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校园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的人工生态环境。通过对于长江大学西校区的生态植物配置的浅析,了解高校校园中如何贯彻生态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校园。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价值;植物配置;人文关怀
大学是一个集教育、科研、生活和休憩于一体的具有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较高的多重要求的复合区。大学往往距离中心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占据了中国许多的城市。这些地区环境条件较城区的环境的条件好一些的同时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受众是建设生态校园成为较为迫切的要求,更使建设态校园的可能性大大的提高。
建设生态校园的重点在于植物品种的选择和植物的配置,但是有别于传统的植物配置,不强调单纯的植物配置和植物的景观效果。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统筹的眼光看待整体的发展与变化,注重整体的植物的变化与季相性变化。强调与突出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效益,实现人群、植物、水体等诸多要素的和谐,建造具有可持续的良好的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一、生态校园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校园的植物群落不仅追求植物在数量上的多元化,品种的多元化更要注重植物对于整体环境的在质上的改善。由于原有的野生种在没有人工养护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适应性,并与周围的动植物形成了复杂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网络。原有的能量流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态,人工过多的干预会影响到原有的稳定态,从而对于生态的稳定性有一定冲击,影响能量流的正常循环。因此,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保护原有的生境的前提下,从全局的战略眼光出发,站在较为高的角度考虑整体的目标与利益。
高校生态校园的建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整体效益为先,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方法。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建设与发展生态校园——第一步:了解校园的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自身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了解顶级群落的生长势,从而建立适合的斑块、廊道、基质,做到“大规划”;第二步,即结合各区域的斑块、廊道、基质的特性,不同的区域的功能分区以及受众的要求,建设属于各自特色的区域性的生态校园;第三步,结合区域性的要求,在重点的部分如廊道交叉口处进行较为精细的植物的搭配,做到有亮点有重点,突出主要的景观节点和稍具特色的人文关怀。
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应该遵循着适地适树的指导思想。在强调较多的植物品种时应该较多的使用本土性树种,避免因植物的水土不服而造成景观和生态的缺憾。树种选择在树种选择上应该注重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调和以及质地的变化,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季相变化的景观。
二、长江大学西校区的生态校园植物配置现状与对策
1.校园区位条件。长江大学西校区位于古称江陵的荆州市荆州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湿润,常年降水充沛,地方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校园的主入口被水道环绕,校区的北区是水域面积较大的情人湖。校园所在的地区植物覆盖率较相邻地区高,是所在地区的“绿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其成为具有研究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的区域。
2.植物群落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江大学西校区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具有科研价值的特殊用途的林地。经过较长时间的未人工干预和积极地保育措施,原有的长势较差的植被已覆盖了校园大多数区域,形成了乔木亚、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较为完整的立体性的绿化体系,其中发育较为成熟的是香樟大道、水杉林和具有科研价值的橘园。此外,校园中种植着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如香樟、木兰、紫荆、紫薇和狭叶麦冬等。注重本土化种植的同时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金黄色的银杏与各式的饱和度的红叶鸡爪槭形成了校园的主景。然而,在生态校园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群落较为单一,植物的种类还是过于单一,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够,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不能达到生态校园的建设标准。(2)人工种植的植被的景观层次多样性不足,往往是乔木加上植被的粗犷的模式,植被的垂直层次不足,不能满足更为深层的景观要求,不能达到生态校园的基本条件。(3)树种间的配置方式过于单一,大量简单的重复,没有特色的植物配置。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校园景观过于单一,景观效果较差,不能满足较多的人群的要求,不能使校园的人文精神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更使校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少的缺失,使得校园的生态功能不能实现。
3.生态校园的植物配置对策。针对以上的问题,生态校园的建设应该秉持着全局出发、整体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功能,充分发挥景观要素的价值。同时应该注重结合校园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力求体现生态校园的建设宗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成为以常绿的阔叶林为本底,结合各区功能特色形成具有斑块特色的、由道路和各区域之间的带状绿地为廊道连接的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1)结合原有的野生种的基础上,种植适合本地的树种,满足适地适树的原则。引进不同品种的植物,满足于不同的生态位的植物以及不同的生态型和生活型植物,使不同层次得空间都能被植物所充满,形成较为丰富的景观变化。不同的植物满足不同的动物的生长要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校园的生机与活力迸发出来。
(2)树木使天际线得到柔化并赋予其一定的色彩,地面的植物进行配置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西校区入门的植物配置为例,东侧以篱植的红继木形成良好的围合空间,穹顶以本土树种的代表香樟,形成色彩与线条的变化。金黄色的银杏和略有枯萎蜷缩状的凤尾竹在配置是各自采用林植和丛植的方式进行搭配,显得错落有致,相应成趣。
(3)校园的整体水系应该形成连通,保证水体的互换,起到调节雨水的价值与功能。水体的生态效应应该连通植物的对于水环境的适应的原则。对于水体的大循环,应该从植物的净化、草地的吸蓄和水体景观功能考虑。
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兼顾植物的品种、生态习性和植物的配置方式,水体的景观功能的同时从土壤、光照、地形和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具有时代感的特色的生态校园。
三、结语
本文以长江大学西校区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对策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了建设生态校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全局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园林等多种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对于建设生态校园的整体认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先进的生态和规划原则,科学的植物配置原则,艺术的手法建设具有富有的特色的生态的人文关怀的校园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大学校园生态规划理念初探[J].山西建筑,2005,31.
