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体会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小儿发热实施健康教育,评估有关患儿及家长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将健康教育贯穿于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儿科护理人员的职能,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有关医学、自我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达到科学治疗和成功护理发热的目标。
  【关键词】 小儿发热 健康教育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已逐步实施健康教育,下面谈谈“小儿发热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体会”。
  发热时小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其中高热又是儿科常见的的急诊之一。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发现有不少家长面对孩子发热表现出束手无策、惊恐万分,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重病,要求医护人员及时作出退热处理。实际发热并不一定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发热常常是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立即给予退热处理,会掩盖疾病的发展,延误诊断和处理。当然高热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导致惊厥或抽搐等而危及生命。如何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良好配合和理解是儿科医护人员的困惑之一。现将本人在小儿发热健康教育实施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评估有关患儿及其家长和学习需要和特点
  通过对以患儿及其家长为健康教育对象的评估,发现以下特点与其健康教育相关:
  1.1 患儿年龄以婴幼儿居多,对发热体验不深,对异常感觉表达不清;
  1.2 患儿家长或照顾着,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患儿发热或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
  1.3 对小儿发热的病情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不理解;
  1.4 年轻父母,对小儿发热的自我照护经验少,面对小儿发热表现出束手无策。因此,患儿家长对发热的基本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常表现出关心、渴望,有积极学习的愿望。这些特点是护理人员在小儿发热健康教育中要了解和抓住的关键。
  2 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后,患儿或其它家长能够:
  2.1 正确判断发热
  2.2 说出休息与活动的要求
  2.3 正确理解在家庭进行物理降温的操作程序
  2.4 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
  2.5 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3 实施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实施的方式
  对于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在住院期间,强调与患儿或家长交谈或实施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随时指导;结合医院和科室对小儿发热的预防和护理的各种文字材料,如图片、小册子、墙报和录像片的放映等,进行媒体健康教育,以适应儿科健康教育的灵活性的需要,以便患儿及家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健康信息和知识。
  3.2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3.2.1 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的方法
  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为36℃至37℃,如肛温超过37.8℃,舌下温度超过37.5℃,腋下温度超过37.4℃,均可认为是发热。如口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口温高于41.5℃者称为过高热。
  3.2.2 描述发热的过程
  发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阶段、高热持续阶段及退热阶段。但这三个阶段在临床上很难划分。体温上升阶段,患儿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甚至出现寒颤。寒颤后体温多呈骤升,畏寒后体温常逐渐升高。高热持续阶段,是指体温持续在较高的状态,可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酌热、口唇干燥、呼吸心率较快等。退热阶段,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表现出多汗,皮肤温度降低。
  3.2.3 说明环境要求
  患儿应安置于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冬日室内应定时通风,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氧的含量,尽量减少刺激。对于高热、惊厥、神志不清及有精神症状者,要加强安全护理,防止坠床或自伤。
  3.2.4 讲明患儿体位与休息的要求
  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给不足。因此,患儿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高热时,应卧床休息,采取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高热惊厥时误吸窒息。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可取半坐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减轻肺瘀血和心脏负担。对于持续高热患儿,要定时翻身,防止褥疮。
  3.2.5 讲明营养与饮食的注意点
  发热时,因消化腺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食欲不振,加上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因此,应供给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或果汁饮料,使尿量增多而利于排泄毒素。饮食宜清淡,可给予蒸鸡蛋、米汤、面条、稀饭、藕粉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体温恢复正常后,给予正常饮食。
