”,可以说文化的主角是人,我们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人的研究,那么我们所从事的文化研究的意义也就缺少其必要性。马林诺夫斯基曾说过:“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这就是说文化被创造出来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等需要。学术上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意义与作用是滋生艺术的土壤,其所具有的倾向性特征往往是通过艺术种类加以表现出来。在对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本源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本源文化具有其民族属性,其是这个民族文化当中最为原始、最为原有以及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最初根源。相比而言,我们再来看民间文化。这一文化种类,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形成历史以及影响力。民间文化常常在一些论著、研究成果中被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们知道艺术的形成多来源于民间,而对于民间艺术在范畴上常常被分成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间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相比较而言,其所强调的是艺术的视觉效应,即通过看与摸的呈现形式实现对艺术的表现,换句话讲视觉意思所强调内容是艺术上的真实性。通常人们讲的民间视觉艺术即是民间美术。民间艺术对本源文化继承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与创作形式上,在民间美术极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都可以窥视到完整的中国本源文化。美术文化内涵就在于“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民间美术除了拥有丰富多彩的外型美之外,还有更加深刻的寓意特点。通过民间美术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民间艺术中存在的一个地域所独有的历史、文化、伦理、审美等种种信息。可以说,对于民间美术史而言,其就是人类对美与文化探索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呈现美和表现美的过程。
  通过对民间美术起源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其嬗变过程中见证了先人对自然认识与改造以及杰出智慧的积累。同时,也昭示了中华民族对文化的探索与创造,揭示了人类对自身品味以及自身心路的历程。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使我们不但看见了我们的行进,也看见了真实的自身演变。民间艺术对于本源文化的彰显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相反本源文化也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 徐州汉画像石对本源文化继承和表现
  汉画像石是民间艺术中比较盛名的一种,其也常常被称之为汉代石头画。这种民间艺术在西汉的中期产生,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兴盛,但是却在东汉末年衰落。目前,从出土以及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其主要分布于当今的河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江苏省以及安徽省等省份。汉代画像石就其主要用途来说,主要作为汉代墓葬建筑的装饰,刻在较大面积壁上的则类似现今的壁画。至于棺椁上的画像就其雕刻的内容和形式处理看,同在建筑上的雕刻区别不大,都是生者为死者所创造的一个如同人间的“生活环境”。
  对于上述省份中的汉代石画像来说,徐州汉画像石最具有代表性,对其研究的历史也最悠长。但是,科学的发掘工作则是在新中国诞生后才进行的。根据徐州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分布情况来看,作品多分布于徐州市的十里铺村、乔家湖、万寨以及铜山县茅村等处。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主要包括楼阁、门阙、拜谒、宴宾、对饮、车骑、戏车、六博、建鼓、耕作、狩猎、纺织、舞蹈、奏乐、比武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及娱乐的题材和场景,也有表现神话或传说中的奇异世界的题材内容,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羽人、祥禽瑞兽以及连理树、三株树等,还有许多现实中的动物。汉代画像石就其主要用途来说,是作为墓葬建筑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如地面上的墓阙、祠堂,地下的墓室,其中刻于门扉、门楣和柱上的一般为建筑装饰,而刻在较大面积壁上的则类似现今的壁画。至于棺椁上的画像就其雕刻的内容和形式处理看,同在建筑上的雕刻区别不大。
  徐州汉代画像石其之所以能最具有代表性,且本源文化情结也最深,其与徐州历史地位的特殊性有着必然的关系。我们知道,历史上的徐州在文化上具有发源地之称,尤其对于汉代文化发展更是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也因此获得了文化名城与千年古城的称誉。翻阅史料,我们发现在两汉时期,徐州地区在经济上非常富庶,在文化上非常发达,同时在自然条件上也相当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一些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看,当时已普遍种植高产作物水稻,诚如史书记载的那样,这里“人口殷盛”、“谷米丰赡”,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如此,在徐州地区内还有比较丰富的石灰岩、青石等,而这些石聊恰恰为画像石墓提供了优质载体,也最终促进了汉代画像石艺术的形成。   三 邳州剪纸本源文化继承和表现
  剪纸既是图案装饰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剪纸,作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一种形式,在民间世代相传,虽然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影响,各地的剪纸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其主要题材和内容基本上还是相同的,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幸福安乐,喜庆吉祥;明间传说及历史故事;民风习俗和传统习惯。”如果将剪纸民俗文化看做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成型过程,那么“剪”就是“机具”,“纸”是“机质”,“象”为“机能”,“俗”则是“机制”。剪纸的机具、机质、机能、机制这四个要素对于研究剪纸民俗的源流是缺一不可的。剪纸艺术在其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中与其他的民间美术发展一样,都受到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影响。换句话讲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与民俗产生紧密的关联,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体现。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特点,其所体现的是我国民间对图腾的崇拜以及对宗教信仰的传承,其艺术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心理特征与审美情趣。
