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孩子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许多幼儿园的走廊、过道、阳台、楼梯转角等地都有这样一方小天地:有品种繁多的水果,绿意盎然的植物,活泼漂亮的小动物,五花八门的种子……这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之一——自然角,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了解、探索动植物的生长特性,可以每天接触、长期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亲自管理、细心呵护它们的成长。自然角的创设,既是幼儿园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问诊”自然角,剖析真问题
一直以来,自然角的观赏性被幼儿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教育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发掘和利用。如今,当我们用《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审视自然角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看上去很美”
1.目的不明。有的教师创设自然角的出发点是“园长有要求,所以我就得创设”,或是“别的幼儿园布置得挺好看,我也想试试”,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然角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从而导致自然角里虽然养了各种丰富的动植物品种,“看上去很美”,但仅仅是一种物态的存在。
2.现成享用。在自然角创设的过程中,自然角的风格如何,需要哪些容器和小生物,该怎样摆放,观察记录如何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孩子往往只是等教师把以上问题解决后,直接来享用成果。
3.过度保护。当孩子们想与自然角接触时,常常会被告之“请小朋友不要把它们弄乱了”“不要乱摸”“老去浇水,花、草都被你们浇死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兴趣减弱了,探究的欲望也就渐渐消失。自然角很快就成了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摆设。
(二)“做起来盲目”
1.无序列。教师仅凭个人兴趣收集或号召家长带来各种动植物,并将其随意摆放在自然角中,不能按照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分区摆放。自然角中可观察的内容似乎很多,但是重点不突出,指向不明确,不符合幼儿探究的规律。
2.无层次。各年龄段、各班级的自然角创设大同小异,缺乏层次。由于小、中、大班幼儿在需求和认知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自然角中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有所区别。自然角的创设一旦脱离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就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挑战或难度过大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三)“坚持起来困难”
1.缺乏有效的关注。在自然角创设初期,孩子们会经历一个好奇、爱问的阶段。他们会问“大蒜长大了是不是就变成洋葱了”“小乌龟喜欢吃草吗”……如果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以此补充、调整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会致使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转瞬即逝。
2.缺乏持续性指导。有的教师刚开始也会关注并指导幼儿进行探究,但时间一长,精力投入就越来越少,对幼儿的自主探究变得漠不关心。没有教师的支持,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会大大减弱,加上自身探究能力的局限,而导致自然角中的探究活动很快就中断了。
二、实施“新”策略,实现真价值
(一)革新教师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要想给孩子一个充满生机、彰显活力、生长快乐、孕育知识的自然角,教师就要彻底转变高控的教育观念,支持幼儿自主、持续地探索。王海英教授多次提出:“幼儿园要创设儿童本位的游戏、学习环境。”我们的孩子真的非常聪慧、能干,只要我们肯放手,愿意倾听、乐于支持、勇于尝试,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将会是无限的惊喜。
(二)创新种植容器
在自然角,我们常看到的种植容器有瓦罐、塑料盆、陶盆等。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可以合理地利用起来。有一次,大班的A老师在创设班级自然角的时候,给小朋友安排了一个任务:“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种子、小植物都想有个家,你想把它的家设计成什么样子呢?回家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一起帮它安个家,好吗?”孩子们兴奋地带着任务回了家。第二天,在班级的走廊上放着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容器:喜糖盒、色拉油壶、红酒盒、洗衣液瓶、牛奶罐、烟灰缸、玻璃瓶、废旧的小雨靴、烟灰缸、笔筒等,让教师大为惊叹。但是,在给植物选择容器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引导孩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观察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为了便于观察植物的根、须、茎,就需要用一些透明的容器。
(三)推新种植土壤
“土壤”的種类有很多,如泥土、海绵、丝绵、沙子等。相同的植物种在各种“土壤”里,能不能生长呢?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温度下植物更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做好研究,然后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究、发现、思考、记录。
