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人帮”被捕后,有些人因为江青个人行为的原因,将她对毛泽东的感情也全盘否定了。事实上,江青对毛泽东感情极深,在延安十年间,她和毛泽东一起经历了“情投意合的恋爱”,以及“惊天动地的婚姻”。临终前,她的最后一句话是:“主席,我爱你!”
延安时期,江青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江青1937年8月奔赴延安,次年11月,24岁的江青和45岁的毛泽东结婚,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在延安十年间,她和毛泽东一起经历了“情投意合的恋爱”,以及“惊天动地的婚姻”。
江青虽说连高小都没有毕业,但是在上海演艺圈里刻苦学习,懂得文学,有文化修养,她跟毛泽东的共同爱好是京剧。她当时在延安演《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深得毛泽东喜欢。闲暇时,那架老式的留声机就在窑洞里唱了起来。知道毛泽东喜欢京剧,江青投其所好,她在延安搜集一批京剧唱片,毛泽东听得入神,有时用脚拍打着地砖,打着节拍,有时嘴里也哼哼几句。江青在这时候也就唱起京剧来。
那时候,毛泽东的窑洞里客人很多,江青给客人沏了茶,就退出了,绝不在旁边插嘴。来了外国记者或者国民党统治区的客人,江青规避不露面。有的时候,毛泽东也要她出来一下,亮个相,她也只是握个手,点个头,递上一盘花生米或者陕北红枣,就走开了。她显得很腼腆,如同一个大姑娘。
建国初期:“四个合不来”
1949年进北京以后,毛泽东与江青矛盾显著增多,开始出现较深的裂痕,用一位卫士的话说:“他们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行不到一起,更谈不到一起。”
毛泽东建国后一直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和营养,而且吃饭不定时,工作忙起来常忘掉按时进餐,而江青进京后生活日益考究,讲究营养和味道,按时进餐,保持健康,这样两人就很少能吃到一起了。
毛泽东一直保持战争年代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黑白颠倒;而江青因身体不好,早睡不熬夜,也就很难住到一起了。
毛泽东外出视察,都是工厂、农村和重要部门,而江青则多次去苏联,回国后又不断巡回于各大城市之间,因此,同行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至于谈不拢,按照江青的说法是,毛泽东“他这个人是很寡言的,话不多,有时谈起来,多数都是谈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国内,海阔天空”。就是说,很少谈私生活和感情问题。而毛泽东对卫士长说的话层次似乎更深一些。毛泽东认为,“江青使我背了个政治包袱”,“江青这个人,谁跟她也搞不到一起”,“她一来了我什么事也搞不成。她这个人到哪儿哪儿扫兴”。当然这个话也可能是毛泽东不高兴时说的,也有点极而言之的味道。
客观地说,这“四个合不来”并不能完全怪江青。从江青的角度说,据卫士们观察,“她很注意关心毛泽东,揣摩毛泽东,迎合取悦于毛泽东”,“希望能讨毛泽东的欢心,希望他能与她协调一致”,“她有时心里有想法,并不说,而是希望毛泽东能够理解,能够先说,如果经历多次,毛泽东仍不有所表示,她才会按捺不住地爆发,甚至又哭又闹”。这些描述应该说是可信的。恐怕年龄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也是重要的因素。
虽然合不来,但江青还是比较关心毛泽东的。据卫士回忆,江青看到毛泽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分疲倦,就设法让孩子们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卫士们陪他打一下麻将。有时,她让毛泽东去看电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说:“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们也看不上。”毛泽东听了,就去看电影了。
不过,毛泽东与江青生活经历不同,生活品位、生活习惯和政治修养也不一样。1956年,毛泽东已62岁,依旧爱吃红烧肉。江青考虑主席的年纪大了,肥肉吃多了不好,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现血栓,不让厨师再做了。卫士们也有同样的想法。
毛泽东没吃到红烧肉,很生气,等弄明原因后说:“我吃饭不要她管,今后我吃我的,她吃她的,就这么办了。”从此,两口子虽仍在一个餐桌上用餐,但各人是各人的菜。不过,厨师端上为毛泽东做的菜,江青仍坚持夹几片尝尝,看做得好不好。而江青的菜,毛泽东从不动一筷子。他就是这么倔。
“文革”期间:江青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一封信。那个时候,毛泽东对江青比较信任,认为她在发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有功。
