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首古老的调子,像是必须要用老烟管敲打着牙齿,才会艰涩地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一串串音符跌落在他破旧的衣服上,跌落在他溅满泥水污渍的裤管上,飘过他浑浊蒙昧的眼睛,最后回到他干瘪的嘴里,犹疑地在那欲唱又止的唇间吞吐。
见到他时,是在清明节后,我随家人去给祖坟植树。初春时节,千里翠堤,我家的祖坟就在那蜿蜒的堤坝下,一片静谧的陵园。
他一个人坐在长堤上,坐在万物生长里,坐在千里孤寂里。不算和煦的春风从他身边袭过,裹挟出来的音符破碎而微弱。听见那古老又新鲜的调子,我好奇地望向这个阳光下的剪影,他是在唱歌吗?而他只是一动不动地望向长江。
陵墓前不便停车,要在堤这头卸下那几棵一人高的松柏,再抬去堤那头。我也上上下下,半是帮忙半是玩乐。据说这几棵松柏长了几年,树干结实,树冠茂盛,根部包裹着泥土,我使劲掂量了一下,好重!
“我帮你们拿到坟头上去。”一个苍老的声音忽然传来。我们回过头,发现那个会唱歌的剪影不知何时静立在我们身边。家人警惕地打量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问道:“多少钱?”
他茫然地望着我们,指了指一边耳朵:“我听不太清楚。”
“我说,您要多少钱——”
他仿佛恍然大悟般笑了,那些沟壑在他脸上聚合,“不要钱!你们蛮孝顺,记得屋里人,我愿意帮忙。”
老人家看上去也有七十多岁了吧,瘦小的身躯禁得起负重搬运吗?想到这些,家人礼貌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搬运、掘土、和沙、浇水……我们在祖坟前忙成一团,不一会水桶里的水就用完了。
提桶四顾心茫然,到哪去加水呢?
一双枯瘦的手接过了水桶。“我给你们去打水,这边上有个水沟。你们就别去了,万一还有血吸虫,你们年轻人,病了划不来。”他不由分说地拿着我们的水桶快步走了。盛情难却,我们只得追在后面,请老人家小心。
这片陵墓并非公立,是由一家单位团体建设,远离城市,毗邻乡野。墓园在堤坝之下,堤外就是我们江汉平原的母亲河——长江。每到清明吊唁时,宛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这世外桃源果然置身世外,我立于陵园之中,只听得见风声,树叶摇摆的声音和隐约的江水声。或者,还应该有那山歌声?
苍老的歌声响起了,像山路上颠簸而来的石块。他拎着水桶,摇摇晃晃地来了。
“不把你们手搞龌龊了。用完了我再去打。”他帮上了忙。阳光和花香里,他像吃了蜜糖一样快活地眯着眼睛。
“您唱的是什么歌?”我终于提出了早就想问的问题。
“乡里的山歌。”他的眼神越过了我,却又无处落脚,不知道该投向何方。田野里的风吹拂着他稀疏的白发。他的布衣是军绿色的,后来我知道,军绿色是他第一次离开母亲时穿的颜色,也是在战争中他习惯的颜色。现在,他的军绿色隐入无垠的田野,更大的绿淹没他,保护他,容纳了他。
“老爷爷,您怎么一个人在这守陵园呢?”我好奇地坐在他身边,他咧开了嘴,开始讲起从前。
他曾经是村子里唱歌最好听的男孩。他唱给江水听,唱给大地听,唱给为他纳鞋底的母亲听,唱给心爱的姑娘听。
“唱得好来又好听,来到放牛山;放牛山上好风景,坡上草青青……”
在歌声中劳作的男孩长大了,长江边的男孩应征入伍,奔赴北方的战场。他换上了军装,满怀着对部队的敬意,他要为祖国而战。
那是一场并不那么出名的战役,他也只是战场上不出名的小兵。行军寂寞时,他为战友唱歌,歌声像江风一样辽阔。歌声抵御北方的严寒,歌声带来江南的稻花香,歌声里有母亲和等他回家的姑娘。战争还未结束,他已经在想象还乡。他想,到时候回到乡里,娶新娘,拜高堂,战友们都来喝喜酒,劳碌一生的寡母会是多么高兴……
没有想到的是,战争如同飓风一样恐怖,连天炮火,铁甲轰鸣。在一次次震耳欲聋的巨响后,他的一只耳朵真的聾了。简陋的病榻上,他用炮火灼伤的手指指着喉头,无声地哭了。十聋九哑,他再也无法听清自己的歌声,他再也不大声歌唱了。
此去经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
母亲病逝,姑娘另嫁。他说:“这都是命。”
“喏,那是我老娘的坟。”他指着不远处的小坟包,上面插着清明吊。
“我现在在这墓地里帮着照看照看,管陵园的单位给八百块,我生活够用了。”退役老兵说完了自己一生的故事,轻描淡写,“蛮好,我还能陪着老娘。”
“你们去我屋里吃饭吧!乡里的新鲜菜,我自己种的,我给你们杀只鸡!”孤独的老人发出真诚的邀请,“你们的坟头我保管经常来除除草。”
然而天色已黄昏,我们要渡江回家了。
他默默回到堤边。
芳草碧连天,堤边的江水涨潮了,一艘装载砂石的大船缓缓驶过。江岸乱石如虎踞龙蹲,空无一人。他的眼光长久投落在乱石之上,哼出砾石般艰涩的山歌调子。
不成调的山歌,陈旧的山歌,回荡在失聪耳畔的山歌。
我忍不住在离开的路上频频回首,看那会唱歌的剪影镶嵌进低垂的天幕。山歌被江水的奔涌声淹没,老人被夕阳温柔地包裹。
来啊,等下一个春天,再来听您这一曲老去的山歌!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中学学生)
(责任编辑 徐参文)
见到他时,是在清明节后,我随家人去给祖坟植树。初春时节,千里翠堤,我家的祖坟就在那蜿蜒的堤坝下,一片静谧的陵园。
他一个人坐在长堤上,坐在万物生长里,坐在千里孤寂里。不算和煦的春风从他身边袭过,裹挟出来的音符破碎而微弱。听见那古老又新鲜的调子,我好奇地望向这个阳光下的剪影,他是在唱歌吗?而他只是一动不动地望向长江。
陵墓前不便停车,要在堤这头卸下那几棵一人高的松柏,再抬去堤那头。我也上上下下,半是帮忙半是玩乐。据说这几棵松柏长了几年,树干结实,树冠茂盛,根部包裹着泥土,我使劲掂量了一下,好重!