[2]易夏,武春波等.校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植物景观设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2.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价值;植物配置;人文关怀
大学是一个集教育、科研、生活和休憩于一体的具有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较高的多重要求的复合区。大学往往距离中心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占据了中国许多的城市。这些地区环境条件较城区的环境的条件好一些的同时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受众是建设生态校园成为较为迫切的要求,更使建设态校园的可能性大大的提高。
建设生态校园的重点在于植物品种的选择和植物的配置,但是有别于传统的植物配置,不强调单纯的植物配置和植物的景观效果。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运用统筹的眼光看待整体的发展与变化,注重整体的植物的变化与季相性变化。强调与突出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生态效益,实现人群、植物、水体等诸多要素的和谐,建造具有可持续的良好的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一、生态校园植物配置原则
生态校园的植物群落不仅追求植物在数量上的多元化,品种的多元化更要注重植物对于整体环境的在质上的改善。由于原有的野生种在没有人工养护的情况下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适应性,并与周围的动植物形成了复杂的较为稳定的生态网络。原有的能量流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形态,人工过多的干预会影响到原有的稳定态,从而对于生态的稳定性有一定冲击,影响能量流的正常循环。因此,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保护原有的生境的前提下,从全局的战略眼光出发,站在较为高的角度考虑整体的目标与利益。
高校生态校园的建设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整体效益为先,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方法。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建设与发展生态校园——第一步:了解校园的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自身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了解顶级群落的生长势,从而建立适合的斑块、廊道、基质,做到“大规划”;第二步,即结合各区域的斑块、廊道、基质的特性,不同的区域的功能分区以及受众的要求,建设属于各自特色的区域性的生态校园;第三步,结合区域性的要求,在重点的部分如廊道交叉口处进行较为精细的植物的搭配,做到有亮点有重点,突出主要的景观节点和稍具特色的人文关怀。
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应该遵循着适地适树的指导思想。在强调较多的植物品种时应该较多的使用本土性树种,避免因植物的水土不服而造成景观和生态的缺憾。树种选择在树种选择上应该注重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调和以及质地的变化,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季相变化的景观。
二、长江大学西校区的生态校园植物配置现状与对策
1.校园区位条件。长江大学西校区位于古称江陵的荆州市荆州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湿润,常年降水充沛,地方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校园的主入口被水道环绕,校区的北区是水域面积较大的情人湖。校园所在的地区植物覆盖率较相邻地区高,是所在地区的“绿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其成为具有研究建设生态校园的重要的区域。
2.植物群落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江大学西校区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具有科研价值的特殊用途的林地。经过较长时间的未人工干预和积极地保育措施,原有的长势较差的植被已覆盖了校园大多数区域,形成了乔木亚、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较为完整的立体性的绿化体系,其中发育较为成熟的是香樟大道、水杉林和具有科研价值的橘园。此外,校园中种植着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植物如香樟、木兰、紫荆、紫薇和狭叶麦冬等。注重本土化种植的同时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金黄色的银杏与各式的饱和度的红叶鸡爪槭形成了校园的主景。然而,在生态校园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园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的群落较为单一,植物的种类还是过于单一,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够,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不能达到生态校园的建设标准。(2)人工种植的植被的景观层次多样性不足,往往是乔木加上植被的粗犷的模式,植被的垂直层次不足,不能满足更为深层的景观要求,不能达到生态校园的基本条件。(3)树种间的配置方式过于单一,大量简单的重复,没有特色的植物配置。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校园景观过于单一,景观效果较差,不能满足较多的人群的要求,不能使校园的人文精神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更使校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少的缺失,使得校园的生态功能不能实现。
3.生态校园的植物配置对策。针对以上的问题,生态校园的建设应该秉持着全局出发、整体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功能,充分发挥景观要素的价值。同时应该注重结合校园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力求体现生态校园的建设宗旨,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成为以常绿的阔叶林为本底,结合各区功能特色形成具有斑块特色的、由道路和各区域之间的带状绿地为廊道连接的完整的稳定的生态系统。
(1)结合原有的野生种的基础上,种植适合本地的树种,满足适地适树的原则。引进不同品种的植物,满足于不同的生态位的植物以及不同的生态型和生活型植物,使不同层次得空间都能被植物所充满,形成较为丰富的景观变化。不同的植物满足不同的动物的生长要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校园的生机与活力迸发出来。
(2)树木使天际线得到柔化并赋予其一定的色彩,地面的植物进行配置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西校区入门的植物配置为例,东侧以篱植的红继木形成良好的围合空间,穹顶以本土树种的代表香樟,形成色彩与线条的变化。金黄色的银杏和略有枯萎蜷缩状的凤尾竹在配置是各自采用林植和丛植的方式进行搭配,显得错落有致,相应成趣。
(3)校园的整体水系应该形成连通,保证水体的互换,起到调节雨水的价值与功能。水体的生态效应应该连通植物的对于水环境的适应的原则。对于水体的大循环,应该从植物的净化、草地的吸蓄和水体景观功能考虑。
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兼顾植物的品种、生态习性和植物的配置方式,水体的景观功能的同时从土壤、光照、地形和人文环境出发建设具有时代感的特色的生态校园。
三、结语
本文以长江大学西校区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植物配置对策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了建设生态校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统筹全局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园林等多种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对于建设生态校园的整体认识。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先进的生态和规划原则,科学的植物配置原则,艺术的手法建设具有富有的特色的生态的人文关怀的校园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大学校园生态规划理念初探[J].山西建筑,2005,31.
[2]易夏,武春波等.校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植物景观设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