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而《高中語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再次明确了诗歌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在讲授诗歌时不应以讲解为主,而应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讲罢,另一方辩驳。学生甲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反驳:“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
二、强化朗读
诗词教学一定要坚持以“读”为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具体地讲,就是要以赏读、品读、教读、自读等形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因为,通过“读”学生可以了解诗词的形式,体会诗词的意境,揣摩诗人的心境,感知社会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读”可以把理解诗词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比如,教学《声声慢》,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就可以运用范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自主体验环节,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朗诵比赛方案,运用单读、齐读、领读、分组读、合作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最后,教师还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与音相关”的特点,提升教学的深度。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会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到《声声慢》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主旨之美。
三、注重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诗歌在伟大祖国的文化长河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就近现代来说,许多极富创新精神、极具卓越成就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被民众广泛手抄、大量传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诗歌的妙。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诗歌之美妙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要想帮助学生写好诗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在学生作品写出来以后,可以评选出优秀作品,之后再举办一次优秀作品展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不错方式。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法比较多,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法,都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将诗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王万平,甘肃秦安县第三中学教师。
一、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感兴趣,那么就会像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专注于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这对于培养理解诗歌能力有很大帮助。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有这样的题目:有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我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为了证明自己,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一方讲罢,另一方辩驳。学生甲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反驳:“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
二、强化朗读
诗词教学一定要坚持以“读”为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具体地讲,就是要以赏读、品读、教读、自读等形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因为,通过“读”学生可以了解诗词的形式,体会诗词的意境,揣摩诗人的心境,感知社会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读”可以把理解诗词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比如,教学《声声慢》,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就可以运用范读、默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自主体验环节,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朗诵比赛方案,运用单读、齐读、领读、分组读、合作读等朗读形式开展教学;最后,教师还可以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与音相关”的特点,提升教学的深度。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会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受到《声声慢》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和主旨之美。
三、注重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通过意象可以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写景诗更是情境的结合。如“唯有南来无数雁,与明月,宿芦中”这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用“南雁”“明月”“芦苇”三个意象营造了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而且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李白《春夜洛阳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落满城。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是这首诗的关键,对吗?如果不知道“折柳”表惜别怀远之意,就无法回答,由柳想到离别再想到亲人,这样,全诗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情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
诗歌因字数的限定,上下句之间有一些跳跃,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就要进行适当的补充,使之完整。另外,诗歌言简而意丰,字虽少,却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五、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
诗歌在伟大祖国的文化长河中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就近现代来说,许多极富创新精神、极具卓越成就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被民众广泛手抄、大量传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诗歌的妙。但如何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诗歌之美妙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要想帮助学生写好诗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在学生作品写出来以后,可以评选出优秀作品,之后再举办一次优秀作品展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是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不错方式。
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法比较多,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法,都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将诗歌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王万平,甘肃秦安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