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和谐消费问题研究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goalu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两年前所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它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倡导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消费主义观念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而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当前的消费状况也深受其负面影响,为确保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树立和谐消费的理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进一步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和谐消费;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039—05
  
  撇开触发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其他深层次原因,就消费领域来说,由消费主义所倡导的过度、无度和超前等不和谐消费问题无疑是诱发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因此,摒弃消费主义观念,树立和谐消费现代理念是后危机时代理性回应,是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们消费所应具有的基本原则;是人类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是未来我国及世界各国消费的根本转向。
  
  一、和谐消费的科学内涵
  
  本文认为和谐消费的科学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满足消费主体的全面发展,二是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能够实现公平消费的更优化发展。
  上述四个方面表明,和谐消费就是能满足人本能的消费需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是能够将消费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和谐共进的消费,是实现人类的消费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相协调的消费;更是防止和消除贫富分化,确保代内和代际公平,避免寅吃卯粮,对后代负责的消费。要实现好和谐消费,关键就是要把握好消费的质与量的和谐,把握好公平消费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简言之,就是在消费过程中要发展好、维护好和实现好人与人、人与生态、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和谐消费的现实必要性
  
  (一)对当前不和谐消费现状的考析
  1.投机性消费。在当今社会,财富似乎意味着个人成功的标签,许多人开始动摇和颠覆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继而去寻求投机性消费之路,许多表面上看来是投资性的行为实质上是变相的钻法律、政策漏洞或打擦边球的投机性消费行为。当前,一些网络“红人”和各种“门”现象频出的背后,大多都有强大的炒作团队,其投资消费的目的无非是走成名获利的捷径,其实质是投机性的消费,只是方式较为隐蔽罢了;一些现金或借贷炒房、炒蒜等投机性消费行为也屡见媒体,其后果不仅会催生出更多的“房奴”、“菜奴”,而且也将干扰经济的良性运行,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2.虚假性消费。马尔库塞在其《单面人》一书中提出了“虚假的需求”的概念,它反映在消费领域就是虚假性消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我国传统的节俭型、储蓄型等消费方式被当下的年轻一代认为是落伍、过时的代名词。而实际上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我国传统的消费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态、安全、和谐的消费方式。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所满足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消费,它并非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本真需要。在广告占支配地位的消费主义社会中,广告在引导消费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误导着人们的消费,常常造成人们虚假性的消费需求,其结果不仅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易造成人们在这种虚假性消费后的精神空虚和失落。
  3.异化性消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本质上应该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愉悦的过程,但在异化劳动中,“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劳动性质则完全改变。同样,人们通过消费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幸福和愉悦,但是异化性消费却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找幸福、寻找满足的消费过程中又不断地产生失落和迷茫。这种异化性消费的局面必须改变,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但我们绝不能仅仅围绕着商品作为中心来支配自己的生活,而是按照我们的真正需要去购买商品,要把握好一个度,中国的传统消费讲求适可而止,实际上就是倡导人们要和谐消费。
  4.追潮性消费。这在青年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人过分追求所谓时尚、潮流,穿戴要名牌;为做“潮人”不顾健康,纹身穿鼻;有些所谓的“富二代”盲目攀比、奢侈消费;受这种风气的熏染,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青年人也玩超前消费,而不顾自身和家庭的承受能力,结果资不抵债,成为“月光族”和“城市负翁”。
  5.挥霍性消费。这种消费之风,当前在民间和政府中都有广阔的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诸如红白喜事,生日、谢师、乔迁宴请等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会议招待,公款消费等有增无减,还有给环境造成巨大黑色污染的一次性消费等。实际上,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有人曾做过一个比较,假如我国13亿人都按当前美国人的物质消费水平来生活,那么就需要3个地球资源来供给。显然美国式的消费主义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不和谐消费,不仅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容易导致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甚至会成为部分官员滋生腐败的温床。尽管这些以物为本的消费,不是消费的主流趋势,但也决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为它极易影响人们对消费所应有的理性价值判断,会产生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物质消费的愈多,就会感到越不满足;越不满足,精神家园就会越空虚。如此蔓延循环,和谐消费的疫苗就很难有效的接种。
  (二)对当前应然消费方式的思考
  1.适度、环保的消费共识。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消费,是节俭还是奢侈?人类历史的消费实践表明:这两者都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和谐的发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给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节俭消费是我国传统消费思维,但它不能兼顾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适度消费恰是二者的弹性平衡。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大体存在着三种关系:一是先发展后治理,人类到目前为止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是先治理后发展,在实践中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假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这样做。三是边发展边治理,这既是符合人类发展和生存需求的一种选择,也是人类自身和环境和谐共生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消费之维的必然选择。
  2.可持续消费问题。“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使用或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所产生的。”[1]p13“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自身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95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允许人们对各种能源、资源和环境肆无忌惮消费的“青春期”已过,人类进一步发展所依托的各种生态资源已变得非常有限。可持续消费客观要求人们在满足其消费需求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环境的最小污染,倡导低碳生活。就我国而言,各种资源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大都位列世界其他国家之后,“人多物薄”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只能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的和谐消费之路。也只有实现可持续消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公平消费问题。它包含代际和代内公平。代际消费公平是指资源能源的消费,当代人不能以损害、牺牲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需要为代价。就我国而言,我们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后代人应该从我们手中继承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43代内消费公平重点强调的是:任何国家、地区和任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害其他国家、地区和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在这一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三)对当前扩内需促消费的思考
  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调结构、扩内需和促消费”。本文认为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应重点放在物质性消费需求和精神性消费需求,且必须注重二者的和谐兼顾。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60。
  1.物质性消费需求。人们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的,不同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相对于低收入消费群体来说,要侧重在物质性层面,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需求。这部分消费群体主要在农村,中央和地方要重点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长期以来,受收入水平、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缺乏活力,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民的真正富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富裕,不突破农村消费市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萎缩局面,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此外,城镇低收入消费群体的物质性消费需求,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精神性消费需求。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来重点应放在服务性和精神性消费需求上。因为,他们基本的物质性消费已饱和,为避免其过度的、超前的和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的不和谐消费现象发生,为更好地兼顾消费的效率和环保,应促进这部分群体的消费尽快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去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消费,这也是他们应然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人们物质性消费需求被满足后,精神性消费需求就变成一种实际需要。艾伦.杜宁指出:“在消费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我们充足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所蒙蔽,我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5]p6但是,这种需求需要社会能动的、自觉的引导。引导他们更多的转向文化消费、健康的娱乐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教育培训、旅行观光消费和慈善捐赠消费等领域,提高消费的情趣、文化和精神内涵,重现被物欲横流的物质性消费所淹没的精神家园。
  
