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酉阳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409800)
摘要:酉阳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地处渝东南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总人口84万人,农业人口64万人;有耕地165万亩,其中田地36.8万亩、土地128.2万亩;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263~1895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粮油生产地位突出。近年来,在重庆市农委的关心帮助下,县粮油生产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2014年县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年初确立的全县粮食总产40万吨、油菜总产2.2万吨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调整思路、抢抓机遇,坚持以高产创建为重要抓手,以优质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针对2014年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该县按照“立足抗灾减灾、突出资源特色、抢抓秋冬生产”的思路,着眼未来,狠抓当前,以万亩荞麦高产创建为抓手,切实推进荞麦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荞麦产业发展思路,致力于把小作物当大事办,让小荞麦生产变成大产业。
关键词:高产创建;荞麦生产;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3
1荞麦生产发展概况
酉阳荞麦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重庆市及武陵山区荞麦主产区。作为该县极具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在缺衣少食的20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7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3500吨,但由于荞麦属于小杂粮,在粮食总产中所占份额不突出,加之单产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原因,荞麦一直被视为低产的小宗作物,在生产方面存在着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耕作管理粗放、栽培技术简单落后等问题,且基本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在加工方面,产品开发创新较为迟缓,除用作粮食和饲料外,仅有少部分苦荞用于粗加工且主要以小作坊式传统加工为主,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口感、色泽、包装等难以适应市场需求。80年代以后,随着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接连丰收,供给能力逐年加强,作为小杂粮的荞麦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逐步被淡化,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自90年代实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开始,随着特色农业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的发展,荞麦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人们所认知,该县把荞麦作为特色优势作物规划布局,在酉西片区重点建设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开始回升。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荞麦特色产业开发,在生产上优化基地布局,建设以后坪乡为核心的荞麦高产示范带,通过改良品种及改进栽培措施,使产量和品质得以大幅度提高,形成了重庆市及周边县(市、区)荞麦稳定供种基地;同时,通过深度开发,带动了加工业、养蜂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以苦荞为原料加工的苦荞系列酒畅销国内各地。截至2014年,全县乡(镇)种植荞麦达31个,种植面积10.8万亩、总产14255吨(其中:面积10000亩以上的乡(镇)1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4个,2000~5000亩的乡(镇)10个),为全县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并进行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荞麦基地及产业建设推进情况
2.1以高产创建为抓手袁推进基地建设扩规模上水平
为了巩固壮大荞麦产业基地,我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实施高产创建,向市农委申报了2014年万亩荞麦高产创建项目并获批准,按照整乡布局、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整组实施的原则,着力“111”创建体系建设(即攻关片100亩,核心展示片1000亩,辐射示范片10000亩),在后坪乡前锋、王家、椒梓、后兴、高坪5个村25个组2508户启动实施了高产创建工作,建立攻关片112亩,核心展示片1058亩,辐射示范片11248亩,带动该县2014年荞麦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总产1.4255万吨;二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制,大力引进推广酉荞1号、西荞2号和川荞1号等新品种,推进良种化种植进程,免费发放酉荞1号、酉荞2号等新品种15.2吨、肥料20吨,全面推广玉—芋—荞、玉—芋—豆—荞、青蒿—荞、芋—荞、烟—荞等种植模式和条播及增施磷增氮技术,提高科技种植技术水平;三是切实开展培训指导,组织技术培训15期,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县、乡、村级干部450人次,培训农户8000余人次,技术人员田间指导2500余次,出动宣传车40余次,同时聘请市农委农技总站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有力地保证了技术到位率。
2.2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袁引领龙头企业重开发创品牌
