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潼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强区目标,是推动潼南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区确立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科学定位,把旅游作为先导产业来培育,成功举办了菜花节、菜博会等乡村旅游节会,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潼南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属盆地浅丘地区,气候怡人,四季分明,海拔在300~450米之间,相对高度多数在50~100米之间,平坝较多。年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涪江、琼江横贯县境,天然气储量在300亿立方米。
潼南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有被首批列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双江镇,高18.43米的全国第一、世界第七的饰金摩岩大佛,长36米的全国最大的马龙山卧佛,高8.8米的全国最大的石刻顶天“佛”字,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蹬琴声”,长达15公里的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运河,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杨闇公旧居和陵园,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优秀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渝西生态门户”。
“三色”旅游提升人气指数。开创性地举办了十届中国西部绿色菜都菜花节和首届红高粱节,产生了“一朵小菜花、撬动大发展”、“一片红高粱、映红新潼南”的效应,潼南区成为全市十大春季旅游目的地,争取成为全市新的休闲胜地和渝蓉旅游大节点。全区旅游人数由不足10万跃升至250万人次,五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三色”旅游为全区赶超做旺了人气、提振了士气。
潼南区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公路方面,渝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319线、省道205线、王兴公路、中塘公路贯穿潼南县境内;铁路方面渝遂铁路横贯全境,有至上海、广东、深圳的客、货运列车,贯通了西南与华东、华南物资进出“大通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不完善
我区旅游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由由区旅游局负责,无大型的旅游开发公司,旅游人才严重紧缺,面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招商引资竞争力度不大,旅游产业链条还没形成,旅游编制、设计要依靠别人完成(花钱办事)。
(二)投入制度不建全
景区开发资金从何而来,资金由谁负责管理使用,一个景区建设基本有政府、企业和第三方参与,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责任,要达到的目的应当明确细划,景区建设、文化创意具体怎么投入,建设完善后如何管理、维护、运行。
(三)基础设施落后
如崇龛景区在菜花节一个月后,公共厕所、停车场、观光亭、观光步道等设施无一用处,管理养护困难,年年维修,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还有景区设施建设滞后,景点不丰富等问题。
(四)旅游文化缺创意
我区三色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但旅游缺凡文化创意,至今无一影视作品面世,旅游口号还没叫响,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不大,旅游精品有待深挖开发,特别是旅游主题口号、景观艺术要统一包装。
三、助推潼南旅游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高规格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旅游产业地位。组建潼南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建设、管理和营销。
二是完善旅游服务队伍,组建旅游文化人才库,邀请旅游专家、业界学者、设计大师对全区旅游业“会诊开方”。
(二)推进旅游投入制度建设
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景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农家乐等建设,当前应以陈抟故里、双江古镇和大佛寺为投入重点。
二是设立旅游文化创意基金。用于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和人文景点的策划、规划、包装和开发。
(三)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超前编制《潼南区旅游总体规划》,深挖人文资源,打造新景点,形成新亮点。当前重点加快大佛寺和双江古镇建设,完善陈抟故里景区。
二是拓展景区规模,建议编制“双江+崇龛”古镇旅游组团规划,拓展大佛寺景区规模,放大景区空间,融入旅游地产、休闲农业、历史文化和会务经济等理念。
(四)推进旅游文化体系建设
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文化创意。建议成立潼南旅游文化创意中心,深挖潼南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陈抟文化和蔬菜文化,创作具有“潼南元素”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和《潼南大佛传奇》《睡仙陈抟》《菜花仙子》等影视。
(五)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建设
围绕“購”字下功夫,坚持用新颖的文化创意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建议推出“潼南礼物”品牌概念,以“潼南礼物”为载体,以“潼南元素”为核心,开展潼南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和潼南十大旅游商品评选活动。
(六)推进营销宣传体系建设
潼南旅游必须创新营销宣传理念。
一是将旅游宣传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参加市内外旅游宣传推介会或博览会。
二是举办节庆活动造势宣传,如办菜花节、金佛文化节等。
三是出台营销奖励办法,加大旅游团队、自驾游车队奖励幅度,激发旅行社组团的积极性。
(七)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动第一产业
一是抓好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我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增加观赏和游憩设施、科普教育功能,特别是参与体验项目,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和项目。特别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主搞好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二是抓好节庆活动,助推旅游经济。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菜花节和四届“重庆·潼南蔬菜博览会”为依托,深入挖掘境内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开发陈抟道教文化,继续做靓“菜花节”金字招牌,激活主城区潜在的都市休闲旅游市场潜力,带火县域旅游和农业经济产业。 (八)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第二产业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带动一批与旅游相关的建筑业项目实施。
