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环保事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更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功载千秋后世的事业,其长远效益是巨大的,也是无法估量的,据此目标,笔者提出构筑绿色太原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绿化;太原;发展;探求
一、影响城市绿色问题的成因
(一)绿化环保意识淡薄,对城市绿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实,城市绿化,并非只是单纯的栽花种树,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城市绿化工作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形象,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绿化只重视物质设计,不重视社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纷繁的建设实践和随之而来的复杂矛盾,迫切要求修改完成不久的总体规划。太原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一样由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和投资热潮而起,政府把城市发展寄托于经济建设,外商指到哪里,城市规划就做到哪里,这种规划,只重视物质设计,失去了社会发展依据,只听从老板摆布,由此就出现了“老板规划”。
(三)盲目追求,急功近利
改革开放,“西风”吹来,盲目追求,简单抄袭,生搬硬套,互相“克隆”,不结合本地的经济承受力,只致力高水平成果,弄得现在“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其结果占用了大片土地,浪费了资金,损害了城市形象,丢掉了城市特色。
二、城市绿色格局的构建
(一)城市“森林”建设
森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成片的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把“树木”引入太原中心城是提高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树木和园林融为一体,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绿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带、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涵养带)、草地、水域、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等。其范围重点在中心城,扩展到市区,考虑到市域,全面规划设计林种、景区、景点及各种植物群,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
(二)立体绿色建设
中心城绿化不仅仅在平面上做文章,达到较高的“绿地率”,而且应开拓绿色空间,增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體感,追求较高的“绿视率”。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立体绿化不仅是增加绿量的现实途径,也是美化市容的有效措施。据专家论证,向建筑索取绿化空间,可使城市绿化覆盖程度增加20%以上。我市城区的楼顶面积很大,再加上阳台、墙面,立体绿化的潜力,如果设计“种植槽”,并制定有关政策加以推广和保护,这将是我市规划建筑面临的一场革命。因此,目前应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彩化等,并搞好花、草、树木品种之间的立体搭配,使之形成一个超于自然的植物垂直分布生态系统,创造更多的生态建筑。
(三)公园绿色建设
中心城的公园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大型公园,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优化城市大气质量,并能吸纳噪音和部分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其功能犹如肺脏,因此被称为“绿肺”。而我们长期受噪声和有毒气体污染的太原人,见到的却是满目高楼大厦有人称赞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商业社会的偶像,也有人说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是对环境的损害,这正是缺乏公园和绿地的表现。因此,强化“绿肺”建设是非常之重要的。
(四)庭院绿色建设
单位庭院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0%左右,是中心城区增绿量、上水平、出精品的潜力所在。特别是沿街单位修建透视墙后,庭院绿化已与街路绿化连成一体,其地位、功能更加突出。庭院绿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增加比重。单位庭院绿化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旧城区不应低于30%,新区不应低于40%。其中,医院不应低于45%,生产有毒、有害气体的工厂和高等学校不应低于40%。低于以上标准的单位,应按要求尽快补足。二是专用绿地。单位的庭院绿化,除了在面积、功能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应在色彩、造型、风格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
(五)广场绿色建设
广场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广场的作用是让人们有一个良好活动环境,城市开辟广场目的是给人用的,而不是单纯给人看的。广场铺满了草皮,人们都进不去,内部敷设了人行道,可是草坪上一棵树都没有,使人难以在此停留,尤其是夏天,日光曝晒,谁也无法在此休憩、观赏等活动。改造方案有二:一是围合作用。从环境学的角度看,用大树围合的空间较四周无依无靠的开敞空间能留住人,给人以休憩的场所。二是覆盖作用。广场有亭、廊,以及树木,都是覆盖物。人们愿意在林荫下小憩,大树底下好乘凉,据测,草皮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量只有树木的十分之一。总之,设计广场应把握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不要离开功能去追求形式,城市要个性化,不是化,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东西,要抓住本市的特点,创造自己的特色。
(六)大环境绿色建设
