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贴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otan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经过屋檐,带给我好闻的花香
  和木质纹理。我头顶的天空
  在绿叶和枝丫间相互穿梭。而生活
  偶尔在夜里,瓦解自己的秩序
  给我重新选择的勇气和希望
  现在,屋外是初夏
  充满爱和阳光
  像一颗等待成熟的果实
  我時常向它索取
  它似乎并不着急
  让我回报。一些雨声会在傍晚
  馈赠我寂静与平和。天知道
  我为什么会在傍晚变得不安
  夜晚用它的柔软接纳我
  当我睡去时
  我渴望,远方的海
  带着久违的光芒,在我的身体里
  轻声落下
其他文献
春雪  漫天飞舞的雪花  犹如白衣天使  整装出发  站在阳台  我为圣洁的白祝福  病树前头万木青  雪白的一页上  将严冬改写成阳春  乡愁  站在村口  曾经整齐的房子  斑驳不堪  几棵老杨树  在风中抖擞  亲切的乳名  从东至西踩出了一片白  我想拿针和线  缝合墙体上的裂缝  侧耳细听  昔日的童声  由远到近  熟悉的影子  被时光稀释变型  屋檐下的小燕子  盘旋 追逐 嬉戏  
期刊
時间是魔术师  能把长长的影子压缩  也能把咫尺无限延长  以至于用速度也无法丈量  本以为能紧跟其上  却发现走错了方向  渐渐地  慢慢的  脚下的路越来越长  前方越来越渺茫  才见鲜花漫道  又现荆棘阻挡  小草总怀着参天大树的梦想  才快乐的生长  可是与大树的距离  只有仰望  鲜花以娇柔的姿态轻舞婆娑  才引得蜂蝶的繁忙  奉献与甜蜜的距离  要承受冰火的炼狱  才灿烂芬芳  多想退
期刊
光线从床单背面透过来  简單而明亮,柔和得恰到好处  你站在窗前修剪花枝  你将脸颊贴在床单上  淡淡的香气,是紫罗兰或蔷薇  分辨不清有什么关系  昨日细雨,带来春的消息  仿佛万物在春风里,做着流水的梦  远处是溪水和麦田  柳芽嫩绿,泥土松软  一整天,都有鸟鸣从远处传来
期刊
栀子花的香气,让夜晚通透又有了幽静   的去处  你站在那里,你想象一个人  穿过金黄稻田的人,走在歸来的路上  风吹过他的衣角,也吹过树枝间  明晃晃的圆月。仿佛那一刻  尘间的安宁,沿着梧桐树叶  落在你的庭院  让你相信,总有美好  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  并带着柔软的爱意,轻敲你的窗台
期刊
仿佛瞬间,它就完成了它的枯萎  绽放用了多久,我不記得了  那几天阳光是慵懒的,人也是  只有天,一直蓝着  透心的安静像刚刚刷洗过  我坐在黄昏的空旷中  听微风为落花唱着哀歌  再也不必担心,那些高处的花朵  什么时候回到地面  低处的草木,何时高过院门  风吹过你的背,你只是自己的故人
期刊
夕光走下台阶,你看到幽静尾随着它  看到村庄,青蓝色的烟雾  轻柔升起又缓慢散去  你分辨不出什么聲音低低飞过  这是属于草木的时间  空气里布满了你喜欢的气味  你的思绪,依附着梧桐叶翻动过的光线  小心波动。像幻觉  像一种朦胧而又无法描述的愉悦  你爱上这些愉悦  你身后有白白的人间
期刊
龙 少  陕西西安人,80后。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刊物,出版诗集《推窗有鸟鸣》。  几只蝴蝶不远不近地飞着   在松柏的绿荫里,和我保持   若即若离的距离。它们偶尔静止   我也是。它们飞在我的眼前  时而消失不见,仿佛那个  和蝴蝶有关的人   以及一本名为蝴蝶的诗集,几天前  我刚刚看过,随手放在沙发上   那几天泡桐花正在落,我翻一会书   就到院子里数数凋落的花朵
期刊
2016年开始写诗,确切说,是学着接触诗歌。为什么会想着写诗,记不起来了,像生活中能够吸引自己的,某个爱好,某件事物,让人没来由的喜欢,并想进一步靠近它,了解它。以至于在后来的时间里,将这份喜好融入你的生活,并将它做到最好。  三年来,我和我的文字相互厮磨,我们彼此间互相认知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探寻与沟通。我生长在陕西的关中平原,童年的记忆里有山川、河流,还有似乎永远都开不败的、各色的,甚至没有名姓
期刊
一  雪没头没脑地落下来时,父亲还没能回到家里来。  前天也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不过很快就化了,路面上有些湿滑。还好早上路面上的融雪冻上了,所以早早起来的父亲可以骑着他那辆飞鸽牌自行车,驮着用粗柳条编成的装满青菜的驮筐去赶集。即使路面再难走一些,父亲也是要去的,因为他要赚够儿女的学费。  三个孩子,最大的是儿子,两年前上了在北京的大学。大女儿一年前也考去了北京。只有小女儿中途退了学,在家里绣花。
期刊
在农村,用柳条编筐子,绝对算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儿。那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柳筐。下地干农活儿,给牲畜添草,全都用得上。村子里用柳筐的人不少,但会编柳筐的人却不多。而且那些会编柳筐子的人也全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  我的一位本家爷爷,编筐的手艺在村子里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因为老人名字里有个“成”字,所以村里的一些晚辈后生都称他老人家为“成爷”。老人心肠好,乐于助人,七十多岁了,身子骨依然硬朗。平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