一开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还是比较困难的,许多老干部对此不理解,刘少奇、邓小平等在第一线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要把“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需要有人支持。而这个时候,江青成为搞“文化大革命”的铁杆支持者。当时,江青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经常向毛泽东汇报文艺界的情况。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从文学艺术界人手,是与江青经常向他汇报文艺界的“问题”分不开的。江青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青对毛主席一直都很崇拜、尊重并充满感情。她给毛主席写信、谈话或在会议上发言,从来不称呼“毛泽东”或“润之”,总是称呼“主席主席”的。她经常说:“我是主席的学生、哨兵。”“文革”期间,每年的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她从未忘记。那天精神也特别好,非常兴奋,主动邀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她一起吃长寿面,并对大家说:“咱们一起祝主席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叶永烈在《江青画传》一书中写道:“9月8日子夜,毛泽东气息微弱。当9月9日零时刚过,才10分钟,毛泽东停止了呼吸。不过一箭之遥的江青,得到报告,马上奔了过来。后来,姚文元曾经这样描述他在现场的所见:“她头发散乱,神情慌张,进门便扑在主席遗体上,一面痛哭,一面呼喊:‘医生啊!你们快救救主席呵!你们为什么不救救他呀!’她嗓子都哑了,仍不肯离去。其悲痛之状,催人泪下。”杨银禄认为,叶永烈的话说得很到位。
临死以前
江青被捕后,在身体日趋虚弱的时候更常常想起主席。她身边放着主席的手迹,衣服上别着主席的像章,床头上放着一张与毛主席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
1991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随即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他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她在住院单上写的名字是“李润青”。“润”是毛泽东早年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这表明了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
江青常常想起毛泽东。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毛的诗词或阅读毛的《选集》。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她曾要求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同时要求允许李讷带一卷白纸到公安医院来,她可以给毛做一个花圈。但她的这两项要求遭到了拒绝。
江青死前一天,也就是1991年5月13日晚上,她曾在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一个位置潦草地写了一句话:“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还在这张报纸上认真地写道:“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来了。江青字”。这是她在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据人民网)
延安时期,江青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江青1937年8月奔赴延安,次年11月,24岁的江青和45岁的毛泽东结婚,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在延安十年间,她和毛泽东一起经历了“情投意合的恋爱”,以及“惊天动地的婚姻”。
江青虽说连高小都没有毕业,但是在上海演艺圈里刻苦学习,懂得文学,有文化修养,她跟毛泽东的共同爱好是京剧。她当时在延安演《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深得毛泽东喜欢。闲暇时,那架老式的留声机就在窑洞里唱了起来。知道毛泽东喜欢京剧,江青投其所好,她在延安搜集一批京剧唱片,毛泽东听得入神,有时用脚拍打着地砖,打着节拍,有时嘴里也哼哼几句。江青在这时候也就唱起京剧来。
那时候,毛泽东的窑洞里客人很多,江青给客人沏了茶,就退出了,绝不在旁边插嘴。来了外国记者或者国民党统治区的客人,江青规避不露面。有的时候,毛泽东也要她出来一下,亮个相,她也只是握个手,点个头,递上一盘花生米或者陕北红枣,就走开了。她显得很腼腆,如同一个大姑娘。
建国初期:“四个合不来”
1949年进北京以后,毛泽东与江青矛盾显著增多,开始出现较深的裂痕,用一位卫士的话说:“他们吃不到一起,住不到一起,行不到一起,更谈不到一起。”
毛泽东建国后一直粗茶淡饭,不讲究饮食和营养,而且吃饭不定时,工作忙起来常忘掉按时进餐,而江青进京后生活日益考究,讲究营养和味道,按时进餐,保持健康,这样两人就很少能吃到一起了。
毛泽东一直保持战争年代养成的夜间工作的习惯,黑白颠倒;而江青因身体不好,早睡不熬夜,也就很难住到一起了。
毛泽东外出视察,都是工厂、农村和重要部门,而江青则多次去苏联,回国后又不断巡回于各大城市之间,因此,同行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至于谈不拢,按照江青的说法是,毛泽东“他这个人是很寡言的,话不多,有时谈起来,多数都是谈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国内,海阔天空”。就是说,很少谈私生活和感情问题。而毛泽东对卫士长说的话层次似乎更深一些。毛泽东认为,“江青使我背了个政治包袱”,“江青这个人,谁跟她也搞不到一起”,“她一来了我什么事也搞不成。她这个人到哪儿哪儿扫兴”。当然这个话也可能是毛泽东不高兴时说的,也有点极而言之的味道。
客观地说,这“四个合不来”并不能完全怪江青。从江青的角度说,据卫士们观察,“她很注意关心毛泽东,揣摩毛泽东,迎合取悦于毛泽东”,“希望能讨毛泽东的欢心,希望他能与她协调一致”,“她有时心里有想法,并不说,而是希望毛泽东能够理解,能够先说,如果经历多次,毛泽东仍不有所表示,她才会按捺不住地爆发,甚至又哭又闹”。这些描述应该说是可信的。恐怕年龄的差异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也是重要的因素。
