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计划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的工具。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必须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忘而却步,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整个演绎过程,做到联系实际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达到培养学生的智力的目的。
一、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兴趣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是由对简单事物产生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兴趣,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化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抽象思维方式产生兴趣。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前,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思考每个长方体需要几个长方形,做成之后量一下共用了多少纸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就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那么在学习表面积公式时就感兴趣了,也就对抽象思维方式产生了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逻辑思考,逐步对未知的数学领域产生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
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思维是人特有的功能,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进行思考,经常有目的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或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儿童良好抽象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用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长、宽、高各不相同的长方体,然后把学生摆的各种情况摆列在桌面上。学生通过摆弄小正方体拼图,然后与老师一起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学生发现尽管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同,但各个长方体都是由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体积相同。这时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强调要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不断的思考,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最终推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某种知识能力的决定因素并不是靠老师填鸭式的教、练、讲,而是使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化难为易,把老师课堂上要交给他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使思维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有所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数的产生源于生活,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实际操作,手脑并用,自然而然地从操作过程过渡到拓展思路,培养了迁移能力。
心理学上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不断改变所拼的长方体的长和高,不断重复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改变后的长方体体积。当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时,当学生自己分析推理,运用所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判断自己推出的正方体体积公式是否正确,从而形成了迁移。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发挥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时习旧闻,而每有所新得”的主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抓住联系,巧妙安排学生复习旧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从实际操作过渡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数学产生兴趣,巩固所学旧知识,发展思路、拓宽思路、培养迁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操作过程,学生相互接触,学会互相帮助,扬长避短,通过观察,接受别人的成果,进行操作,进一步取得成功,从而养成积极思考、各施其法、友爱、互助、共享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者联通:715300陕西省合阳县城关镇平政中心校)
一、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兴趣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是由对简单事物产生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兴趣,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象征性的活动。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化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方式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抽象思维方式产生兴趣。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前,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思考每个长方体需要几个长方形,做成之后量一下共用了多少纸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他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就会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那么在学习表面积公式时就感兴趣了,也就对抽象思维方式产生了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逻辑思考,逐步对未知的数学领域产生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
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思维是人特有的功能,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积极进行思考,经常有目的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或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儿童良好抽象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中,让学生用12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长、宽、高各不相同的长方体,然后把学生摆的各种情况摆列在桌面上。学生通过摆弄小正方体拼图,然后与老师一起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学生发现尽管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同,但各个长方体都是由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体积相同。这时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强调要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不断的思考,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最终推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事实上,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某种知识能力的决定因素并不是靠老师填鸭式的教、练、讲,而是使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化难为易,把老师课堂上要交给他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使思维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有所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数的产生源于生活,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与实际操作,手脑并用,自然而然地从操作过程过渡到拓展思路,培养了迁移能力。
心理学上把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正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不断改变所拼的长方体的长和高,不断重复已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改变后的长方体体积。当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时,当学生自己分析推理,运用所学过的长方体体积公式判断自己推出的正方体体积公式是否正确,从而形成了迁移。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发挥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时习旧闻,而每有所新得”的主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抓住联系,巧妙安排学生复习旧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从实际操作过渡到思维能力的发展,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数学产生兴趣,巩固所学旧知识,发展思路、拓宽思路、培养迁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操作过程,学生相互接触,学会互相帮助,扬长避短,通过观察,接受别人的成果,进行操作,进一步取得成功,从而养成积极思考、各施其法、友爱、互助、共享等良好的学习品质,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作者联通:715300陕西省合阳县城关镇平政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