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过程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16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治疗,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各项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前后的暴力级别进行对比,治疗后,患者暴力行为明显有所减轻,具有较好管理效果。结论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改善,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重性精神疾病 临床价值 社区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79-0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主要是因为患者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心理、情感、行为、感知和思维等方面出现异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思维障碍、幻觉、行迹紊乱和妄想等,经常会衍生相关精神类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1]我院对160例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120例,女40例,年龄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36±14.2岁。患者病程为0.8—37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0.5±7.7)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对症处理,包括服用1种精神类药物、2种精神来药物和超过3种精神类药物患者。患者服用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碳酸锂、舒必利、氯氮平和奋乃静等。
1.2 方法
对16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首先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登记剪卡,应用微机化管理方法实施管理。首先可定期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等,让精神病专科医师进入社区进行宣传讲解,以提高社区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让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特点、病发处理措施和病情缓解期有效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为重性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恢复和治疗条件,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重点需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跟踪随访,同时可与当地精神病专科医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根据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对个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同时,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并每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精神状况,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进行康复指导,并督促患者及时回院进行化验和复诊。医院应随时准备好应急装置,以进行处理。同时,可请专人对患者管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和暴力行为等各项状况进行评估。
1.3 功能判定[2]
对患者管理前后暴力行为进行分级评定,为5级评分。如患者未出现任何暴力行为,为0级;如患者对人进行口头威胁,出现喊叫现象,但是未出现打砸行为,则评定为1级;患者出现打砸行為,仅在家中,经过劝说可被制止,为2级;患者打砸行为比较明显,不分场合,经过劝说后未停止,评定为3级;患者持续出现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为4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出现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不分场合,评定为5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前后的暴力级别进行对比,治疗后,患者暴力行为明显有所减轻,具有较好管理效果,如表1。
表1 对比患者管理前后暴力级别评分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发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治疗过程中花费较大,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对其家属和家庭等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相关人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会对其后继性康复治疗造成影响,会加重患者病情的复发。部分患者在精神病态的支持下,会做出一些暴力攻击行为,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医学中需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可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更早发现患者病情复发症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对患者暴力行为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患者可在社区实施康复治疗,提高其生活治疗。本组资料中,对16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暴力行为评分级别明显得到改善,具有较好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改善,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筱璇,郑晓聪,扬惠青,等.惠州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7B):30一33.
[2]李砍娜,张晓晶,陈莉,等.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81—83.
【关键词】 重性精神疾病 临床价值 社区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79-01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主要是因为患者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心理、情感、行为、感知和思维等方面出现异常,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思维障碍、幻觉、行迹紊乱和妄想等,经常会衍生相关精神类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1]我院对160例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120例,女40例,年龄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36±14.2岁。患者病程为0.8—37年,平均病程时间为(10.5±7.7)年,其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对症处理,包括服用1种精神类药物、2种精神来药物和超过3种精神类药物患者。患者服用药物主要包括氯丙嗪、碳酸锂、舒必利、氯氮平和奋乃静等。
1.2 方法
对16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首先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登记剪卡,应用微机化管理方法实施管理。首先可定期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等,让精神病专科医师进入社区进行宣传讲解,以提高社区人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让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特点、病发处理措施和病情缓解期有效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为重性精神类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恢复和治疗条件,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重点需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进行跟踪随访,同时可与当地精神病专科医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根据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内容对个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同时,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提供治疗药物,并每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精神状况,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进行康复指导,并督促患者及时回院进行化验和复诊。医院应随时准备好应急装置,以进行处理。同时,可请专人对患者管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和暴力行为等各项状况进行评估。
1.3 功能判定[2]
对患者管理前后暴力行为进行分级评定,为5级评分。如患者未出现任何暴力行为,为0级;如患者对人进行口头威胁,出现喊叫现象,但是未出现打砸行为,则评定为1级;患者出现打砸行為,仅在家中,经过劝说可被制止,为2级;患者打砸行为比较明显,不分场合,经过劝说后未停止,评定为3级;患者持续出现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为4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出现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不分场合,评定为5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前后的暴力级别进行对比,治疗后,患者暴力行为明显有所减轻,具有较好管理效果,如表1。
表1 对比患者管理前后暴力级别评分
3 讨论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发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治疗过程中花费较大,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对其家属和家庭等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相关人员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会对其后继性康复治疗造成影响,会加重患者病情的复发。部分患者在精神病态的支持下,会做出一些暴力攻击行为,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因此,临床医学中需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可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更早发现患者病情复发症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对患者暴力行为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患者可在社区实施康复治疗,提高其生活治疗。本组资料中,对16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社区分级管理,暴力行为评分级别明显得到改善,具有较好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用社区分级管理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并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改善,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筱璇,郑晓聪,扬惠青,等.惠州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J].护理学报,2012,19(7B):30一33.
[2]李砍娜,张晓晶,陈莉,等.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