虽然合不来,但江青还是比较关心毛泽东的。据卫士回忆,江青看到毛泽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分疲倦,就设法让孩子们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卫士们陪他打一下麻将。有时,她让毛泽东去看电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说:“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们也看不上。”毛泽东听了,就去看电影了。
不过,毛泽东与江青生活经历不同,生活品位、生活习惯和政治修养也不一样。1956年,毛泽东已62岁,依旧爱吃红烧肉。江青考虑主席的年纪大了,肥肉吃多了不好,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现血栓,不让厨师再做了。卫士们也有同样的想法。
毛泽东没吃到红烧肉,很生气,等弄明原因后说:“我吃饭不要她管,今后我吃我的,她吃她的,就这么办了。”从此,两口子虽仍在一个餐桌上用餐,但各人是各人的菜。不过,厨师端上为毛泽东做的菜,江青仍坚持夹几片尝尝,看做得好不好。而江青的菜,毛泽东从不动一筷子。他就是这么倔。
“文革”期间:江青是毛泽东的铁杆支持者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写给江青一封信。那个时候,毛泽东对江青比较信任,认为她在发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有功。
一开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还是比较困难的,许多老干部对此不理解,刘少奇、邓小平等在第一线工作的中央领导同志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要把“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需要有人支持。而这个时候,江青成为搞“文化大革命”的铁杆支持者。当时,江青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经常向毛泽东汇报文艺界的情况。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从文学艺术界人手,是与江青经常向他汇报文艺界的“问题”分不开的。江青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青对毛主席一直都很崇拜、尊重并充满感情。她给毛主席写信、谈话或在会议上发言,从来不称呼“毛泽东”或“润之”,总是称呼“主席主席”的。她经常说:“我是主席的学生、哨兵。”“文革”期间,每年的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她从未忘记。那天精神也特别好,非常兴奋,主动邀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同她一起吃长寿面,并对大家说:“咱们一起祝主席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叶永烈在《江青画传》一书中写道:“9月8日子夜,毛泽东气息微弱。当9月9日零时刚过,才10分钟,毛泽东停止了呼吸。不过一箭之遥的江青,得到报告,马上奔了过来。后来,姚文元曾经这样描述他在现场的所见:“她头发散乱,神情慌张,进门便扑在主席遗体上,一面痛哭,一面呼喊:‘医生啊!你们快救救主席呵!你们为什么不救救他呀!’她嗓子都哑了,仍不肯离去。其悲痛之状,催人泪下。”杨银禄认为,叶永烈的话说得很到位。
临死以前
江青被捕后,在身体日趋虚弱的时候更常常想起主席。她身边放着主席的手迹,衣服上别着主席的像章,床头上放着一张与毛主席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
1991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随即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他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她在住院单上写的名字是“李润青”。“润”是毛泽东早年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这表明了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
江青常常想起毛泽东。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毛的诗词或阅读毛的《选集》。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她曾要求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同时要求允许李讷带一卷白纸到公安医院来,她可以给毛做一个花圈。但她的这两项要求遭到了拒绝。
江青死前一天,也就是1991年5月13日晚上,她曾在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一个位置潦草地写了一句话:“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还在这张报纸上认真地写道:“主席,我爱你!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来了。江青字”。这是她在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