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没有他,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很不一样。我的生活也因他而改变,如果不是他收藏了我的作品,我甚至供不起一座房子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上海
将中国艺术推上国际舞台
2008年的大奖颁给了1972年出生的刘韡,艾未未荣获终生贡献奖。而那些今天频频出现在各大国际拍卖会上的耀眼的名字,无不一一记录在2005年亮相的希克个人收藏图册《麻将》上。
正像中国导演盯着三大电影节、中国文学家念叨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艺术家也一直渴望着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这样的国际大展上。正是通过当时的瑞士驻华大使希克的“幕后操纵”,中国艺术家得以首次大规模地在西方大展上亮相。他早早地将苏黎世美术馆馆长哈洛德·塞曼邀请到中国,让他领略到中国艺术的力量。这次访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位中国艺术家于1999年参加了由赛曼先生担任总策划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102位艺术家参展)。塞曼将中国艺术家拆散,让他们与西方艺术家“同台演出”。也许,说中国当代艺术从此成为国际艺术的一部分有点夸张,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捕捉到中国艺术家的自我
1979年,乌利·希克作为瑞士一家电梯公司的副总裁第一次来到中国,参与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商务洽谈。那时的北京,街上没人打扮,没有珠宝和香水;晚上8点之后月冷灯稀,行人很少;希克,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能单独订宾馆的房间……这一切,让这位前瑞士国家划船队队员觉得陌生又有趣。然而他从没想过,在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的一次旅行将彻底改变他的生活。
当时他已涉足艺术品收藏,内容多是西方古典或当代作品。“我年轻时也喜欢欧洲经典绘画,但成年后,当代艺术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更让我着迷。”初到中国,他也看到当时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处于对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模仿。当他偶然看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时,他一下子被那种原创的、野性的力量击中,他捕捉到了他们的“自我”,他改变了投资方向。
先后担任驻中国、朝鲜、蒙古大使的履历,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与兴趣。有一阵,他对基于不同概念而生的文字产生兴趣,遇到田伟的作品(用书法表现拆解为英文字母的汉字)也许是一个机缘。他开始研究中国书法,能写出阿拉伯字母表,虽然字母总数不超过30个。
他可能比政治家更早体会到全球化的内涵。对确实存在的东西方的身份问题,他已经丧失讨论的兴趣:这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或者二者都不是?乌利·希克,是一个保留了西方身份、长期呆在中国的人,他更感兴趣的是自己的桥梁作用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工作。
2005年,希克在嘉德秋拍会上以1012万元人民币拍下了陈衍宁“文革”时期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丰富了《麻将》。希克对过程的解释暗示了这是一场友情客串。“拍卖价格我们又能相信多少?也许它们并不能反映市场。画廊价格似乎可靠一些。”他在另一场合说。
他清醒地看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确实能给一流艺术家带来财富和多种可能性,但对于二三流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带来混乱。面对太多来自西方的输入,面对海量信息,艺术家必须先甄别、归类、解读,然后才能运用它们。而要做到这些,艺术家必须要思考、必须去学习、必须花时间、必须努力工作,这是慢工而非速成。许多艺术家会放弃,因为他们不想经历这个看似漫长的过程,他们停滞不前,或者什么都拿来用。”怎样才能过这道坎呢?希克的答案是:专注,坚定不移。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现实批判,大量面目相似的作品出现了。此时希克又会发出先知一般的声音:“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作品只是反映了某些现实,我希望艺术家们能走得更远一些,去分析现实而不仅仅是表现现实。我看过许多反映城市空间被毁坏的作品,但是否值得展出众多相似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超越一步,创造好的艺术。”
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旅还在继续,与后来涉足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外国人不同,他不仅收藏,而且深入研究。左右他购买的只有一个人的眼光:他自己的。他转手的记录至今没有出现。