随着荞麦生产规模的扩大,荞麦产业开发已然启动。一是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基本思路,全县种植荞麦的农户与荞麦专业合作社、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实行订单销售、优质优价,有效确保农户收入,解决了农户种植荞麦的市场风险;二是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家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企业”、“种、养、加、销”相结合的荞麦产业发展格局,仅后坪乡就有苦荞酒厂3家,注册后坪苦荞酒、六粮醇、苦荞粮液等三个品牌,年产苦荞酒800吨,产值4800万元,其中“简氏酒业”在县内及周边地区已形成较好口碑,多次参加重庆市农展会和广州农展会,后坪苦荞酒、六粮醇已进入重庆多家超市销售,同时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目前该企业开发的苦荞茶、苦荞面、保健枕等新产品也已面市;三是积极引进企业入驻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在我县成立的“重庆酉水河酒业有限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市场开拓能力,在酉阳麻旺“渝东南物流园”投资3.9亿元人民币、占地142.6亩,建设了年产优质苦荞麦小曲清香型基酒6000吨、成品酒15000吨规模的现代化酒厂,着力打造大众喜爱的保健品———苦荞茶、苦荞米、苦荞面、苦荞粉、苦荞饼干和糕点以及苦荞茶汤、苦荞面膜等产品,该公司的“酉水河”已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酉水河”苦荞醇系列酒在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开发大奖赛”中获得重庆市新产品二等奖,在重庆市第四届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开发大奖赛中获得鼓励奖,在西部农交会上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商品”,公司已被认定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商品定点企业”。 2.3以产业延伸为后劲袁辐射带动多业旺民增收
近年来,酉阳的荞麦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增长,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对农户增产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体现。在后坪乡前峰、王家、椒梓等村,荞麦价格已从1.5元/公斤上升到4.4元/公斤以上,农户仅荞麦一项收入就增加2500元左右,且荞麦生产不影响大春粮食生产,既充分利用了温、光、热资源,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为农户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苦荞产业带动了养蜂业的发展。目前,酉阳的养蜂业悄然兴起,仅后坪乡就有养蜂农户32余户、蜂群456群。由于苦荞及其花粉中具有特殊的物质成分,苦荞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其包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加之酉阳县的特殊地理条件,产品更是绿色天然。因此,苦荞蜂蜜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苦荞生产则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蜜源;三是苦荞产业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后坪等荞麦主产乡镇位于乌江画廊精品段和国家4A级龚滩古镇景区,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每年春夏秋游人如织,经过荞麦基地的游客心旷神怡、赞不绝口,荞麦花海形成的独特风景线,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
2.4以强化落实为标准袁确保产业建设务实开展
为确保荞麦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取得实效,该县采取强有力的五大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口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荞麦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荞麦产业化建设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县政府拨款15万元作为荞麦产业化建设专项经费,统一采购荞麦种,肥料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拨款20万元用于制定荞麦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大力推广苦荞,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技术上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积极示范推广点播、人工条播和犁沟条播等精细播种;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邀请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农技总站和西南大学的专家多次来酉为荞麦产业发展“把脉”,帮助制定专题规划,并赴四川西昌学院请荞麦专家指教;四是实施宣传驱动,县农委组建了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专家指导小组和工作执行小组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召开现场会,深入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做到人员、责任、物资、技术全面落实。
2.5以科学规划为指导袁谱写特色产业发展新篇章
2014年,县政府拨出20万元专款聘请西南大学专家制定《酉阳自治县荞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自2014年起,每年新建设2万亩优质苦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亩产达到160~180公斤,预计到2020年,全县适宜乡(镇)共建立20万亩优质苦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苦荞年产量达到3.2~3.6万吨;依托良种繁育、优质高产、产业开发、市场培育“四大工程”建设,力争通过4~5年努力,将荞麦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重庆市最大的特色优质苦荞生产基地、苦荞产品加工和集散基地,实现苦荞产业“布局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的新格局。
3荞麦产业化建设展望