  三、实现和谐消费的必由路径
  
  (一)依靠教育,确立和谐消费的现代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谐消费理念的确立,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和现代传媒等教育载体的支撑。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指出:“从全球变暖到物种灭绝,我们消费者应对地球的不幸承担巨大的责任,然而,我们的消费却很少受到那些关心地球命运的人的注意,这些人注意的是环境恶化的其他因素。消费是在全球环境平衡中被忽略的一个量度。”[6]p36为此,教育要担负起弘扬这种文明的、适度的、可持续的、绿色的和谐消费主旋律的重任,鼓励人们在消费中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通过消费教育,就是要使消费群体认识到过度的、非生态的和不可持续的消费,会给我们生活的星球、社会、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然后达成和谐消费的共识,这就是教育的目的。“当大数人看到一辆大汽车并且首先想到它所导致的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环境道德就到来了。同样,当大多数人看到过度的包装、一次性产品或者一个新的购物中心,不认为那是一种时尚,而认为这些是对他们的子孙犯罪的时候,消费主义也就处于衰退之中了。”[7]p102—103唯有和谐消费才能将人们所追寻的精神家园的满足和生态家园的美好和谐统一起来。
  (二)依靠调整,确使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我国的消费结构仍存在恩格尔系数偏高、服务性、精神文化性消费比重偏低等不合理因素。要实现和谐消费,需要随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做出如下调整:
  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马克思说:“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收入决定消费、拉动消费的治本之策最重要的是增加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因此,一要加大支农惠农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拉动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关键应在有着近9亿人口的农村。没有农村消费市场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全国消费市场的真正活跃。二要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劳动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三要完善企业分配制度,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收入。抑制垄断行业收入的过快增长,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分配制度。
  2.培育和谐消费环境。首先,要完善消费政策环境。政府要尽快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深化医疗机制改革,加大财政对文教、科技等支出比重。要最大限度减少城乡居民消费后顾之忧,解除因当下经济衰退产生的减收增支预期心理,增加即期和预期消费信心,让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其次,要培植消费新热点。要认真研究人们的消费心里,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准确把握消费趋势,开拓、创新、培植物质性消费和精神文化性消费新热点、新领域。此外,要规范消费市场环境,打破行业垄断;整顿市场秩序,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净化文化市场,规范网络消费,扫除“手机黄毒”等“电子鸦片”。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支撑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改革和完善是严重滞后的。城乡居民之所以即期消费不足,预期消费信心不强,不能消费,不敢消费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为此,一要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看病贵、住房贵和就业难等问题。二要完善救助体系,守好最后一道安全网,将更多的中低收入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潜在需求,大胆消费,使广大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保的阳光。
  (三)依靠制度,确保和谐消费的有效落实
  正确的教育引导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是实现和谐消费的必要条件,但它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度上的保障。为此,要统筹兼顾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创新经济体制,倡导低碳消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供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问题,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依赖能源资源过度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对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构建“两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人们逐步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摒弃20世纪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经济体制,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的活跃必离不开低碳消费的强力拉动。因为,消费对生产的升级调整具有天然的导向作用,社会群体的消费模式对市场的价值取向具有引领趋势,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会催生一个新的经济产业,一个社会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必须依赖社会群体消费模式的转变为基础。低碳消费的实现要靠两大消费主体的转变,一是政府要转变以往那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与之对应的“三低”经济体制。二是个人要转变非科学、非文明、非生态的“三非”消费模式,本着对后代和社会负责的态度践行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消费方式。只有实现政府和个人上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建立起既能满足于消费群体的发展和享受需要,又能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低碳型消费方式,实现代际、代内消费公平,才能使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发展均衡,使消费群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更加低碳,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生产更趋于科学。当然,低碳消费并不是要经济发展向后退,走回头路,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对社会、对后人、对生态负责的责任经济发展模式,是真正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的培育和实现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宏观上需要政府的引领,中观上离不开企业、社会组织和的主导和推进,微观上离不开广大消费群体的积极广泛的参与。
  2.加大政策扶持,创新激励机制