二是积极开发旅游工艺品,把农业产品提升为旅游商品。将我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融入到旅游工艺品中去,加快县域风情浓厚、代表性强的旅游工艺品开发,打破我区有产品无商品,有商品無旅游商品,有旅游商品无旅游工艺品的尴尬局面,提高旅游工艺品产销在旅游商品经济中的占比。
(九)以旅游商贸和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
一是培育旅游品牌。在现有的基础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育活用好“潼南菜花节”、“潼南金大佛”等旅游景点金字招牌,在民风民俗的文脉传承、历史底蕴的融合彰显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
二是发掘景区资源。从改善景区景观入手,统筹考虑重点景区的花卉培植、民房改造、附属设施建设,提升完善景区及周边环境的档次和品质,吸引更多游客来潼参观游览,让更多商家来潼投资兴业,以旅游业的兴盛带动全县商贸经济发展。
(十)以搞好双江古镇旅游开发带动潼南旅游发展
一是科学定位古镇旅游主题。综合考察分析双江古镇资源特色,并结合潼南发展战略,首先是明确古镇定位,可将古镇旅游主题定位为:“历史名镇.最美双江”。其次是可以与周边其他古镇达成同盟,联合排名,(如:“西南第一抗战遗址.伟人故里潼南双江”)用以打响古镇知名度。
二是加强基础项目建设。首先是合理规划古镇形态。在古镇保护规划框架下,对古镇形态进行合理规划,以线带片,形成纵深空间格局。根据古镇目前状况,邀请专家进行规划指导,按照古镇保护规划要求,逐步拓展建筑纵深空间,使古镇建筑在外观形态上形成参差错落的视觉效果,依次调动游客的兴奋点,吸引游客驻足。其次是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保持古建筑的整体性、原真性、持久性,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尊重古镇本身所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其能融合整体氛围,兼顾发展。2015年10月,关于《双江古镇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被区委纳入潼南“十三五”规划发展当中。做好双江的保护、利用工作,有利于完整梳理潼南区域文化演进发展脉络,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发挥潼南文化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在古镇规划打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空间和文化元素重要节点的重要作用。让这些文化遗产成为驱动周边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古镇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第四,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建好民国特色街和晚清特色街,形成古镇的历史味、文化味和古韵味。比如杨淮清大院的“革命之家”特色、杨守鲁大院的“学而优则仕”特色、杨紫丰大院的“由富而衰”特色,还有川剧名家廖静秋戏园茶馆表演场景的恢复;二是在潼南至双江沿线和猴溪路等区域打造5~8家星级农家乐;三是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闲广场,规划建设公共厕所;四是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标识标牌,并在上面明确标明各景点的位置;五是推进旅游辅助资料的编辑制作工作。
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依托菜花景区、陈抟故里、太安蔬菜基地、金大佛等区内现有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崇龛——太安——潼南——双江这条旅游线路为蓝本,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打造潼南的生态循环旅游经济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涪江这一有利资源,开通游船、电瓶车旅游线路。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潼南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属盆地浅丘地区,气候怡人,四季分明,海拔在300~450米之间,相对高度多数在50~100米之间,平坝较多。年均气温17.9℃,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涪江、琼江横贯县境,天然气储量在300亿立方米。
潼南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有被首批列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双江镇,高18.43米的全国第一、世界第七的饰金摩岩大佛,长36米的全国最大的马龙山卧佛,高8.8米的全国最大的石刻顶天“佛”字,全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蹬琴声”,长达15公里的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运河,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杨闇公旧居和陵园,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优秀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渝西生态门户”。
“三色”旅游提升人气指数。开创性地举办了十届中国西部绿色菜都菜花节和首届红高粱节,产生了“一朵小菜花、撬动大发展”、“一片红高粱、映红新潼南”的效应,潼南区成为全市十大春季旅游目的地,争取成为全市新的休闲胜地和渝蓉旅游大节点。全区旅游人数由不足10万跃升至250万人次,五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三色”旅游为全区赶超做旺了人气、提振了士气。
潼南区具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公路方面,渝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319线、省道205线、王兴公路、中塘公路贯穿潼南县境内;铁路方面渝遂铁路横贯全境,有至上海、广东、深圳的客、货运列车,贯通了西南与华东、华南物资进出“大通道”。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不完善
我区旅游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由由区旅游局负责,无大型的旅游开发公司,旅游人才严重紧缺,面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招商引资竞争力度不大,旅游产业链条还没形成,旅游编制、设计要依靠别人完成(花钱办事)。
(二)投入制度不建全
景区开发资金从何而来,资金由谁负责管理使用,一个景区建设基本有政府、企业和第三方参与,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责任,要达到的目的应当明确细划,景区建设、文化创意具体怎么投入,建设完善后如何管理、维护、运行。
(三)基础设施落后
如崇龛景区在菜花节一个月后,公共厕所、停车场、观光亭、观光步道等设施无一用处,管理养护困难,年年维修,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还有景区设施建设滞后,景点不丰富等问题。
(四)旅游文化缺创意
我区三色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但旅游缺凡文化创意,至今无一影视作品面世,旅游口号还没叫响,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不大,旅游精品有待深挖开发,特别是旅游主题口号、景观艺术要统一包装。
三、助推潼南旅游发展的措施