苦荞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荞麦基地及产业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高质量的生活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他省、市、县相比差距甚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思路,实施荞麦产业发展新规划,把酉阳县荞麦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简介:张沛昌,本科学历,酉阳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
摘要:酉阳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地处渝东南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总人口84万人,农业人口64万人;有耕地165万亩,其中田地36.8万亩、土地128.2万亩;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263~1895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粮油生产地位突出。近年来,在重庆市农委的关心帮助下,县粮油生产保持着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2014年县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年初确立的全县粮食总产40万吨、油菜总产2.2万吨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调整思路、抢抓机遇,坚持以高产创建为重要抓手,以优质粮油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针对2014年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该县按照“立足抗灾减灾、突出资源特色、抢抓秋冬生产”的思路,着眼未来,狠抓当前,以万亩荞麦高产创建为抓手,切实推进荞麦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荞麦产业发展思路,致力于把小作物当大事办,让小荞麦生产变成大产业。
关键词:高产创建;荞麦生产;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03
1荞麦生产发展概况
酉阳荞麦种植历史悠久,历来是重庆市及武陵山区荞麦主产区。作为该县极具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在缺衣少食的20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曾达7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3500吨,但由于荞麦属于小杂粮,在粮食总产中所占份额不突出,加之单产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原因,荞麦一直被视为低产的小宗作物,在生产方面存在着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耕作管理粗放、栽培技术简单落后等问题,且基本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在加工方面,产品开发创新较为迟缓,除用作粮食和饲料外,仅有少部分苦荞用于粗加工且主要以小作坊式传统加工为主,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口感、色泽、包装等难以适应市场需求。80年代以后,随着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接连丰收,供给能力逐年加强,作为小杂粮的荞麦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逐步被淡化,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自90年代实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开始,随着特色农业的兴起以及市场需求的发展,荞麦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人们所认知,该县把荞麦作为特色优势作物规划布局,在酉西片区重点建设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开始回升。特别是近年来,围绕荞麦特色产业开发,在生产上优化基地布局,建设以后坪乡为核心的荞麦高产示范带,通过改良品种及改进栽培措施,使产量和品质得以大幅度提高,形成了重庆市及周边县(市、区)荞麦稳定供种基地;同时,通过深度开发,带动了加工业、养蜂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以苦荞为原料加工的苦荞系列酒畅销国内各地。截至2014年,全县乡(镇)种植荞麦达31个,种植面积10.8万亩、总产14255吨(其中:面积10000亩以上的乡(镇)1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4个,2000~5000亩的乡(镇)10个),为全县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并进行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荞麦基地及产业建设推进情况
2.1以高产创建为抓手袁推进基地建设扩规模上水平
为了巩固壮大荞麦产业基地,我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实施高产创建,向市农委申报了2014年万亩荞麦高产创建项目并获批准,按照整乡布局、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整组实施的原则,着力“111”创建体系建设(即攻关片100亩,核心展示片1000亩,辐射示范片10000亩),在后坪乡前锋、王家、椒梓、后兴、高坪5个村25个组2508户启动实施了高产创建工作,建立攻关片112亩,核心展示片1058亩,辐射示范片11248亩,带动该县2014年荞麦种植面积达10.8万亩,总产1.4255万吨;二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制,大力引进推广酉荞1号、西荞2号和川荞1号等新品种,推进良种化种植进程,免费发放酉荞1号、酉荞2号等新品种15.2吨、肥料20吨,全面推广玉—芋—荞、玉—芋—豆—荞、青蒿—荞、芋—荞、烟—荞等种植模式和条播及增施磷增氮技术,提高科技种植技术水平;三是切实开展培训指导,组织技术培训15期,发放技术资料5000余份,培训县、乡、村级干部450人次,培训农户8000余人次,技术人员田间指导2500余次,出动宣传车40余次,同时聘请市农委农技总站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有力地保证了技术到位率。
2.2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袁引领龙头企业重开发创品牌
