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垄断法阴魂不散、谷歌Chrome咄咄相逼,以Linux为平台的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设备大行其道,甚至传出了惠普自行研发操作系统的消息……这个秋天,估计的确让微软感觉有点着凉。曾经,哪个领域传出一句“微软来了!”厂商们都得人心惶惶;而如今,就在微软为如何对付谷歌而煞费苦心的时候,微软的其他对手们正在微软的传统领地发起攻势。微软的2008年,因此变得更为尴尬难熬。
反垄断再度敲门
当人们在为Google前不久花费400万美元在希腊著名的罗德斯岛庆祝公司10周年生日而啧啧称叹时,好事的媒体肯定要把10岁的Google与33岁的微软相比,事实上,微软年满10岁时的辉煌丝毫不逊于今日的Google。
微软的起家是卑微的,在微软成立的头几年中,比尔·盖茨只是靠给其他公司修改程序为主要业务。重大转机出现在1980年微软5岁的时候,IBM公司选中微软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电脑制造公司副总裁Tim Paterson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进而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由于IBM-PC机的普及,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因此MS-DOS在很多家公司都被特许使用,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MS-DOS是微软的第一桶金,但比尔·盖茨更为成功的是把“软件值钱”的理念完全灌输到了西方的商业社会中,通过将操作系统捆绑到PC上面,让PC厂商来OEM操作系统,微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其说这是微软产品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微软商业模式的成功。不过,这后来也给微软惹上了不少官司。
从上世纪90年代,微软就不断成为各国《反垄断法》的众矢之的,并在2000年险些遭到分拆(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目前所经营的其他内容,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一直僵持到2001年9月,美国政府鉴于经济低迷,想重振美国信息产业,不肯拆分微软,诉微软反垄断法案才告一段落。
今年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正式生效,就在人们有点唯恐天下不乱地讨论着微软马上就要再次被揪上法庭时,令人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8月15日,番茄花园版Windows XP作者洪磊因涉嫌侵犯微软公司知识产权被拘留,一时间,番茄花园被微软“卸磨杀驴”的说法成为舆论主流。8月底,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次正面回应微软在中国的垄断问题,他说:“由于微软大部分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这段说辞不由让人猜想,被置于《反垄断法》瞄准镜正中的微软,是否将爆炸性的番茄门当作虚晃的一枪,好让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迅速从“被告人”变为“被害人”?
Linux来踢馆
针对微软的反垄断呼声在近段时间的确小了,但仔细考察微软的发家史,分析家用一句“带有战争性质的企业文化”来评价它。比如有人就质疑当年作为软件教皇的IBM,根本不可能没有充足的人才来编写软件,又为什么会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也有人不停地提醒,说微软是通过秘密的交易手段才达到让PC厂商来OEM的目的。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微软成功的道路上,曾有太多企业鲜血淋漓地倒下。在1999年1月24日的一份电子邮件中,盖茨对Linux操作系统大为光火。他抱怨说,微软或许可以故意将视窗操作系统的界面作出限定,使其只能服务于视窗操作系统,而不兼容其他操作系统软件——即使这些软件的代码是公开的。最终微软在全球操作PC软件中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
《纽约时报》在盖茨退休后,分析之所以这个数字是90%而不是30%或50%,在于微软从一家公司发展成一个平台、一个世界标准,这也是它在多项产品推出都落后的情况下,能够逆转打败先行者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毕竟增长空间有限,所以微软不得不扩张自己的地盘,也因此正面对颠覆性的挑战。
随着MID成为PC行业的新热点,以Intel为首的硬件阵营“叛离”了微软。业界虽然是以屏幕大小来区分MID和UMPC的,但坊间却更简单地以它们支持的操作系统来区分。中科红旗副总裁郑忠源博士对记者说:“不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内品牌,目前所有的MID中的操作系统都是红旗Linux研发生产的Midinux。MID的屏幕有限,Windows的操作习惯对它来说就显得比较复杂,而传统嵌入式的操作系统(比如MP3使用的)又太过简单,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基于Linux、并按MID设备提供商需求定制的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既界面精美,又能让用户直达目标。”