33年来,他保持这个姿势,走走看看,挑选放弃,寻找惊艳,发掘人与作品的深度。他的《麻将》名单会很长。他的好奇心保养得相当好。他好像总在问:下一个,是谁?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上海
将中国艺术推上国际舞台
2008年的大奖颁给了1972年出生的刘韡,艾未未荣获终生贡献奖。而那些今天频频出现在各大国际拍卖会上的耀眼的名字,无不一一记录在2005年亮相的希克个人收藏图册《麻将》上。
正像中国导演盯着三大电影节、中国文学家念叨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艺术家也一直渴望着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这样的国际大展上。正是通过当时的瑞士驻华大使希克的“幕后操纵”,中国艺术家得以首次大规模地在西方大展上亮相。他早早地将苏黎世美术馆馆长哈洛德·塞曼邀请到中国,让他领略到中国艺术的力量。这次访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位中国艺术家于1999年参加了由赛曼先生担任总策划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共有102位艺术家参展)。塞曼将中国艺术家拆散,让他们与西方艺术家“同台演出”。也许,说中国当代艺术从此成为国际艺术的一部分有点夸张,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捕捉到中国艺术家的自我
1979年,乌利·希克作为瑞士一家电梯公司的副总裁第一次来到中国,参与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商务洽谈。那时的北京,街上没人打扮,没有珠宝和香水;晚上8点之后月冷灯稀,行人很少;希克,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能单独订宾馆的房间……这一切,让这位前瑞士国家划船队队员觉得陌生又有趣。然而他从没想过,在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的一次旅行将彻底改变他的生活。
当时他已涉足艺术品收藏,内容多是西方古典或当代作品。“我年轻时也喜欢欧洲经典绘画,但成年后,当代艺术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更让我着迷。”初到中国,他也看到当时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处于对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模仿。当他偶然看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时,他一下子被那种原创的、野性的力量击中,他捕捉到了他们的“自我”,他改变了投资方向。
先后担任驻中国、朝鲜、蒙古大使的履历,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与兴趣。有一阵,他对基于不同概念而生的文字产生兴趣,遇到田伟的作品(用书法表现拆解为英文字母的汉字)也许是一个机缘。他开始研究中国书法,能写出阿拉伯字母表,虽然字母总数不超过30个。
他可能比政治家更早体会到全球化的内涵。对确实存在的东西方的身份问题,他已经丧失讨论的兴趣:这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或者二者都不是?乌利·希克,是一个保留了西方身份、长期呆在中国的人,他更感兴趣的是自己的桥梁作用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工作。
2005年,希克在嘉德秋拍会上以1012万元人民币拍下了陈衍宁“文革”时期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丰富了《麻将》。希克对过程的解释暗示了这是一场友情客串。“拍卖价格我们又能相信多少?也许它们并不能反映市场。画廊价格似乎可靠一些。”他在另一场合说。
他清醒地看到:“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全球化,确实能给一流艺术家带来财富和多种可能性,但对于二三流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带来混乱。面对太多来自西方的输入,面对海量信息,艺术家必须先甄别、归类、解读,然后才能运用它们。而要做到这些,艺术家必须要思考、必须去学习、必须花时间、必须努力工作,这是慢工而非速成。许多艺术家会放弃,因为他们不想经历这个看似漫长的过程,他们停滞不前,或者什么都拿来用。”怎样才能过这道坎呢?希克的答案是:专注,坚定不移。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现实批判,大量面目相似的作品出现了。此时希克又会发出先知一般的声音:“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作品只是反映了某些现实,我希望艺术家们能走得更远一些,去分析现实而不仅仅是表现现实。我看过许多反映城市空间被毁坏的作品,但是否值得展出众多相似的作品?我希望他们能超越一步,创造好的艺术。”
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之旅还在继续,与后来涉足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外国人不同,他不仅收藏,而且深入研究。左右他购买的只有一个人的眼光:他自己的。他转手的记录至今没有出现。
33年来,他保持这个姿势,走走看看,挑选放弃,寻找惊艳,发掘人与作品的深度。他的《麻将》名单会很长。他的好奇心保养得相当好。他好像总在问:下一个,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