  和谐消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发展就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尤其在新能源研发领域要创新激励机制,从政策上加大对新能源、新节能产品的激励机制,重科技创新,从政策上保证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向消费领域转化,依靠制度支撑来实现由传统消费模式向和谐消费模式的转型。在公共消费领域,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主体作用,因为在公共消费领域,消费者是需要引导的,不可能发挥主体作用,同样在私人消费领域,消费者要发挥出其主体作用,政府只能是通过制度安排引导消费行为。针对当前的消费现状,需要在制度上采取有效的社会政策,在社会生产领域要加速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依赖,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提高废旧物品的3R比率,要积极出台、创新和完善各种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等相关规章制度,既倡导和谐消费的同时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浪费,强化节约意识。在社会生活领域,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规制和调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加大对生产研发各种环保节能产品和再生能源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财政、税收和信贷的扶持力度,创新对使用各种节能产品、节能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节地环保建筑等消费群体的激励机制,在经济上要给予其一定的优惠补贴,在精神上要给予其褒扬鼓励,在舆论上要积极宣传引导。同时,要科学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逐步取消对水、电、气以及其他能源的补贴,形成消费、环保和节约相统一的和谐消费方式。
  3.细化法律制度,保障消费者权益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对消费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于此情形下,消费者的权益也愈加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保护。客观上讲,迄今为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已较为完备,而实践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并未因有完备的法律而受到相应的保护,其主要原因就是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应然的落实和细化。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经济,要体现出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而实践证明,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和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消费者在买方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保障消费者对所消费的产品,食品、药品等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有效避免有毒奶粉和有害疫苗等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法律法规的落实和细化是预防和阻止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坚实防火墙,也是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举措。当然,要实现和谐消费,除了各种制度的保障外,还要坚决摒弃消费主义所孵化出的各种畸形消费和异化消费等行为,消费而不浪费,在消费中力求和谐,但对极端消费行为绝不妥协。树立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消费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在满足人们适度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正是实现和谐消费的本质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美]施里达斯.拉尔夫.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6][7][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晓 立
其他文献
近日,方城县科协、县科技局在博望镇举行花生高产现场观摩会。县科协、科技局、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花生种植户200多人参加会议。观摩会上,高产户王保国简单谈了自己创高产的感受,
文化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文化解释角度研究历史已成为一个新的视角。武昌起义爆发后,满汉尖锐对立,内忧外患加剧。以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张謇、伍廷芳、唐绍
提出了具有Holling—P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链系统,利用微分方程比较定理得到保证此系统持久性的充分性条件;并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得到了保证此系统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
由Ri质粒介导对西洋参叶片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西洋参发根,并且对诱导发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西洋参高效转化体系,为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和提高西洋参中所含中药成分的研究
摘 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为了增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原动力、适应新时期党员队伍结构及党员价值取向的新变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突出以人为本的党建新理念而提出来的。“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前提条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厘清和配置党内的权利结构为重点,以
利用2个籼稻品种H359和Acc8558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及相应的分子标记连锁图,采用复合区间定位方法,对籼稻落粒性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第1、2、4、
采用CMT方法检测奶牛的乳房炎发病情况.筛选90头分别设为对照组(健康奶牛)、隐性乳房炎组(试验组Ⅰ)和临床乳房炎组(试验组Ⅱ),每组30头.检测每头奶牛的NAGase活性,并用限制
为了标记辅助选择的需要,在利用RFLP和AFLP标记对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了与3个效应较大的QTL连锁的SSR标记,
新安吕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代是豫西著名大族。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族人中各代不
与30年来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演进与变化总是围绕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对比来进行的,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市场自动出清的梦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