“我帮你们拿到坟头上去。”一个苍老的声音忽然传来。我们回过头,发现那个会唱歌的剪影不知何时静立在我们身边。家人警惕地打量着他那沟壑纵横的脸,问道:“多少钱?”
他茫然地望着我们,指了指一边耳朵:“我听不太清楚。”
“我说,您要多少钱——”
他仿佛恍然大悟般笑了,那些沟壑在他脸上聚合,“不要钱!你们蛮孝顺,记得屋里人,我愿意帮忙。”
老人家看上去也有七十多岁了吧,瘦小的身躯禁得起负重搬运吗?想到这些,家人礼貌地拒绝了他的好意。
搬运、掘土、和沙、浇水……我们在祖坟前忙成一团,不一会水桶里的水就用完了。
提桶四顾心茫然,到哪去加水呢?
一双枯瘦的手接过了水桶。“我给你们去打水,这边上有个水沟。你们就别去了,万一还有血吸虫,你们年轻人,病了划不来。”他不由分说地拿着我们的水桶快步走了。盛情难却,我们只得追在后面,请老人家小心。
这片陵墓并非公立,是由一家单位团体建设,远离城市,毗邻乡野。墓园在堤坝之下,堤外就是我们江汉平原的母亲河——长江。每到清明吊唁时,宛如世外桃源,美不胜收。
这世外桃源果然置身世外,我立于陵园之中,只听得见风声,树叶摇摆的声音和隐约的江水声。或者,还应该有那山歌声?
苍老的歌声响起了,像山路上颠簸而来的石块。他拎着水桶,摇摇晃晃地来了。
“不把你们手搞龌龊了。用完了我再去打。”他帮上了忙。阳光和花香里,他像吃了蜜糖一样快活地眯着眼睛。
“您唱的是什么歌?”我终于提出了早就想问的问题。
“乡里的山歌。”他的眼神越过了我,却又无处落脚,不知道该投向何方。田野里的风吹拂着他稀疏的白发。他的布衣是军绿色的,后来我知道,军绿色是他第一次离开母亲时穿的颜色,也是在战争中他习惯的颜色。现在,他的军绿色隐入无垠的田野,更大的绿淹没他,保护他,容纳了他。
“老爷爷,您怎么一个人在这守陵园呢?”我好奇地坐在他身边,他咧开了嘴,开始讲起从前。
他曾经是村子里唱歌最好听的男孩。他唱给江水听,唱给大地听,唱给为他纳鞋底的母亲听,唱给心爱的姑娘听。
“唱得好来又好听,来到放牛山;放牛山上好风景,坡上草青青……”
在歌声中劳作的男孩长大了,长江边的男孩应征入伍,奔赴北方的战场。他换上了军装,满怀着对部队的敬意,他要为祖国而战。
那是一场并不那么出名的战役,他也只是战场上不出名的小兵。行军寂寞时,他为战友唱歌,歌声像江风一样辽阔。歌声抵御北方的严寒,歌声带来江南的稻花香,歌声里有母亲和等他回家的姑娘。战争还未结束,他已经在想象还乡。他想,到时候回到乡里,娶新娘,拜高堂,战友们都来喝喜酒,劳碌一生的寡母会是多么高兴……
没有想到的是,战争如同飓风一样恐怖,连天炮火,铁甲轰鸣。在一次次震耳欲聋的巨响后,他的一只耳朵真的聾了。简陋的病榻上,他用炮火灼伤的手指指着喉头,无声地哭了。十聋九哑,他再也无法听清自己的歌声,他再也不大声歌唱了。
此去经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
母亲病逝,姑娘另嫁。他说:“这都是命。”
“喏,那是我老娘的坟。”他指着不远处的小坟包,上面插着清明吊。
“我现在在这墓地里帮着照看照看,管陵园的单位给八百块,我生活够用了。”退役老兵说完了自己一生的故事,轻描淡写,“蛮好,我还能陪着老娘。”
“你们去我屋里吃饭吧!乡里的新鲜菜,我自己种的,我给你们杀只鸡!”孤独的老人发出真诚的邀请,“你们的坟头我保管经常来除除草。”
然而天色已黄昏,我们要渡江回家了。
他默默回到堤边。
芳草碧连天,堤边的江水涨潮了,一艘装载砂石的大船缓缓驶过。江岸乱石如虎踞龙蹲,空无一人。他的眼光长久投落在乱石之上,哼出砾石般艰涩的山歌调子。
不成调的山歌,陈旧的山歌,回荡在失聪耳畔的山歌。
我忍不住在离开的路上频频回首,看那会唱歌的剪影镶嵌进低垂的天幕。山歌被江水的奔涌声淹没,老人被夕阳温柔地包裹。
来啊,等下一个春天,再来听您这一曲老去的山歌!
(作者系湖北省荆州中学学生)
(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