MID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比如上网、学习等)而非全功能的超便携设备,完全可以脱离日益繁复、占用资源大的Windows;另一方面,使用Linux能降低制造成本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早先三星、索尼等消费电子厂商一度主推的UMPC(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现在的MID在外形上差不多,都属于超便携的笔记本电脑,但价格昂贵,最便宜的也要近1万元,曲高和寡,没有引起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跟进;而MID却可以做到3000元左右的低价,掀起“第二台电脑”的热潮,成为整个产业链的集体行动。
Linux的日益强大离不开IBM的支撑。从本世纪初,IBM就在进行其经营史上最激进的一次转变:从专利性的系统向开放式的系统转变。它结束了OS/2的销售,开始向Linux系统转移。而在这之前,开源的Linux吸引了无数个人开发者,但不同开发者频繁推出的软件也导致了兼容性的问题。因此,IBM的计划是建立通用的、开放的计算机平台,基于这一平台,IBM可以销售它的高端硬件产品、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服务,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会有丰厚的利润的。IBM对Linux的倾倒还挽救了Red Hat红帽和Novell。当然,IBM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削弱微软。
最强劲对手Google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但当2006年微软宣布将大幅增加对互联网的投资,想做别的领域的事情时,得到的却是华尔街“用脚投票”的回应——当日股价大跌了11.38%。对今天的微软来说,“在产品落后推出的情况下,能够逆转打败先行者”变得艰辛了很多。尽管从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披露的微软下一步服务战略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华尔街的反应起到了阻止微软“入侵”网络决心的效果,但是,2008财年第三季度,微软在线服务业务部门营收为8.43亿美元,运营亏损为2.28亿美元,去年同期运营亏损为1.71亿美元。此时,谷歌却扩张势头正猛。
台湾《数位时代》杂志主笔王志仁先生分析说,微软在互联网的搜索市场份额上,不仅以5%远远落后于Google的60%,在搜索相关广告上,差距更是天南地北。微软靠着卖Windows和Office的钱,约是Google卖搜索广告的3倍;但是,微软卖软件的成长率是个位数,而Google卖搜索广告的成长率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微软肯定得做点什么,否则照这个势头,Google在5年后就能追上甚至摘下微软的桂冠。更糟的是,Google想的不止是卖广告,而是直奔微软的主力产品,把它们变为免费!
反垄断再度敲门
当人们在为Google前不久花费400万美元在希腊著名的罗德斯岛庆祝公司10周年生日而啧啧称叹时,好事的媒体肯定要把10岁的Google与33岁的微软相比,事实上,微软年满10岁时的辉煌丝毫不逊于今日的Google。
微软的起家是卑微的,在微软成立的头几年中,比尔·盖茨只是靠给其他公司修改程序为主要业务。重大转机出现在1980年微软5岁的时候,IBM公司选中微软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电脑制造公司副总裁Tim Paterson手中买下了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进而改写为磁盘操作系统软件(MS-DOS),由于IBM-PC机的普及,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因此MS-DOS在很多家公司都被特许使用,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
MS-DOS是微软的第一桶金,但比尔·盖茨更为成功的是把“软件值钱”的理念完全灌输到了西方的商业社会中,通过将操作系统捆绑到PC上面,让PC厂商来OEM操作系统,微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其说这是微软产品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微软商业模式的成功。不过,这后来也给微软惹上了不少官司。
从上世纪90年代,微软就不断成为各国《反垄断法》的众矢之的,并在2000年险些遭到分拆(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目前所经营的其他内容,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一直僵持到2001年9月,美国政府鉴于经济低迷,想重振美国信息产业,不肯拆分微软,诉微软反垄断法案才告一段落。
今年8月1日,中国《反垄断法》正式生效,就在人们有点唯恐天下不乱地讨论着微软马上就要再次被揪上法庭时,令人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8月15日,番茄花园版Windows XP作者洪磊因涉嫌侵犯微软公司知识产权被拘留,一时间,番茄花园被微软“卸磨杀驴”的说法成为舆论主流。8月底,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次正面回应微软在中国的垄断问题,他说:“由于微软大部分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这段说辞不由让人猜想,被置于《反垄断法》瞄准镜正中的微软,是否将爆炸性的番茄门当作虚晃的一枪,好让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迅速从“被告人”变为“被害人”?