(四)出新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某幼儿园的测量工具设计大赛中,一位小班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一种把红、黄、蓝、绿等颜色的排序当作刻度进行测量的工具,富有特点且使用方便;中班则制作出了各种小动物和卡通头像的插签式测量尺,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制作的工作更是多种多样:用吸管、KT板、硬纸板等材料画上刻度,当作直尺进行测量,或用一段线绳、一根树枝等自然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会让自然角的观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鼎新浇水器具
一个漂亮、有趣的浇水工具能唤起幼儿对植物的细心呵护。因此,教师可以与孩子共同来设计别具一格的浇水工具,把给植物浇水当成一件趣事。看,孩子的创意无限:用可乐瓶做逗人喜爱的各种动物形状的浇水壶;用塑料吸管、透明色拉油桶、饮料瓶、皮管、葫芦等做成“输液器”,把不同材质的绳子(麻绳、毛线、棉布条)系入标有刻度的透明盛水容器中,使植物通过这些绳子的导入喝水等。
(六)更新陈列方式
自然角的生物需要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季节特征和各年龄班的具体要求进行增减取舍,投放的材料可以以图片、模型、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摆放方式可以选择平铺式、悬挂式,还可通过多层次叠加来展现,这样既可节约空间、分类放置,又便于幼儿观察比较、科学认识,从而可以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七)刷新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幼儿对参与自然角的创设和实践的一种过程性记载,它记录着幼儿在这一区域成长的足迹,也蕴含着孩子们的思考,折射出他们的智慧。过去,很多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是统一要求、同一格式的,而今,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刷新了以往的记录方式。
1.拍照记录。幼儿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真实进行再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相机定格下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用孩子喜爱的方式呈现在自然角,让幼儿去比较、发现,从而对整个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绘画记录。孩子天生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设计观察记录的样式,用他们喜欢的表征符号和图画去记录他们的所看、所想。
3.综合记录。指将图片、表格、文字与数字等进行结合,由幼儿共同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的一种记录方式。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大班的幼儿,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希望能用更丰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收获。
一、“问诊”自然角,剖析真问题
一直以来,自然角的观赏性被幼儿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教育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发掘和利用。如今,当我们用《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审视自然角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看上去很美”
1.目的不明。有的教师创设自然角的出发点是“园长有要求,所以我就得创设”,或是“别的幼儿园布置得挺好看,我也想试试”,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自然角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从而导致自然角里虽然养了各种丰富的动植物品种,“看上去很美”,但仅仅是一种物态的存在。
2.现成享用。在自然角创设的过程中,自然角的风格如何,需要哪些容器和小生物,该怎样摆放,观察记录如何设置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教师说了算,孩子往往只是等教师把以上问题解决后,直接来享用成果。
3.过度保护。当孩子们想与自然角接触时,常常会被告之“请小朋友不要把它们弄乱了”“不要乱摸”“老去浇水,花、草都被你们浇死了”……久而久之,孩子们对自然角的兴趣减弱了,探究的欲望也就渐渐消失。自然角很快就成了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摆设。
(二)“做起来盲目”
1.无序列。教师仅凭个人兴趣收集或号召家长带来各种动植物,并将其随意摆放在自然角中,不能按照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分区摆放。自然角中可观察的内容似乎很多,但是重点不突出,指向不明确,不符合幼儿探究的规律。
2.无层次。各年龄段、各班级的自然角创设大同小异,缺乏层次。由于小、中、大班幼儿在需求和认知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自然角中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有所区别。自然角的创设一旦脱离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就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挑战或难度过大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三)“坚持起来困难”
