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兴产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余市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缺乏创新力等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大力支持,重视人才培养,走学研相结合之路,破解企业发展困境。
关键词: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GJJ151310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余市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新钢公司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赛维LDK公司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江锂公司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等三大产业。新余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步伐,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一钢独大”到“由刚变柔,多业并举”的转变。
一、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作为江西省地级市,新余高度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并把其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支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即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系列文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刚性与柔性引进、引资与引智等相结合,努力推动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6个、市级24个,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一个支柱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为了支持企业创新,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最高补助50万元;开展技术创新,最高补助50万元;开展产学研合作,最高奖励10万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最高补助2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和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努力推动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目前该市共聘请政府顾问26人,引进博士53名、硕士189名其中院士13名。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引导全市职工在竞赛中提升各项技能。最近几年,新余市每年组织30多万人次职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涌现出首席技师、金牌员工1000多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新余市两企业申报的年处理提锺废渣12万吨项目和年产高敏电动空调压缩机60万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支持范围,有望获得国家中央预算投资计划1237万元。江西赣锋锂业成为中国深加工锂产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以上这些是新余市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发展“正能量”的成果。
二、新余市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余市新兴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产品科技含最不高,大多数产品还不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科技人才比较欠缺;四是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受到冲击,企业效益下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是与传统产业相脱离,传统产业基础薄弱也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企业——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因当前钢铁行业和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困难。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核电建设所需的核心、关键、难以替代的材料,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钢铁行业遇到的问题势必影响新兴产业发展。
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一)政府大力扶持
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一是政府要优化投资和融资环境。对于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新产品的企业,在贷款时就可以适当的优惠利率,鼓励企业创新。二是注意政策的延续性。政府要制定支持新兴产业的政策,要做到政策有延续性,不能发生变化,否则,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三是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培育创新载体。高新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摇篮,要以高新区为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1年11月挂牌成立。2010年11月29日,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现有各类企业300余家,其中光伏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已经形成以硅料提纯、硅锭铸造、硅片切割、电池组件封装、系统设计集成、光伏产品研发应用为一体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条。高新区要在企业中开展大范围的调查摸底,找到困扰企业发展的“共性”症结,有的放矢予以精准定向破解。可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市场化运营、专业机构服务”的新思路,通过统一招标聘请相关专业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
(二)重视培养人才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性力量,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的关键靠人才,动力在于人才。企业拥有人才,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界要与学校和科研基地联手培养知识型、应用型人才,资助大学合作科研,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开发更多的科研成果,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高校、人才市场等渠道引进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瓶颈。同时,要留住人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
企业要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破解人才难题。作为“新余现象”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更多的懂技术、懂管理,能为新余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任务。新余职业院校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方面做出了贡献。如2009年,针对新余打造新能源科技城,江西工程学院增设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新专业。该校为了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为此,一方面,企业要与学校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向企业推荐所需人才,输送毕业生到本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三)产学研相结合
企业的研究开发,需要新的理论、原理和创意。企业与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生产中,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学校与企业可以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如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江西工程学院与新余电子商务企业联合攻关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从而拓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共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为新余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该校与江西剑安消防公司联合攻关课题《消防系统的智能化研究、小型轿车自动灭火装置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2013年6月,江西省万家屋顶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校安排专业技术团队与江西泰明公司合作,为江西省11户符合条件的居民屋顶安装了户用光伏发电示范工程,以此项目为纽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先进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实惠。企业要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出发,与大专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资源融合。
此外,要解决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需求对创新的激励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浙江经济,2005(11).
[2]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种有效的市场与政府作用模式[J].经济纵横,2002(2).
[3]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P].浙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马颂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经济世界,2003(10).