Linux来踢馆
针对微软的反垄断呼声在近段时间的确小了,但仔细考察微软的发家史,分析家用一句“带有战争性质的企业文化”来评价它。比如有人就质疑当年作为软件教皇的IBM,根本不可能没有充足的人才来编写软件,又为什么会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也有人不停地提醒,说微软是通过秘密的交易手段才达到让PC厂商来OEM的目的。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微软成功的道路上,曾有太多企业鲜血淋漓地倒下。在1999年1月24日的一份电子邮件中,盖茨对Linux操作系统大为光火。他抱怨说,微软或许可以故意将视窗操作系统的界面作出限定,使其只能服务于视窗操作系统,而不兼容其他操作系统软件——即使这些软件的代码是公开的。最终微软在全球操作PC软件中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
《纽约时报》在盖茨退休后,分析之所以这个数字是90%而不是30%或50%,在于微软从一家公司发展成一个平台、一个世界标准,这也是它在多项产品推出都落后的情况下,能够逆转打败先行者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毕竟增长空间有限,所以微软不得不扩张自己的地盘,也因此正面对颠覆性的挑战。
随着MID成为PC行业的新热点,以Intel为首的硬件阵营“叛离”了微软。业界虽然是以屏幕大小来区分MID和UMPC的,但坊间却更简单地以它们支持的操作系统来区分。中科红旗副总裁郑忠源博士对记者说:“不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内品牌,目前所有的MID中的操作系统都是红旗Linux研发生产的Midinux。MID的屏幕有限,Windows的操作习惯对它来说就显得比较复杂,而传统嵌入式的操作系统(比如MP3使用的)又太过简单,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基于Linux、并按MID设备提供商需求定制的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既界面精美,又能让用户直达目标。”
MID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比如上网、学习等)而非全功能的超便携设备,完全可以脱离日益繁复、占用资源大的Windows;另一方面,使用Linux能降低制造成本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早先三星、索尼等消费电子厂商一度主推的UMPC(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现在的MID在外形上差不多,都属于超便携的笔记本电脑,但价格昂贵,最便宜的也要近1万元,曲高和寡,没有引起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跟进;而MID却可以做到3000元左右的低价,掀起“第二台电脑”的热潮,成为整个产业链的集体行动。
Linux的日益强大离不开IBM的支撑。从本世纪初,IBM就在进行其经营史上最激进的一次转变:从专利性的系统向开放式的系统转变。它结束了OS/2的销售,开始向Linux系统转移。而在这之前,开源的Linux吸引了无数个人开发者,但不同开发者频繁推出的软件也导致了兼容性的问题。因此,IBM的计划是建立通用的、开放的计算机平台,基于这一平台,IBM可以销售它的高端硬件产品、应用软件以及一些复杂的技术性服务,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会有丰厚的利润的。IBM对Linux的倾倒还挽救了Red Hat红帽和Novell。当然,IBM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削弱微软。
最强劲对手Google
在IT软件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告诫:“永远不要去做微软想做的事情”,但当2006年微软宣布将大幅增加对互联网的投资,想做别的领域的事情时,得到的却是华尔街“用脚投票”的回应——当日股价大跌了11.38%。对今天的微软来说,“在产品落后推出的情况下,能够逆转打败先行者”变得艰辛了很多。尽管从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披露的微软下一步服务战略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华尔街的反应起到了阻止微软“入侵”网络决心的效果,但是,2008财年第三季度,微软在线服务业务部门营收为8.43亿美元,运营亏损为2.28亿美元,去年同期运营亏损为1.71亿美元。此时,谷歌却扩张势头正猛。
台湾《数位时代》杂志主笔王志仁先生分析说,微软在互联网的搜索市场份额上,不仅以5%远远落后于Google的60%,在搜索相关广告上,差距更是天南地北。微软靠着卖Windows和Office的钱,约是Google卖搜索广告的3倍;但是,微软卖软件的成长率是个位数,而Google卖搜索广告的成长率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微软肯定得做点什么,否则照这个势头,Google在5年后就能追上甚至摘下微软的桂冠。更糟的是,Google想的不止是卖广告,而是直奔微软的主力产品,把它们变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