西山绿化,在现有绿化工程基础上,加大绿化投资力度,精心抚育,早日郁闭成林;开展林网建设,村落、居民点四旁绿化,提高绿化质量和品级,要起到绿化环境作用;荒山造林,利用市区周边的进行荒山造林,特别是防护林建设要全面高标准完成。
三、营造城市绿色亟须理论支撑
通过对城市绿色理论研究,能增强各级领导和市民的绿色意识,城市绿色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其作用有五个方面。
(一)绿色植物能制造新鲜空气
植物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人吸收,还能过滤烟尘、吸附和净化有害气体。太原市由于发展、增长、工厂“三废”,以及汽车废气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炭粒、油烟,及铝、汞等金属微粒,很容易引起人体呼吸道的各种疾病,甚至引起癌症。然而,绿色植物却能对有害气体和烟起过滤、吸附等净化作用,降低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二)绿色植物能自动调温和消除噪音
植物能把太阳光反射回去13%,吸收70%只有百分之十几能透过。树叶蒸发的水,可以调节空气温度,防止干燥。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增加相对温度等有积极作用。城市噪音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日久天长,对工作、学习和休息都有害。研究证实,一条绿化好的街道,可降低噪音8-10分贝,特别是疏松林带,消除噪音的效果更为明显,能使噪声降低一半左右。反之,一条没有树木的街道,噪声比两旁栽满树木的街道大五倍以上。
(三)绿色植物能起到杀菌作用
在树木茂密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芬芳的香味,这是树木散发出来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杀菌作用,是树木抵御周围生物等外敌侵犯、保护自己的手段。
(四)绿色植物能美化环境
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以迎泽大街为例,利用不同的花木和花卉巧妙配植,可以构成层次丰富、美丽独特的街景。整个大街的绿化由公园、游园、街心绿地,分隔岛、花池、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两侧的树木组成,临街的绿地面积共为23.6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大街的绿化突出了点、线、面结合的特点。沿大街两侧的机关单位还有82处楼前的庭院绿地,与马路上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互为映衬,有机地组成了迎泽大街层次丰富的绿化效果。
四、小结
总之,要注重城市整体绿化格局的构建,市中心和外围分区之间,以及外围各新区之间,新划定绿色空间地带要尽快形成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草地、粮田、果园、水面等,以达到绿化隔离带的要求,并形成全市大环境的绿化效果。这样,通过绿色通道及“绿楔”、“绿脉”,形成通畅的气流,恢复城市外部范围生物的正常输入和市中心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张春祥主笔:国务院批复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
[2]张春祥:《实现绿化规划是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兼论植树种草能促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城乡建设研究》。1987年第4期
[3]张春祥:《城市规划亟须理论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亟待走出误区的一些探讨》。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论坛》。2004年第5期。
关键词:城市绿化;太原;发展;探求
一、影响城市绿色问题的成因
(一)绿化环保意识淡薄,对城市绿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实,城市绿化,并非只是单纯的栽花种树,而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城市绿化工作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形象,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绿化只重视物质设计,不重视社会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纷繁的建设实践和随之而来的复杂矛盾,迫切要求修改完成不久的总体规划。太原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一样由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和投资热潮而起,政府把城市发展寄托于经济建设,外商指到哪里,城市规划就做到哪里,这种规划,只重视物质设计,失去了社会发展依据,只听从老板摆布,由此就出现了“老板规划”。
(三)盲目追求,急功近利
改革开放,“西风”吹来,盲目追求,简单抄袭,生搬硬套,互相“克隆”,不结合本地的经济承受力,只致力高水平成果,弄得现在“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其结果占用了大片土地,浪费了资金,损害了城市形象,丢掉了城市特色。
二、城市绿色格局的构建
(一)城市“森林”建设
森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成片的林带,其环境、生态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把“树木”引入太原中心城是提高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树木和园林融为一体,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包含公园、街头绿地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垂直绿化、行道树、疏林草坪、片林带、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涵养带)、草地、水域、花圃、苗圃、果园、菜地、农田等。其范围重点在中心城,扩展到市区,考虑到市域,全面规划设计林种、景区、景点及各种植物群,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
(二)立体绿色建设
中心城绿化不仅仅在平面上做文章,达到较高的“绿地率”,而且应开拓绿色空间,增强绿化的层次感和立體感,追求较高的“绿视率”。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立体绿化不仅是增加绿量的现实途径,也是美化市容的有效措施。据专家论证,向建筑索取绿化空间,可使城市绿化覆盖程度增加20%以上。我市城区的楼顶面积很大,再加上阳台、墙面,立体绿化的潜力,如果设计“种植槽”,并制定有关政策加以推广和保护,这将是我市规划建筑面临的一场革命。因此,目前应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彩化等,并搞好花、草、树木品种之间的立体搭配,使之形成一个超于自然的植物垂直分布生态系统,创造更多的生态建筑。