随着荞麦生产规模的扩大,荞麦产业开发已然启动。一是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基本思路,全县种植荞麦的农户与荞麦专业合作社、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实行订单销售、优质优价,有效确保农户收入,解决了农户种植荞麦的市场风险;二是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家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基地+农户+企业”、“种、养、加、销”相结合的荞麦产业发展格局,仅后坪乡就有苦荞酒厂3家,注册后坪苦荞酒、六粮醇、苦荞粮液等三个品牌,年产苦荞酒800吨,产值4800万元,其中“简氏酒业”在县内及周边地区已形成较好口碑,多次参加重庆市农展会和广州农展会,后坪苦荞酒、六粮醇已进入重庆多家超市销售,同时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目前该企业开发的苦荞茶、苦荞面、保健枕等新产品也已面市;三是积极引进企业入驻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在我县成立的“重庆酉水河酒业有限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市场开拓能力,在酉阳麻旺“渝东南物流园”投资3.9亿元人民币、占地142.6亩,建设了年产优质苦荞麦小曲清香型基酒6000吨、成品酒15000吨规模的现代化酒厂,着力打造大众喜爱的保健品———苦荞茶、苦荞米、苦荞面、苦荞粉、苦荞饼干和糕点以及苦荞茶汤、苦荞面膜等产品,该公司的“酉水河”已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酉水河”苦荞醇系列酒在参加“重庆市第三届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开发大奖赛”中获得重庆市新产品二等奖,在重庆市第四届旅游商品新产品设计开发大奖赛中获得鼓励奖,在西部农交会上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商品”,公司已被认定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商品定点企业”。 2.3以产业延伸为后劲袁辐射带动多业旺民增收
近年来,酉阳的荞麦产业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增长,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对农户增产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体现。在后坪乡前峰、王家、椒梓等村,荞麦价格已从1.5元/公斤上升到4.4元/公斤以上,农户仅荞麦一项收入就增加2500元左右,且荞麦生产不影响大春粮食生产,既充分利用了温、光、热资源,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为农户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苦荞产业带动了养蜂业的发展。目前,酉阳的养蜂业悄然兴起,仅后坪乡就有养蜂农户32余户、蜂群456群。由于苦荞及其花粉中具有特殊的物质成分,苦荞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其包含的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加之酉阳县的特殊地理条件,产品更是绿色天然。因此,苦荞蜂蜜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苦荞生产则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蜜源;三是苦荞产业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后坪等荞麦主产乡镇位于乌江画廊精品段和国家4A级龚滩古镇景区,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每年春夏秋游人如织,经过荞麦基地的游客心旷神怡、赞不绝口,荞麦花海形成的独特风景线,让广大游客流连忘返。
2.4以强化落实为标准袁确保产业建设务实开展
为确保荞麦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取得实效,该县采取强有力的五大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口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荞麦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荞麦产业化建设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县政府拨款15万元作为荞麦产业化建设专项经费,统一采购荞麦种,肥料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拨款20万元用于制定荞麦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突出示范带动,大力推广苦荞,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技术上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积极示范推广点播、人工条播和犁沟条播等精细播种;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邀请重庆市农科院、重庆市农技总站和西南大学的专家多次来酉为荞麦产业发展“把脉”,帮助制定专题规划,并赴四川西昌学院请荞麦专家指教;四是实施宣传驱动,县农委组建了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专家指导小组和工作执行小组进村入户宣传发动,召开现场会,深入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做到人员、责任、物资、技术全面落实。
2.5以科学规划为指导袁谱写特色产业发展新篇章
2014年,县政府拨出20万元专款聘请西南大学专家制定《酉阳自治县荞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自2014年起,每年新建设2万亩优质苦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亩产达到160~180公斤,预计到2020年,全县适宜乡(镇)共建立20万亩优质苦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苦荞年产量达到3.2~3.6万吨;依托良种繁育、优质高产、产业开发、市场培育“四大工程”建设,力争通过4~5年努力,将荞麦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重庆市最大的特色优质苦荞生产基地、苦荞产品加工和集散基地,实现苦荞产业“布局区域化、品种专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的新格局。
3荞麦产业化建设展望
苦荞产业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荞麦基地及产业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高质量的生活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其他省、市、县相比差距甚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思路,实施荞麦产业发展新规划,把酉阳县荞麦产业做大做强。
作者简介:张沛昌,本科学历,酉阳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