  3.2.6 讲述发热时生活护理和观察的要求
  高热患儿在退热时,出汗多,应及时擦干、更换内衣和注意保暖,防治受凉。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汗腺阻塞。同时要仔细观察皮肤,如发现有出血点或疹子,及时报告医生或就诊。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细菌易于繁殖,易发生口腔炎症。应在患儿晨起、进食、睡前用温盐开水清洁口腔或协助漱口。口唇干裂者应涂甘油保护。
  3.2.7 指导家庭物理降温及注意事项
  物理降温常采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温水浴和冰盐水灌肠。一般在家庭以温水、酒精擦浴、温水浴常用。(准备一盆温度为32℃至34℃的温水或25%至30%酒精100毫升。擦浴时,头部应放置一个冰袋或湿毛巾冷敷,用纱布或小毛巾浸温水或酒精,有规律地擦浴;从颈部→ 上臂外侧→ 手臂;胸侧向上→ 腋窝 →上臂内侧→ 手心;再擦对侧同上。继而擦背部;在从髋部沿大腿外侧→ 足背;腹股沟沿大腿内侧→ 内踝;股下→ 腘窝→ 足跟,同法擦拭对侧。擦浴时,应注意用力轻柔、均匀。擦至腋下、肘窝、腘窝、掌心、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要适当多停留,以利于机体散热。对于胸、腹、后颈部位应禁擦。发现皮肤出血点、高热伴寒颤时严禁擦浴。另外,还可采用32℃—36℃的温水擦澡。
  4 教育效果
  通过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实践,其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4.1 患儿及家长的医学知识得到充实,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
  4.2 沟通患儿心理,改善护患关系。通过问卷、留言等方式调查表明,病人及患儿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
  4.3 通过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激发了护士的学习热情,在病区中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气氛。
  4.4 适应了现代化护理观的发展,护士对防病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认识已不再限于住院病人范畴,认识到应向家属和健康人扩展。
  5 体会
  5.1 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边活动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质效优良的健康教育活动应该是双向的,即应包括医护人员和病人双方[1]。因此,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病人的接受和配合,或只有病人的“自动力”而得不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知識这一点极其重要,这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5.2 教育形式要有针对性
  5.2.1 教育要因人而异
  家长:文化层次较高者,除讲解一般的发热常识外,还介绍小儿发热的关章节和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提供阅读,使之能主动参与实施过程。文化层次较低者,用最通俗、最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其交谈,重点写在纸上,并反复操作示范,使之学者做,然后在回演示。
  患儿:用患儿能听懂的语言对其进行个别交谈,使他们能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各种护理。
  5.2.2 教育要因病而异
  小热发热病种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诱因各不相同,着重的预防保健措施亦不一样,因此,病人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宝花,张银玲.加强保健教育,促进自我护理发展.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57。
  [2] 甘兰君.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1—77。
  [3]张文康.小儿发热防治220问.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采用5t电弧炉冶炼高铬铸铁,生产人员面临化学分析慢、浇注温度不易控制、S、P控制难等问题。制订了严格的氧化法冶炼工艺,并生产出合格铸铁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其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全面性、创新性和生动性是音乐教学方法中的一面旗帜。本文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相关理论,
【摘 要】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常规体检人逐渐增加,谈及功能高而价格低廉的检查没有什么检查能超过心电图了,这使心电图仪器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心电图在临床工作中占有如此高的地位导致人们对心电图仪器的重视,若心电图仪器出现故障常常会引起医生判断出现差错等问题,耽误治疗。本文就心电图仪器故障以及维修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使心电图在生物医学工程中不出现差错。  【关键词】 生物医学
【摘 要】 目的 为了明确心电图(ECG)对心脏病病因诊断的作用,探讨ECG的某些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75例左室容量负荷过重病因的心电图鉴别,研究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动脉导管未闭等3种疾病的QRS振幅变化特征。结果 RV6/SV1≥2是鉴别二尖瓣关闭不全与另两种病因的较理想的指标;肢导联最大R波与最大S波之和>30 mm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ECG指标;RV6/SV1≈1,加上肢导
家住北京的钱先生,今年48岁,自己有家公司,有车有房,生活一直不错,由于应酬多,饮食、生活没有规律,最近体检时发现血脂偏高。一听说自己血脂偏高,钱先生心理压力很大.担心患上冠心病、
清代中叶,尤其是乾隆年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花雅争胜”时期。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为代表的众多地方戏(俗称“花部”)与昆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