(三)公园绿色建设
中心城的公园特别是位于市中心区的大型公园,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优化城市大气质量,并能吸纳噪音和部分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其功能犹如肺脏,因此被称为“绿肺”。而我们长期受噪声和有毒气体污染的太原人,见到的却是满目高楼大厦有人称赞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商业社会的偶像,也有人说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是对环境的损害,这正是缺乏公园和绿地的表现。因此,强化“绿肺”建设是非常之重要的。
(四)庭院绿色建设
单位庭院约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0%左右,是中心城区增绿量、上水平、出精品的潜力所在。特别是沿街单位修建透视墙后,庭院绿化已与街路绿化连成一体,其地位、功能更加突出。庭院绿化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增加比重。单位庭院绿化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旧城区不应低于30%,新区不应低于40%。其中,医院不应低于45%,生产有毒、有害气体的工厂和高等学校不应低于40%。低于以上标准的单位,应按要求尽快补足。二是专用绿地。单位的庭院绿化,除了在面积、功能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应在色彩、造型、风格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
(五)广场绿色建设
广场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因素,广场的作用是让人们有一个良好活动环境,城市开辟广场目的是给人用的,而不是单纯给人看的。广场铺满了草皮,人们都进不去,内部敷设了人行道,可是草坪上一棵树都没有,使人难以在此停留,尤其是夏天,日光曝晒,谁也无法在此休憩、观赏等活动。改造方案有二:一是围合作用。从环境学的角度看,用大树围合的空间较四周无依无靠的开敞空间能留住人,给人以休憩的场所。二是覆盖作用。广场有亭、廊,以及树木,都是覆盖物。人们愿意在林荫下小憩,大树底下好乘凉,据测,草皮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量只有树木的十分之一。总之,设计广场应把握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不要离开功能去追求形式,城市要个性化,不是化,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东西,要抓住本市的特点,创造自己的特色。
(六)大环境绿色建设
西山绿化,在现有绿化工程基础上,加大绿化投资力度,精心抚育,早日郁闭成林;开展林网建设,村落、居民点四旁绿化,提高绿化质量和品级,要起到绿化环境作用;荒山造林,利用市区周边的进行荒山造林,特别是防护林建设要全面高标准完成。
三、营造城市绿色亟须理论支撑
通过对城市绿色理论研究,能增强各级领导和市民的绿色意识,城市绿色有益于人体健康和美化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其作用有五个方面。
(一)绿色植物能制造新鲜空气
植物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人吸收,还能过滤烟尘、吸附和净化有害气体。太原市由于发展、增长、工厂“三废”,以及汽车废气污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炭粒、油烟,及铝、汞等金属微粒,很容易引起人体呼吸道的各种疾病,甚至引起癌症。然而,绿色植物却能对有害气体和烟起过滤、吸附等净化作用,降低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二)绿色植物能自动调温和消除噪音
植物能把太阳光反射回去13%,吸收70%只有百分之十几能透过。树叶蒸发的水,可以调节空气温度,防止干燥。夏季降温,冬季升温,增加相对温度等有积极作用。城市噪音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听觉器官,日久天长,对工作、学习和休息都有害。研究证实,一条绿化好的街道,可降低噪音8-10分贝,特别是疏松林带,消除噪音的效果更为明显,能使噪声降低一半左右。反之,一条没有树木的街道,噪声比两旁栽满树木的街道大五倍以上。
(三)绿色植物能起到杀菌作用
在树木茂密的地方,就能闻到一股芬芳的香味,这是树木散发出来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杀菌作用,是树木抵御周围生物等外敌侵犯、保护自己的手段。
(四)绿色植物能美化环境
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以迎泽大街为例,利用不同的花木和花卉巧妙配植,可以构成层次丰富、美丽独特的街景。整个大街的绿化由公园、游园、街心绿地,分隔岛、花池、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两侧的树木组成,临街的绿地面积共为23.6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大街的绿化突出了点、线、面结合的特点。沿大街两侧的机关单位还有82处楼前的庭院绿地,与马路上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互为映衬,有机地组成了迎泽大街层次丰富的绿化效果。
四、小结
总之,要注重城市整体绿化格局的构建,市中心和外围分区之间,以及外围各新区之间,新划定绿色空间地带要尽快形成包括公园绿地和各种绿化隔离带以及草地、粮田、果园、水面等,以达到绿化隔离带的要求,并形成全市大环境的绿化效果。这样,通过绿色通道及“绿楔”、“绿脉”,形成通畅的气流,恢复城市外部范围生物的正常输入和市中心区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使城市的动植物群落之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张春祥主笔:国务院批复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
[2]张春祥:《实现绿化规划是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兼论植树种草能促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城乡建设研究》。1987年第4期
[3]张春祥:《城市规划亟须理论支撑——对我国城市规划亟待走出误区的一些探讨》。浙江省建设厅《城市论坛》。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