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文求善,科学求真,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科学的发展又受人文的影响,所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必须和谐统一。
【关键词】 人文与科学精神;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71-01
科学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善是立世之本,[6]我们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4]。
1 中西方人文与科学发展简述
我国春秋战国人文思想是最繁荣的时代,但整个封建社会对科学教育基本是零,当时读书人追求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追求功名利禄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首选,加上统治阶级的倡导:“学而优则仕”,当时的国子监、书院、私塾讲的研究的都是经书,写的是应考的八股文。科学研究只不过是工匠或某些读书人的业余爱好,近四百年世界百项伟大发明我国是一片空白,科学理论的建树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也屈指可数。鸦片战争,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国人震惊西人厉害,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的主张;科学教育也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五四时期《青年杂志》主张中国必须大力提倡“人权”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1]我国重视科学教育应该从“五四”以后才开始。
古希腊罗马时代人文与科学,都出现较为繁荣的局面:如出现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出现象“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鸟》)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出现象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天文学家,阿基米德这样物理学家。欧洲的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人文与科学惨遭践踏。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语)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科技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科学技术在失去人文精神支配下而出现的“野蛮”,人们才意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并不能保证它就一定能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从中西方人文和科学的发展比较,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因对科学教育的忽视,酿成近代落后挨打,西方近代因对人文教育的忽视,酿成二战期间人类的大残杀。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这社会“车之两轮”一定要同时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也明确地提出了“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7]的教育目的观,就是要求全人类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当代走向融合。
2 是否具有人文和科学精神,关系民族的命运兴衰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清王朝已经腐败透顶,科技非常落后,人文腐朽不堪。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如果有像西方一样先进的武器弹药,如果当时能有更多能谋善断、不怕牺牲、具有军事才能的将士,外国列强也不会如此猖獗,清王朝也不会签订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在此之前,中国能多出现一些像魏源、龚自珍那样启蒙的民族精英,清王朝也不会如此腐败透顶,国民也不会如此愚昧无知。“文革”十年,科学遭摧残,人文遭践踏,个人崇拜达到极点,无数干部、知识分子挨批斗,关牛棚,如果没有成千上万像张志新等一批敢于为民请命的有为志士与四人帮做不屈的斗争,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将更加暗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如果没有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它的前景将不堪设想。但是,当回顾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我们发现自己确实做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和人文道德的事情。如果我们具有现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加大科学教育力度,但由于国民素质较低,科技底子薄,经济实力受限制,科技创新能力与国民的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在科技活动中,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对知识创新起决定性作用。R&D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3年国际竞争力年报》,2001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0.2人,而美国(1997年)有81人、日本(1999年)有97人、英国(1998年)有55人、法国(1999年)有61人、德国(1999年)有63人。[8]
从以上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实力还要加强,才能追上发达的国家。要追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民科学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之外,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杨振宁博士认为科学家要有深厚的人文素质,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出科技成果的可能。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8号建议《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出:“所有社会的进步都受到科学与技术的深刻影响,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为了真正的自由和免受源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性因素的影响,人类需要科学与技术。然而,为了成为解放者,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必须与伦理价值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相联系。”[2]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倡导人们在学会学习、创造、生存的同时,学会关心人类自身,体现当代社会所要求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3]
参考文献
[1] 张新等编著.再塑人文[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
[2] 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3] 王坤庆著.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4] 纪宝成.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第1页
[5] 冯天瑜著.中国文化史断想[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
[6]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7] 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并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5 第12页
[8] 参考资料网《中外科技人才现状对比分析》,2007.11
收稿日期:2008-4-07
【关键词】 人文与科学精神;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71-01
科学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善是立世之本,[6]我们要让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4]。
1 中西方人文与科学发展简述
我国春秋战国人文思想是最繁荣的时代,但整个封建社会对科学教育基本是零,当时读书人追求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追求功名利禄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首选,加上统治阶级的倡导:“学而优则仕”,当时的国子监、书院、私塾讲的研究的都是经书,写的是应考的八股文。科学研究只不过是工匠或某些读书人的业余爱好,近四百年世界百项伟大发明我国是一片空白,科学理论的建树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也屈指可数。鸦片战争,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国人震惊西人厉害,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的主张;科学教育也逐渐被国人所认识。五四时期《青年杂志》主张中国必须大力提倡“人权”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1]我国重视科学教育应该从“五四”以后才开始。
古希腊罗马时代人文与科学,都出现较为繁荣的局面:如出现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出现象“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鸟》)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出现象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天文学家,阿基米德这样物理学家。欧洲的中世纪是个黑暗的时代,人文与科学惨遭践踏。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语)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科技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对科学技术在失去人文精神支配下而出现的“野蛮”,人们才意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并不能保证它就一定能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从中西方人文和科学的发展比较,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因对科学教育的忽视,酿成近代落后挨打,西方近代因对人文教育的忽视,酿成二战期间人类的大残杀。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这社会“车之两轮”一定要同时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也明确地提出了“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7]的教育目的观,就是要求全人类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当代走向融合。
2 是否具有人文和科学精神,关系民族的命运兴衰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清王朝已经腐败透顶,科技非常落后,人文腐朽不堪。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如果有像西方一样先进的武器弹药,如果当时能有更多能谋善断、不怕牺牲、具有军事才能的将士,外国列强也不会如此猖獗,清王朝也不会签订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在此之前,中国能多出现一些像魏源、龚自珍那样启蒙的民族精英,清王朝也不会如此腐败透顶,国民也不会如此愚昧无知。“文革”十年,科学遭摧残,人文遭践踏,个人崇拜达到极点,无数干部、知识分子挨批斗,关牛棚,如果没有成千上万像张志新等一批敢于为民请命的有为志士与四人帮做不屈的斗争,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将更加暗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如果没有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它的前景将不堪设想。但是,当回顾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我们发现自己确实做了一些违反科学规律和人文道德的事情。如果我们具有现代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和谐统一
目前,我国加大科学教育力度,但由于国民素质较低,科技底子薄,经济实力受限制,科技创新能力与国民的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在科技活动中,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对知识创新起决定性作用。R&D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3年国际竞争力年报》,2001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0.2人,而美国(1997年)有81人、日本(1999年)有97人、英国(1998年)有55人、法国(1999年)有61人、德国(1999年)有63人。[8]
从以上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实力还要加强,才能追上发达的国家。要追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民科学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之外,关键在于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杨振宁博士认为科学家要有深厚的人文素质,才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出科技成果的可能。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8号建议《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出:“所有社会的进步都受到科学与技术的深刻影响,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又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为了真正的自由和免受源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性因素的影响,人类需要科学与技术。然而,为了成为解放者,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必须与伦理价值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相联系。”[2]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倡导人们在学会学习、创造、生存的同时,学会关心人类自身,体现当代社会所要求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3]
参考文献
[1] 张新等编著.再塑人文[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
[2] 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2
[3] 王坤庆著.20世纪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
[4] 纪宝成.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第1页
[5] 冯天瑜著.中国文化史断想[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
[6]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7] 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并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3.5 第12页
[8] 参考资料网《中外科技人才现状对比分析》,2007.11
收稿日期:200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