  如今,我们在对邳州的剪纸进行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发展其对邳州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对邳州民间的剪纸艺术评价是邳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所反映艺术内容是邳州历史人物写照以及其对美学精神的追求。其艺术主体中维系着艺术的最本原文化。邳州市的前身是邳县也隶属于徐州市,徐州在地理及历史变迁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其在艺术史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的徐州主要有三个不同时间的贡献:史前时期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中国文明的形成贡献良多;三代时期是北方王朝的都市文化向淮河及长江流域扩张的跳板;汉代的国家宗教中心,一种特殊的图像由此传往其他地区。历史上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带给徐州地区的是多种文化的融合。
  江苏省邳州的剪纸艺术以及成为该省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代表,在邳州的大地上不断的发展与丰富以及代代传承着。我们在对邳州的剪纸艺术加以分析时会有这样的发现,那就是其具有一种独特的粗犷之美。目前,邳州剪纸主要以刻纸和剪纸两种形式为主,在剪纸上邳州的剪纸样式比较繁多。例如,用于贴窗的窗花剪纸,用于贴门的门笺剪纸,用于年节以及喜庆日子上的灯花、喜字和礼花等。其中的笺花变化最为有特色,其通常是五色纸的刻剪,其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内容的包容性上,其剪纸的作品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包。随着其剪纸技艺的提高,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戏剧的故事也通过剪纸作品加以表现出来,例如《西厢记》、《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邳州剪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从事这些技艺的人当中以女性者为多,尤其是一些年纪稍大的老大娘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事物以及一种现象,其往往都具有正反的两面性,这种思想在邳州的民间剪纸艺术上也得到了体现。分析邳州的剪纸,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强调内容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重有轻式的各尽所长。从艺术的层面对邳州剪纸加以分析,所看到的是其对物象轮廓的细腻刻画,在其艺术特点中给我们所展现的最大特点就其对侧面形象艺术的突出表现。邳州地区所从事剪纸的艺人们,其作品都有一个共性特点:用抽象的艺术语言将其对客观世界认识与感悟以及体会表现出来。
  分析邳州剪纸艺术的发展,笔者认为交融的楚汉文化为徐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样与养分,也导致了该地区剪纸作品在题材上的广泛、艺术特点上形式自由性。剪纸作为民间民俗活动的载体,传承着邳州的民俗文化、内容与形式,因此说邳州剪纸艺术对邳州本源文化具有承传性与固定性。
  四 结语
  通过对徐州汉代画像石和剪纸艺术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二者所共同蕴含着极为明显的本源文化现象,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民族的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徐州汉画像石与邳州剪纸在对本原文化的情节上同样具有深厚性。徐州的汉代画像石不仅真实表现了我国汉代人的精神创造, 而且还对汉代的墓室装饰艺术形成与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而邳州的民间剪纸艺术也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文化内涵最丰民间美术之一。两者对于本源艺术的形态是一种观念的艺术形态。透其两种民间艺术的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了二者表现出的并非简单的形态模仿,而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性的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其所投射出的是时代的人文背景,是古老民族所创造的审美文化,具有最本源的文化精神。总之,徐州的汉代画像石和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艺术中的经典代表,是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虽然不同时代的民间美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在各自的创作动态、艺术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特征,但是无论艺术形式如何丰富多彩,无论民间艺术特点如何精彩纷呈,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民间艺术的核心和灵魂还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徐州的汉代画像石和剪纸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第十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志伟、雷晶:《风物特产博览》,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张道一、廉晓春:《美在民间——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4]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5]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6] 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问民俗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8] 王海霞:《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口述史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5期。
