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迅速变化,竞技网球项目原有的体制已跟不上当前形势的需要,我国网球水平较世界最高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作为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后备人才培养将是中国赶超世界水平的一个关键点。体育强国之所以昌盛,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对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我国竞技体育网球项目的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推进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推动我国竞技网球事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网球项目 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 前景探索
一、竞技网球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一)队伍规模。目前北京、上海等22个单位设有专业网球队。2013年网球在役注册运动员总人数1124人。体制内业余训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体制内业余训练网点150所。
(二)基础建设。国家队的网球运动员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职业选手、准职业选手、职业过渡阶段和职业基础阶段选手。国家二、三队伍运动员的构成主要集中在处于职业过渡和基础阶段的运动员。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网球项目目前有由总局命名的单项国家级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一所,综合性人才基地十所。
(三)竞赛组织。全国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由国际网联青少年排名赛、NJT全国青少年排名赛以及全国青少年团体锦标赛组成。省市及其他青少年网球竞赛——目前省市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以省运会、市运会以及年度锦标赛为竞赛主体。
(四)运动技术。近年来,网球项目的竞技水平获得重大突破。女单获得大满贯。李娜、彭帅历史性的打入WTA年终总决赛,彭帅获得女双冠军。男单打入大满贯,排名刷新历史。
(五)人才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役网球运动员4人,国家级运动员45人,一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300人左右,二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150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运目标与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机衔接。以全运战略为最高目标的省市网球队,在经费方面更多的投入到备战全运的选手,队后备人才的培养缺少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
(二)教练员缺少激励和奖励机制,动力较弱,动机水平低。
(三)传统的专业培养机制不完善,无法发挥专业队的最大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程度低,粗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管理的有效性发挥。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优秀人才的流动有了障碍,不利于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硬地球场为主,性能较为单一,不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区域的青少年赛事较少,并且与国家级的赛事没有较好的衔接;省市队伍缺乏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保障。
(五)对于体制外的优秀青年网球运动员缺少有效的管理、指导。对运动员的选材也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六)训练和比赛的衔接联系不协调。注重技术训练,轻视整体能力的提高;注重眼前成绩的高低,轻视长远的发展提升;过于看重形式而忽视了原理的应用。
(七)网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部分网球强省三线建制比较完善,而大多数省份只有一、二线队伍。训练队的资源缺乏且单一,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目标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网球项目竞技后背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组织体系
总局引导帮助省市加强体制内三级业训体系的建设,制定地方相关政策,按照目标要求,选择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好的基层训练网点、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网球学校等,组件省市优秀青少年网球人才培训基地。
积极推动网球进校园的工程,大力加强在中小学开展校园网球活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充分挖掘、调动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全国推广网球,扩大网球人口,为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训练体系
组建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国家青少年队教练员团队,在技术、体能、营养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给予优秀后备力量的球员以专业、有效的保障和支持。明确各组别的任务发展目标以及训练和参赛的组织形式,根据青少年队球员的不同情况采取集中训练、参赛和分散训练、参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训练条件好、教练力量较强的个别省市队员,采取留“省训练、定期评估、长期跟踪”的训练管理形式。
(三)竞赛体系
充分发挥竞赛对青少年训练及项目发展的杠杆推动作用,深化竞赛改革,形成以ITF青少年系列赛事为重心、以国内不同年龄青少年网球排名赛为基础的国内网球竞赛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比赛的积极性,形成以国家主办的青少年比赛为龙头,以地方,基层各类青少年比赛为基础,参与更加广泛的国内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
(四)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培养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机制创新。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变“控制”的理念为“服务”的理念。为青少年培养的各类实施主体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网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8.
[2] 刘庆山.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6.
[3] 陶志翔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1-833.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发展迅速变化,竞技网球项目原有的体制已跟不上当前形势的需要,我国网球水平较世界最高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作为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后备人才培养将是中国赶超世界水平的一个关键点。体育强国之所以昌盛,其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对重视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我国竞技体育网球项目的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推进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推动我国竞技网球事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网球项目 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 前景探索
一、竞技网球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现状
(一)队伍规模。目前北京、上海等22个单位设有专业网球队。2013年网球在役注册运动员总人数1124人。体制内业余训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体制内业余训练网点150所。
(二)基础建设。国家队的网球运动员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为职业选手、准职业选手、职业过渡阶段和职业基础阶段选手。国家二、三队伍运动员的构成主要集中在处于职业过渡和基础阶段的运动员。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网球项目目前有由总局命名的单项国家级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一所,综合性人才基地十所。
(三)竞赛组织。全国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由国际网联青少年排名赛、NJT全国青少年排名赛以及全国青少年团体锦标赛组成。省市及其他青少年网球竞赛——目前省市青少年网球竞赛主要以省运会、市运会以及年度锦标赛为竞赛主体。
(四)运动技术。近年来,网球项目的竞技水平获得重大突破。女单获得大满贯。李娜、彭帅历史性的打入WTA年终总决赛,彭帅获得女双冠军。男单打入大满贯,排名刷新历史。
(五)人才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役网球运动员4人,国家级运动员45人,一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300人左右,二级运动员总体规模在150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运目标与优秀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机衔接。以全运战略为最高目标的省市网球队,在经费方面更多的投入到备战全运的选手,队后备人才的培养缺少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投入。
(二)教练员缺少激励和奖励机制,动力较弱,动机水平低。
(三)传统的专业培养机制不完善,无法发挥专业队的最大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程度低,粗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管理的有效性发挥。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优秀人才的流动有了障碍,不利于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硬地球场为主,性能较为单一,不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区域的青少年赛事较少,并且与国家级的赛事没有较好的衔接;省市队伍缺乏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保障。
(五)对于体制外的优秀青年网球运动员缺少有效的管理、指导。对运动员的选材也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六)训练和比赛的衔接联系不协调。注重技术训练,轻视整体能力的提高;注重眼前成绩的高低,轻视长远的发展提升;过于看重形式而忽视了原理的应用。
(七)网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有待完善,部分网球强省三线建制比较完善,而大多数省份只有一、二线队伍。训练队的资源缺乏且单一,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运动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目标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网球项目竞技后背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组织体系
总局引导帮助省市加强体制内三级业训体系的建设,制定地方相关政策,按照目标要求,选择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好的基层训练网点、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网球学校等,组件省市优秀青少年网球人才培训基地。
积极推动网球进校园的工程,大力加强在中小学开展校园网球活动的措施、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充分挖掘、调动教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全国推广网球,扩大网球人口,为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训练体系
组建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国家青少年队教练员团队,在技术、体能、营养健康以及心理等方面给予优秀后备力量的球员以专业、有效的保障和支持。明确各组别的任务发展目标以及训练和参赛的组织形式,根据青少年队球员的不同情况采取集中训练、参赛和分散训练、参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训练条件好、教练力量较强的个别省市队员,采取留“省训练、定期评估、长期跟踪”的训练管理形式。
(三)竞赛体系
充分发挥竞赛对青少年训练及项目发展的杠杆推动作用,深化竞赛改革,形成以ITF青少年系列赛事为重心、以国内不同年龄青少年网球排名赛为基础的国内网球竞赛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地方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比赛的积极性,形成以国家主办的青少年比赛为龙头,以地方,基层各类青少年比赛为基础,参与更加广泛的国内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
(四)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培养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机制创新。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变“控制”的理念为“服务”的理念。为青少年培养的各类实施主体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球发展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网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8.
[2] 刘庆山.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6.
[3] 陶志翔等.中国竞技网球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83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