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函数一定是“函数”吗?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函数与抽象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两大难点,但可能因为适合高中生研究的抽象函数(指数型、对数型等)实际并不抽象,而真正的抽象函数又太过“虚无缥缈”,并不适合中学生研究.或许因为这些原因,抽象函数问题已基本退出浙江省数学高考舞台.于是,可难、可简、变化多端的复合型函数,正慢慢成为各类考试的命题“热点”.
  1 关于一类复合函数名称的约定
  那么,复合函数到底是不是函数?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它满足函数定义,但它却又不一定是“一次对应”函数,笔者在标题中偷换了“概念”.那么怎样的函数才算是“一次对应”函数呢?笔者姑且把它约定为:只通过一个“对应法则”就完成对应的函数,即形如“( )f x =关于x的表达式”的函数都可称为“一次对应”函数.按以上约定,显然高中段碰到的大部分函数都是“一次对应”函数,而形如“( ( ))f g x =关于x的表达式”的函数则不是“一次对应”函数,因为在函数关系中出现了两个对应法则f和g,根据上述约定可以称它为“二次对应”函数,而且以此类推可以继续往下约定到“n次对应”函数.
  2 对“二次对应”函数的深入探究
  对于此类复合函数名称约定是非本质的,笔者更关心的是“二次对应”函数(可以推广到“n次对应”函数)到底是怎样一个函数?它能否转化为“一次对应”函数?以及此类题型在解题或命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2.3 关注“二次对应”函数命题过程中的易错点
  如果对“二次对应”类函数认识不够深刻或不够本质,而随意改编或命制相关试题,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而“贻笑大方”.下面笔者继续以具体问题为例,列出在改编或命制该类问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因此,在“二次对应”类函数的命题过程中,若设问当x (定义域内)为何值时,求函数值没有问题,但若设问求f( t )的值就值得关注,下面继续说明.
  3 后记
  只要命制过试题的老师都知道,要“整”出一份适合自己学生的试卷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要面向一个市或省的学生命题,更是不知道要倾注命题者多少心血、时间和智慧,而且结果(命题质量)如何,得由大家评判.因此笔者以为只有平时多加积累,才有可能避免试题命制过程中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错误;只有多加学习,才有可能改编或原创出更多优秀的试题;只有多加磨练,才有可能命制出大家所认可的试卷.
其他文献
纵观福建省高考课标试卷中解析几何试题,普遍反映试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看似很熟悉,但解起来却不顺手.究其原因在于试题命制的特点改变了传统中大量繁杂的运算,在保持对其知识结构考查的同时,更突显出对数学本质、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考查.这引发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将例、习题进行合理的再利用,在似曾相识的问题情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点滴体会
期刊
波利亚说过:“我们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是由知识和技能组成……,在数学中,解题比仅仅掌握一些知识要重要得多……,什么是数学学技能,数学技能就是熟练的解题能力,不仅能解决一般的数学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的想象力的问题”。习题课教学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并不是意味着在课堂中或课下要进行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一些具有典型性、全面性的习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方式,形成
期刊
1引例
期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间万物总会分门别类,按类归置。数学世界也同样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数学分类讨论思想是把所有研究问题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按不同情况分类,然后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数学思想。它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文拟以二次函数背景下三角形分类为题例说分类
期刊
椭圆是圆锥曲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椭圆的方程、几何性质等核心知识与圆有很多相似之处.最近,笔者遇到了一次学生的追问,引发了一场意外的探究,感触颇深.现整理出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期刊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设置中,不管是哪种版本,都会有一些课外类型的知识课题材料,它们融趣味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教材中这些教材材料的类型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华师大版为例):  (1)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类.如“64 2有多大?”、“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  (2)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指导类.
期刊
1 案例专题  课标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使其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 案例背景  2013年暑假,我参加华侨大学团委组织的“积石成山、点
期刊
把“数学活动”、“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靓点.它旨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阅读自学等,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为此,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对人类知识分类时,认为“数学”应与“哲学”并列.如果说哲学是社
期刊
2013年高考已经落下了帷幕,很多老师也开始研究试题,对一些好题进行反复的琢磨,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高三的数学教学中把握住方向,成为考生们的合格的“舵手”.笔者也对其中的部分试题经行了研究,收获也不小,这里以2013年三道高考填空题为例,与大家分享.  1 问题解决  题1 (2013年高考湖北卷·理13)设x y z∈R,,,且满足2221xyz++=,2314xyz++=,则xyz++=
期刊
学生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些错误。目前大多数教师的看法是: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反映了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上的欠缺。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学生出现错误,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完全是学生的原因吗?笔者以为,板子不该全打在学生身上。比如照镜子,教师们习惯用镜子去照学生,出现问题,就是学生的问题。事实上,有些是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