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练习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练习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机械、被动应付等诸多问题。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转变,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培养。本文就如何进行练习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练习;兴趣;实践;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使它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这些技能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趣味型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设计练习题也是一样,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做,并且会认真完成。趣味性的练习题,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趣味性是枯燥练习的调味剂,它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做练习,让他们在数学乐园中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周长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搜集一些树叶,在练习本上描出它们的周长;用一根铁丝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第二天拿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对这样的数学练习学生都兴趣盎然并积极完成。
二、设计实践型练习
练习题并不一定就是在练习本上写几个生字做几道计算题。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拓展和提升,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我设计的练习题是请学生帮家长购物,利用所购物品的单价、总价等信息编写应用题,小组内交换解答。这样就将原本僵硬的小数乘除知识,放入现实的情景中变成了有生命力的知识。面对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做题的积极性大增,而且正确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设计操作型练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正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后,我请学生为自己的水杯制作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像这些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练习,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充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设计探究型练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探索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学了“比”的知识后,经常会遇到根据三角形各角的度数比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但是逐个计算有时比较麻烦且易出错,有的学生就提出解决这种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我就请学生共同探究,最后找到一个“半比法”的方法。所谓“半比法”就是先求出三角形中三个角度数比的和,然后取它的一半与最大角所占的比进行比较,再根据结果判定。具体方法如下:假设三角形三个内角从小到大依次是:∠1、∠2、∠3,它们的比是A:B:C。
(1)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2)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情况:(1)如果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度数比相等:A=B或A=C或B=C,也就是∠1=∠2或∠1=∠3或∠2=∠3,即此三角形中有两个角是相等的,所以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比都相等即A=B=C,也就是∠1=∠2=∠3,即此三角形中的三个角都是60度,所以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设计层次型练习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设计的练习题就不能一刀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内容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分层练习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富刚.有效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俊菊,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任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教师。
关键词:练习;兴趣;实践;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使它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这些技能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趣味型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设计练习题也是一样,教师应该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练习,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做,并且会认真完成。趣味性的练习题,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趣味性是枯燥练习的调味剂,它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做练习,让他们在数学乐园中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周长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搜集一些树叶,在练习本上描出它们的周长;用一根铁丝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第二天拿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对这样的数学练习学生都兴趣盎然并积极完成。
二、设计实践型练习
练习题并不一定就是在练习本上写几个生字做几道计算题。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知识得到拓展和提升,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我设计的练习题是请学生帮家长购物,利用所购物品的单价、总价等信息编写应用题,小组内交换解答。这样就将原本僵硬的小数乘除知识,放入现实的情景中变成了有生命力的知识。面对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但做题的积极性大增,而且正确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三、设计操作型练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正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后,我请学生为自己的水杯制作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像这些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练习,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充分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设计探究型练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探索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学了“比”的知识后,经常会遇到根据三角形各角的度数比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但是逐个计算有时比较麻烦且易出错,有的学生就提出解决这种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我就请学生共同探究,最后找到一个“半比法”的方法。所谓“半比法”就是先求出三角形中三个角度数比的和,然后取它的一半与最大角所占的比进行比较,再根据结果判定。具体方法如下:假设三角形三个内角从小到大依次是:∠1、∠2、∠3,它们的比是A:B:C。
(1)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锐角三角形。
(2)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另外还有几种特殊情况:(1)如果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度数比相等:A=B或A=C或B=C,也就是∠1=∠2或∠1=∠3或∠2=∠3,即此三角形中有两个角是相等的,所以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比都相等即A=B=C,也就是∠1=∠2=∠3,即此三角形中的三个角都是60度,所以这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五、设计层次型练习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设计的练习题就不能一刀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内容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分层练习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富刚.有效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2]林丰勋.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刘俊菊,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任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