  [9] [美]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 张之铸:《中国当代文博论著精编》,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杨友成,男,1964—,江苏徐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足见刘姥姥在书中的地位。评价理论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态度系统来分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话语的评价意义。研究发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善于运用鉴赏和情感子系统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意义,迎合了贾母等人爱慕虚荣的心理,构建了适宜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满载而归”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态度系统 评价意义 交际目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蒙”字被动式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为语料,通过定量分析,对《红楼梦》中的“蒙”字被动式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找出其使用规律,并对三个译本的英译特点进行描述,以现有语料及数据为依据,从文化层面比较分析三位译者对“蒙”字被动式的翻译考量,以便为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 《红楼梦》 “蒙”字被动式 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结局,既要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命运和结局隐藏起来不泄露天机,又要呼应小说情节。金陵判词的翻译既要与小说构成互文结构,又要使读者产生互文联想,而互文性研究文本、作品、语言、文化、作者、译者、读者、评论者等之间动态关系,互为主客体,互为文本。  关键词:互文性 金陵判词 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互文性与金陵判词英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为例,分析了评价理论视角下态度资源分布及其原因,挖掘了语言背后演讲者所传递的执政理念与价值道德观,揭示了演讲者如何通过评价资源进行人际构建、联络听众、有效表达自己的态度。本文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其对于政治演讲语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态度资源 评价理论 政治演讲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系统功能语
期刊
摘要 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下,音乐艺术成为了引领艺术创作的领头羊,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音乐艺术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必须建设与大众娱乐环境所相互适应的创作环境。本文就大众娱乐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创作缺失做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众娱乐 美学 音乐流派 精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从古到今的变异历程是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期刊
摘要 陕北民歌“信天游”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是黄土地上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信天游”作为一种长期根植于陕北社会历史土壤的艺术形式,内含丰富深沉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陕北人生活习性的写照,集中反映着民众的心理、情感和情绪,折射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意识和文化想象。笔者将以“信天游”的音乐特征、演唱形式以及取材内容为基点,通过对信天游中所反映的音乐特点以及与陕北人社会生活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刘德海的琵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对其进行一定的系统归纳,对刘德海琵琶作品的美学意味进行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作品 美学意味 思维 反弹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琵琶艺术历经上下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奏形式,具有华美的艺术形态。从宫廷到市井,从殿堂到茶坊,从传统到现代,亦古亦今,宜动宜静,其强大的包容性使它犹如一株奇葩,俏立于民族器乐艺术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元代文人画大师倪瓒的代表作品《渔庄秋霁图》的艺术表现力,侧重于探讨倪瓒在《渔庄秋霁图》当中所展现的技法和构图两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并且从传承以及图画自身的设计入手,思考倪瓒在文人山水画方面艺术表现力的形成。  关键词:倪瓒 渔庄秋霁图 披麻皴 平原构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倪瓒作为元代的一个重要文人画家,其影响力和艺术创造都是后世的典范。倪瓒所创作的山水画的绘
期刊
摘要 中国户外服饰有一个巨大潜能市场,户外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其未来发展趋势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但国内户外服饰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其发展受观念、技术、设计、研发、品牌推广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为满足消费者与市场需求,本文试图以东北地区户外服饰发展为视角,对东北地区户外服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近一步分析研究。  关键词:户外服饰 功能结构 行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东
期刊
摘要 正负形是图形构成的一种常见构成方式,本文探究的是正负形作为图案作为款式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特殊魅力,从平面设计的正负形到服装作品的正负形的设计方法,正负形与服装设计的视觉中心的关系,利用正负形强烈的视觉效应,去提取正负形的设计元素,将正负形与服装的款式、面料、流行色相结合,设计更好的服装作品,现今服装审美情趣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正负形在服装设计的应用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具独特性格,能够提高服装的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