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些音乐类考生都要学习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感觉能力,要努力教育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仅就歌曲的几个典型种类谈一谈怎样在演唱中实现素质教育。
一、史诗性的
所谓史诗性,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是一定的时代、一定地域所发生的某种现象和历史事件,因此,它的内容性质就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一定程度的故事性。对这类歌曲的处理,我认为是把它的时间、地点和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概貌在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历史环境中,再在这个环境的气氛中进一步描述其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具体的事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事实证明:这种讲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授课的效果十分理想。例如《苏武牧羊》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用深沉、丰厚圆润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现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果空洞地教唱,上述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此,在教歌之前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斗争背景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然后将“苏武牧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我国西汉后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时才40岁,回来时,已是须发全白的老人。苏武在胡期间历尽辛酸和磨难,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毯,牧羊北海边…匈奴以死相威胁,百般折磨,苏武誓死不投降,坚强地活了下来,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绘声绘色,学生边听也能想象出一个冰天雪地的环境,然后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树起一个古代民族英雄的形象。这时学生唱起56532—16132—53213262165—的时候,已不再是一串无生命的音符了,而是一个意境深邃、有光、有色、有情,能引起学生无限遐想的艺术形象了,学生仍对这位大节不亏的民族好汉更加尊敬,这时学生们会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把情感力度、速度处理好,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现实体裁的
现实体裁的歌曲与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的间隔。其中所表现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或一般人来说,这些现实体裁的歌曲的内涵有多深,其价值和意义有多大,却不一定是他们所能回答出来的。要想通过思想感情达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特别是引导学生能自觉地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朝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去奋斗,脚踏实地去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接过雷锋的枪》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号召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杨和继承雷锋精神。多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仅仅是人人皆知的口号,雷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的意义是什么,却不是人人皆知的了。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首先将雷锋精神产生与六十年代这一历史背景讲给学生听。使同学们能从我们日常人际关系中体验出这种精神的意义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失意的时候,遇到能理解和帮助你的人,将会很快地走出困境,获得前进的动力,扬起新生活的风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求得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团结为前提,互相理解,在愿意奉献的基础上产生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才能形成一个互相协作的大集体,才可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飞跃和发展,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可见,雷锋的勇于奉献精神是多么可贵,意义多么重大!
通过这种讲解,使同学们对于讲了多年的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雷锋的一生从未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他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承认,国家领导人为他写下了光辉的题词,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品质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并帮助学生找到雷锋的精神实质:就是奉献精神。唱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时值,唱准休止符,正确运用力度,如象唱出一支雄壮的队伍,唱得周身热血沸腾,唱得浑身是力量。学生从那朴素的旋律和简单的歌曲感受了更深层的涵义,那真善美的含义则洋溢在同学们的感情中,体现在同学们的歌唱情绪中,进而达到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民歌
民歌最能代表一定地域人民的审美理想和音乐情趣。它的表现最纯真、最至善、最和美。它步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也是各国音乐典籍中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因此,值得珍爱、保护和利用。
《嘎达梅林》是一首东蒙民歌,它的内容借助于羽调式的渲染,使它更富有豪放的赞颂性和悲壮性的英雄气概。
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如果不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嘎达梅林的史实,却要求学生唱出对英雄的怀念、崇敬、颂扬的情绪是不可能的,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以深切、浓重的感情对学生们讲:民国初年间,东蒙地区反动王爷达尔汗,企图出卖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但引起了牧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虽是达尔汗王部下的小官,但他对上层的所作所为不满,便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不但没有告赢,反而被捕入狱,判了死刑。他的妻子知道消息后,准备去劫狱,可是身边有九岁的儿子,为了不连累他人,她把儿子带到几里外的荒野,当她走到离孩子三十米远的地方,突然回头,用枪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悲伤之中买下儿子以后立即组织人马去劫狱。嘎达梅林出狱后,开展了反对贵族的武装斗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故事讲完后,同学们一定对英雄更加崇敬,对反动贵族更加憎恨。同学们的感情受到感染,自然地根据所给的速度,用深沉、悲壮、激昂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进行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音乐的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如诗如画的意境和如水如云的旋律中,能打动人的心灵,而且还有更深层的内在美。它给人的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挖掘歌曲的深刻涵意,寓素质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一、史诗性的