(一)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高规格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旅游产业地位。组建潼南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建设、管理和营销。
二是完善旅游服务队伍,组建旅游文化人才库,邀请旅游专家、业界学者、设计大师对全区旅游业“会诊开方”。
(二)推进旅游投入制度建设
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景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农家乐等建设,当前应以陈抟故里、双江古镇和大佛寺为投入重点。
二是设立旅游文化创意基金。用于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和人文景点的策划、规划、包装和开发。
(三)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超前编制《潼南区旅游总体规划》,深挖人文资源,打造新景点,形成新亮点。当前重点加快大佛寺和双江古镇建设,完善陈抟故里景区。
二是拓展景区规模,建议编制“双江+崇龛”古镇旅游组团规划,拓展大佛寺景区规模,放大景区空间,融入旅游地产、休闲农业、历史文化和会务经济等理念。
(四)推进旅游文化体系建设
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文化创意。建议成立潼南旅游文化创意中心,深挖潼南红色文化、佛教文化、陈抟文化和蔬菜文化,创作具有“潼南元素”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和《潼南大佛传奇》《睡仙陈抟》《菜花仙子》等影视。
(五)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建设
围绕“購”字下功夫,坚持用新颖的文化创意推动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建议推出“潼南礼物”品牌概念,以“潼南礼物”为载体,以“潼南元素”为核心,开展潼南旅游商品设计征集大赛和潼南十大旅游商品评选活动。
(六)推进营销宣传体系建设
潼南旅游必须创新营销宣传理念。
一是将旅游宣传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参加市内外旅游宣传推介会或博览会。
二是举办节庆活动造势宣传,如办菜花节、金佛文化节等。
三是出台营销奖励办法,加大旅游团队、自驾游车队奖励幅度,激发旅行社组团的积极性。
(七)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推动第一产业
一是抓好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我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优势,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增加观赏和游憩设施、科普教育功能,特别是参与体验项目,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和项目。特别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主搞好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二是抓好节庆活动,助推旅游经济。连续成功举办十届菜花节和四届“重庆·潼南蔬菜博览会”为依托,深入挖掘境内历史古迹和民间传说,开发陈抟道教文化,继续做靓“菜花节”金字招牌,激活主城区潜在的都市休闲旅游市场潜力,带火县域旅游和农业经济产业。 (八)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第二产业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推进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带动一批与旅游相关的建筑业项目实施。
二是积极开发旅游工艺品,把农业产品提升为旅游商品。将我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融入到旅游工艺品中去,加快县域风情浓厚、代表性强的旅游工艺品开发,打破我区有产品无商品,有商品無旅游商品,有旅游商品无旅游工艺品的尴尬局面,提高旅游工艺品产销在旅游商品经济中的占比。
(九)以旅游商贸和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
一是培育旅游品牌。在现有的基础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育活用好“潼南菜花节”、“潼南金大佛”等旅游景点金字招牌,在民风民俗的文脉传承、历史底蕴的融合彰显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
二是发掘景区资源。从改善景区景观入手,统筹考虑重点景区的花卉培植、民房改造、附属设施建设,提升完善景区及周边环境的档次和品质,吸引更多游客来潼参观游览,让更多商家来潼投资兴业,以旅游业的兴盛带动全县商贸经济发展。
(十)以搞好双江古镇旅游开发带动潼南旅游发展
一是科学定位古镇旅游主题。综合考察分析双江古镇资源特色,并结合潼南发展战略,首先是明确古镇定位,可将古镇旅游主题定位为:“历史名镇.最美双江”。其次是可以与周边其他古镇达成同盟,联合排名,(如:“西南第一抗战遗址.伟人故里潼南双江”)用以打响古镇知名度。
二是加强基础项目建设。首先是合理规划古镇形态。在古镇保护规划框架下,对古镇形态进行合理规划,以线带片,形成纵深空间格局。根据古镇目前状况,邀请专家进行规划指导,按照古镇保护规划要求,逐步拓展建筑纵深空间,使古镇建筑在外观形态上形成参差错落的视觉效果,依次调动游客的兴奋点,吸引游客驻足。其次是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保持古建筑的整体性、原真性、持久性,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尊重古镇本身所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其能融合整体氛围,兼顾发展。2015年10月,关于《双江古镇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被区委纳入潼南“十三五”规划发展当中。做好双江的保护、利用工作,有利于完整梳理潼南区域文化演进发展脉络,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发挥潼南文化在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在古镇规划打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空间和文化元素重要节点的重要作用。让这些文化遗产成为驱动周边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古镇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第四,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建好民国特色街和晚清特色街,形成古镇的历史味、文化味和古韵味。比如杨淮清大院的“革命之家”特色、杨守鲁大院的“学而优则仕”特色、杨紫丰大院的“由富而衰”特色,还有川剧名家廖静秋戏园茶馆表演场景的恢复;二是在潼南至双江沿线和猴溪路等区域打造5~8家星级农家乐;三是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休闲广场,规划建设公共厕所;四是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标识标牌,并在上面明确标明各景点的位置;五是推进旅游辅助资料的编辑制作工作。
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依托菜花景区、陈抟故里、太安蔬菜基地、金大佛等区内现有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崇龛——太安——潼南——双江这条旅游线路为蓝本,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打造潼南的生态循环旅游经济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涪江这一有利资源,开通游船、电瓶车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