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fandh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了解,当前的中学语文已成为大部分学生最厌烦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上课不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创新教育形式,教法陈旧、呆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致使语文课堂索然无味,学生上课恹恹欲睡,听者寥寥。那么,该怎样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知识做载体
  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媒介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关于事实资料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关于思路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技法。例如《孔乙己》,教师A围绕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一步步板书出孔乙己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教师B却别开生面,先请两位同学亮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发言也很有深度,很有创造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又跳出教材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妙用学生做主体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教学思维的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创造性。比如《童趣》,教师A循规蹈矩,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味同嚼蜡。教师B却别出心裁,从学生已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少年鲁迅的“童心童趣”出发,借用“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进行导入,让学生将鲁迅与沈复二人跨越时空的“童心童趣”做对比,思考《童趣》中有关“泥墙根一带”的乐趣。学生不觉兴味大增,自然找到了本文的“黄金切入口”。一场师生互动学习之后,教师B又推陈出新,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巩固、消化、吸收,通过竞赛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一问一答。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效果不言而喻。而超乎教师B意料的却是,不少学生就所学知识提出的问题颇具新意,一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鼓励学生做“异体”
  我们知道,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富有创造精神的想象可以使文章放出夺目的光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通过幻想来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擦燃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一种幻觉——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作者借想象表达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控诉。青少年时期本来就应该是敢于幻想、善于遐想、擅长联想的,因此,应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去做“异体”。教师对“异体”不应泼冷水。试想,如果没有“异体”,何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神品妙句?哪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奇思妙想?教师应对学生中的“异体”给予鼓励、引导、帮助,这才是最好的对策。只有让学生永远保持对科学、对知识、对生活、对未来不尽的热情和持续的探索,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四、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如许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颇具创新性的见解。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就是在每一堂语文课前都拿出两分钟来,开设一句话新闻、教一个成语、送一首古诗(词)、欣赏一条名句、做一次简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它是语文教师创设出的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也是为学生们搭建的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留下这短短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挖掘自身无限的潜质,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45-2>45的课堂效益。因此,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加油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学法指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唯有这样,语文课堂的活水才会因为创新而源源不断,语文教学的天空才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湛蓝。
其他文献
我认为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认真学习,大胆移植,不断尝试,大胆探索,总结出适合农村学生的方法,逐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
期刊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你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不准确,都是备课不过关造成的。  那到底怎么备好数学课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
期刊
摘 要: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赏识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励孩子,用赞美的语言表扬他们,让孩子爱“说”乐“写”。  关键词:赏识 激励 爱说 乐写  题记: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一、巧妙评价,享受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
期刊
摘 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对数学意义的思考,有效推动教学活动进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运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期刊
作为在班级中占较多人数的“中等生”,作为一个温和而又沉默的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冒尖,普遍比较稳定,虽会有波动,但少有明显下降的危险。再加上这部分学生性格多数较为内向、安静,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会惹祸闹事,因此,我们的视线常在“中等生”身上产生盲区。如何才能有效地激活,释放出他们潜在的力量,提高优秀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多一点亲近,找回生活的方向  曾有一个中等生在作文中
期刊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
期刊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作为一名有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学生才会越学越爱学,老师才会越教越轻松。在探索高效课堂的几年实践后,笔者认为,老师应该想尽办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是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教师多多用心。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
期刊
摘 要: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背景下,“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连云港市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等高效课堂模式脱颖而出,异彩纷呈。这些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多年的教育思考与实践,逐步概括、归纳、提炼出来的成功模式,对于构建新的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兵”教“兵”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能在高效课堂教
期刊
心理学说,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着直接制约的作用。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已经提到了相当重要的高度。从事数学教学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突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主要从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朗读教学 阅读指导 朗读训练 方法步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