1.缺乏有效的关注。在自然角创设初期,孩子们会经历一个好奇、爱问的阶段。他们会问“大蒜长大了是不是就变成洋葱了”“小乌龟喜欢吃草吗”……如果教师没能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以此补充、调整材料,引导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会致使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转瞬即逝。
2.缺乏持续性指导。有的教师刚开始也会关注并指导幼儿进行探究,但时间一长,精力投入就越来越少,对幼儿的自主探究变得漠不关心。没有教师的支持,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会大大减弱,加上自身探究能力的局限,而导致自然角中的探究活动很快就中断了。
二、实施“新”策略,实现真价值
(一)革新教师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要想给孩子一个充满生机、彰显活力、生长快乐、孕育知识的自然角,教师就要彻底转变高控的教育观念,支持幼儿自主、持续地探索。王海英教授多次提出:“幼儿园要创设儿童本位的游戏、学习环境。”我们的孩子真的非常聪慧、能干,只要我们肯放手,愿意倾听、乐于支持、勇于尝试,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将会是无限的惊喜。
(二)创新种植容器
在自然角,我们常看到的种植容器有瓦罐、塑料盆、陶盆等。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可以合理地利用起来。有一次,大班的A老师在创设班级自然角的时候,给小朋友安排了一个任务:“孩子们,你们看这些小种子、小植物都想有个家,你想把它的家设计成什么样子呢?回家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一起帮它安个家,好吗?”孩子们兴奋地带着任务回了家。第二天,在班级的走廊上放着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的容器:喜糖盒、色拉油壶、红酒盒、洗衣液瓶、牛奶罐、烟灰缸、玻璃瓶、废旧的小雨靴、烟灰缸、笔筒等,让教师大为惊叹。但是,在给植物选择容器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引导孩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观察的需要进行选择。比如,为了便于观察植物的根、须、茎,就需要用一些透明的容器。
(三)推新种植土壤
“土壤”的種类有很多,如泥土、海绵、丝绵、沙子等。相同的植物种在各种“土壤”里,能不能生长呢?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温度下植物更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带着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备好课、做好研究,然后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究、发现、思考、记录。
(四)出新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某幼儿园的测量工具设计大赛中,一位小班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一种把红、黄、蓝、绿等颜色的排序当作刻度进行测量的工具,富有特点且使用方便;中班则制作出了各种小动物和卡通头像的插签式测量尺,深得幼儿喜爱;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制作的工作更是多种多样:用吸管、KT板、硬纸板等材料画上刻度,当作直尺进行测量,或用一段线绳、一根树枝等自然物进行测量。这些测量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会让自然角的观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鼎新浇水器具
一个漂亮、有趣的浇水工具能唤起幼儿对植物的细心呵护。因此,教师可以与孩子共同来设计别具一格的浇水工具,把给植物浇水当成一件趣事。看,孩子的创意无限:用可乐瓶做逗人喜爱的各种动物形状的浇水壶;用塑料吸管、透明色拉油桶、饮料瓶、皮管、葫芦等做成“输液器”,把不同材质的绳子(麻绳、毛线、棉布条)系入标有刻度的透明盛水容器中,使植物通过这些绳子的导入喝水等。
(六)更新陈列方式
自然角的生物需要根据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季节特征和各年龄班的具体要求进行增减取舍,投放的材料可以以图片、模型、实物等多种形式呈现。同时,摆放方式可以选择平铺式、悬挂式,还可通过多层次叠加来展现,这样既可节约空间、分类放置,又便于幼儿观察比较、科学认识,从而可以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七)刷新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幼儿对参与自然角的创设和实践的一种过程性记载,它记录着幼儿在这一区域成长的足迹,也蕴含着孩子们的思考,折射出他们的智慧。过去,很多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是统一要求、同一格式的,而今,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刷新了以往的记录方式。
1.拍照记录。幼儿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真实进行再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相机定格下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并用孩子喜爱的方式呈现在自然角,让幼儿去比较、发现,从而对整个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绘画记录。孩子天生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个性化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设计观察记录的样式,用他们喜欢的表征符号和图画去记录他们的所看、所想。
3.综合记录。指将图片、表格、文字与数字等进行结合,由幼儿共同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的一种记录方式。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大班的幼儿,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希望能用更丰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