作者简介:
谭文武,刘勇,周小红:江西工程学院。
关键词: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
本文是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GJJ151310研究成果。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余市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新钢公司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赛维LDK公司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以江锂公司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等三大产业。新余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步伐,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一钢独大”到“由刚变柔,多业并举”的转变。
一、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作为江西省地级市,新余高度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并把其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举全市之力支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即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向发展方式转变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先后出台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系列文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刚性与柔性引进、引资与引智等相结合,努力推动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省级6个、市级24个,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一个支柱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为了支持企业创新,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建设,最高补助50万元;开展技术创新,最高补助50万元;开展产学研合作,最高奖励10万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最高补助20万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和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努力推动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目前该市共聘请政府顾问26人,引进博士53名、硕士189名其中院士13名。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组织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引导全市职工在竞赛中提升各项技能。最近几年,新余市每年组织30多万人次职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涌现出首席技师、金牌员工1000多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新余市两企业申报的年处理提锺废渣12万吨项目和年产高敏电动空调压缩机60万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支持范围,有望获得国家中央预算投资计划1237万元。江西赣锋锂业成为中国深加工锂产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以上这些是新余市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发展“正能量”的成果。
二、新余市新兴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余市新兴产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少,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不足。二是产品科技含最不高,大多数产品还不具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科技人才比较欠缺;四是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受到冲击,企业效益下滑。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是与传统产业相脱离,传统产业基础薄弱也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企业——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因当前钢铁行业和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企业生产经营也面临困难。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核电建设所需的核心、关键、难以替代的材料,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中间位置。钢铁行业遇到的问题势必影响新兴产业发展。
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举措
(一)政府大力扶持
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一是政府要优化投资和融资环境。对于进行技术改造和研发新产品的企业,在贷款时就可以适当的优惠利率,鼓励企业创新。二是注意政策的延续性。政府要制定支持新兴产业的政策,要做到政策有延续性,不能发生变化,否则,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三是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培育创新载体。高新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摇篮,要以高新区为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西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01年11月挂牌成立。2010年11月29日,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现有各类企业300余家,其中光伏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已经形成以硅料提纯、硅锭铸造、硅片切割、电池组件封装、系统设计集成、光伏产品研发应用为一体的完整光伏产业链条。高新区要在企业中开展大范围的调查摸底,找到困扰企业发展的“共性”症结,有的放矢予以精准定向破解。可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市场化运营、专业机构服务”的新思路,通过统一招标聘请相关专业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
(二)重视培养人才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性力量,是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的关键靠人才,动力在于人才。企业拥有人才,就拥有竞争优势。企业界要与学校和科研基地联手培养知识型、应用型人才,资助大学合作科研,从而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开发更多的科研成果,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高校、人才市场等渠道引进高、精、尖的创新型人才,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瓶颈。同时,要留住人才,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和主动权。
企业要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破解人才难题。作为“新余现象”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更多的懂技术、懂管理,能为新余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任务。新余职业院校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方面做出了贡献。如2009年,针对新余打造新能源科技城,江西工程学院增设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新专业。该校为了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为此,一方面,企业要与学校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向企业推荐所需人才,输送毕业生到本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
(三)产学研相结合
企业的研究开发,需要新的理论、原理和创意。企业与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把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生产中,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学校与企业可以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如针对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江西工程学院与新余电子商务企业联合攻关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从而拓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渠道,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共同破解人才供需矛盾,为新余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该校与江西剑安消防公司联合攻关课题《消防系统的智能化研究、小型轿车自动灭火装置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2013年6月,江西省万家屋顶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校安排专业技术团队与江西泰明公司合作,为江西省11户符合条件的居民屋顶安装了户用光伏发电示范工程,以此项目为纽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使企业在获得需要的人才的同时获得了先进的科技成果,得到了实惠。企业要从自身特色和优势出发,与大专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资源融合。
此外,要解决新余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问题,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需求对创新的激励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浙江经济,2005(11).
[2]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种有效的市场与政府作用模式[J].经济纵横,2002(2).
[3]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P].浙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马颂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经济世界,2003(10).
作者简介:
谭文武,刘勇,周小红:江西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