所谓史诗性,是指作品所表现的是一定的时代、一定地域所发生的某种现象和历史事件,因此,它的内容性质就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和一定程度的故事性。对这类歌曲的处理,我认为是把它的时间、地点和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方面的概貌在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历史环境中,再在这个环境的气氛中进一步描述其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具体的事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事实证明:这种讲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授课的效果十分理想。例如《苏武牧羊》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用深沉、丰厚圆润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现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果空洞地教唱,上述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此,在教歌之前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斗争背景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然后将“苏武牧羊”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一世纪我国西汉后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时才40岁,回来时,已是须发全白的老人。苏武在胡期间历尽辛酸和磨难,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毯,牧羊北海边…匈奴以死相威胁,百般折磨,苏武誓死不投降,坚强地活了下来,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绘声绘色,学生边听也能想象出一个冰天雪地的环境,然后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树起一个古代民族英雄的形象。这时学生唱起56532—16132—53213262165—的时候,已不再是一串无生命的音符了,而是一个意境深邃、有光、有色、有情,能引起学生无限遐想的艺术形象了,学生仍对这位大节不亏的民族好汉更加尊敬,这时学生们会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把情感力度、速度处理好,达到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现实体裁的
现实体裁的歌曲与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的间隔。其中所表现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或一般人来说,这些现实体裁的歌曲的内涵有多深,其价值和意义有多大,却不一定是他们所能回答出来的。要想通过思想感情达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特别是引导学生能自觉地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朝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去奋斗,脚踏实地去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接过雷锋的枪》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号召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发杨和继承雷锋精神。多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仅仅是人人皆知的口号,雷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的意义是什么,却不是人人皆知的了。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首先将雷锋精神产生与六十年代这一历史背景讲给学生听。使同学们能从我们日常人际关系中体验出这种精神的意义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失意的时候,遇到能理解和帮助你的人,将会很快地走出困境,获得前进的动力,扬起新生活的风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求得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团结为前提,互相理解,在愿意奉献的基础上产生凝聚力,有了这种凝聚力,才能形成一个互相协作的大集体,才可能使我们的事业获得飞跃和发展,才可能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可见,雷锋的勇于奉献精神是多么可贵,意义多么重大!
通过这种讲解,使同学们对于讲了多年的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雷锋的一生从未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他却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承认,国家领导人为他写下了光辉的题词,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品质在雷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升华,并帮助学生找到雷锋的精神实质:就是奉献精神。唱这首歌曲时要求学生时值,唱准休止符,正确运用力度,如象唱出一支雄壮的队伍,唱得周身热血沸腾,唱得浑身是力量。学生从那朴素的旋律和简单的歌曲感受了更深层的涵义,那真善美的含义则洋溢在同学们的感情中,体现在同学们的歌唱情绪中,进而达到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民歌
民歌最能代表一定地域人民的审美理想和音乐情趣。它的表现最纯真、最至善、最和美。它步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也是各国音乐典籍中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因此,值得珍爱、保护和利用。
《嘎达梅林》是一首东蒙民歌,它的内容借助于羽调式的渲染,使它更富有豪放的赞颂性和悲壮性的英雄气概。
这首歌曲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如果不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嘎达梅林的史实,却要求学生唱出对英雄的怀念、崇敬、颂扬的情绪是不可能的,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以深切、浓重的感情对学生们讲:民国初年间,东蒙地区反动王爷达尔汗,企图出卖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但引起了牧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虽是达尔汗王部下的小官,但他对上层的所作所为不满,便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不但没有告赢,反而被捕入狱,判了死刑。他的妻子知道消息后,准备去劫狱,可是身边有九岁的儿子,为了不连累他人,她把儿子带到几里外的荒野,当她走到离孩子三十米远的地方,突然回头,用枪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悲伤之中买下儿子以后立即组织人马去劫狱。嘎达梅林出狱后,开展了反对贵族的武装斗争。后来,由于叛徒告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故事讲完后,同学们一定对英雄更加崇敬,对反动贵族更加憎恨。同学们的感情受到感染,自然地根据所给的速度,用深沉、悲壮、激昂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不仅进行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音乐的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如诗如画的意境和如水如云的旋律中,能打动人的心灵,而且还有更深层的内在美。它给人的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挖掘歌曲的深刻涵意,寓素质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