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桥印象
从伦敦Kings Cross站乘火车到剑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一路上是端庄优美的英格兰田园风光:原野、灌木、水塘、教堂 不见一处艳俗,不孱一丝杂乱,如画美景中不经意间显摆出幅乡间绅士的仪容。
我对剑桥的认识首先是来自徐志摩。尽管我认为他的诗有些轻佻,但不可否认的是,确是徐志庠的一首《再别康桥》完成了许多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认识。这个启蒙唯美感人,让剑桥成为了个文化之魂的起点与归宿,认同了他的文字,也就分享了他对剑桥的情愫,并将剑桥之美形象地内化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是大学时代看过 部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影片讲述两个贵族家庭的男生Maurice和Clive在剑桥大学时的同志爱情:Clive与Maurice互生爱慕,但在那个同性恋与上流社会冰火不容的时代,Clive最终为了远大前程结缘富家小姐。结尾的时候,Clive独立窗畔,渐行渐远的Maurice大度地向他挥手
故事的结局有种块状的冷漠,而主角Hugh Grant及James Wilby颇具回味性的剑桥式英语、古老敦实的剑桥校园、明快大气的青年绅士风度和剑河边的连天芳草却为观者的悲伤寻到了一个出口。
第三是一部20世纪中期的名著《深夜的剑桥攀爬者》(The NighFCItuberso Combndge)和很多相关的“NighlClimbers”的传奇故事。俏皮的攀爬者将三一学院大门上亨利八世的权杖换成椅子腿,在国王礼拜堂尖顶上挂上“禁止轰炸”的条幅:在凯恩斯学院角塔窗框与议事堂屋檐间弹跳这种“议事堂跳跃”曾被用以彰显学生们的英雄气概。据说,如今哈佛的学生为了减缓精神压力,也往往有类似古怪疯狂的举动(英文称之为Stunl):赤手攀爬校内高楼,狂欢会上赤身狂舞。
细细品咂,这三条线索竟都将剑桥指向了一个特异的存在:徐志庠爱得风风火火,阔别剑桥后却英年早逝:b4auiIce和Clive演绎了唯美的感情,可终难挣脱世俗,擦肩而过:深夜的攀爬者勇敢幽默,却也有不慎落地而亡的悲痛,闭目冥想,让人不寒而栗。三条线索的主体都力图展演生命形式与内涵之美,却不由地以悲壮终结,可剑桥宏大唯美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却将这些结局淡化得忧伤而不悲伤,并悄然吞食着一切晦涩与阴霾。
历史沉沦中的剑桥
剑桥始建于罗马人之手,名字源自剑河(River Corn)。剑河是本地一条南北走向的环城河流,河上架设着许多桥梁,而剑桥即指“剑河上的桥”,是英国惟一个因座桥而得名的伯爵领地。数百年来,剑桥一直是座本本分分的小镇,一旦当它与大学相连时,就会变得深不可测。
1289年,牛津大学两位经院派学者被控谋杀了一个妓女,本地法庭对其施以极刑,一些愤愤不平的牛津教授与当地居民冲突后逃亡至剑桥,并创办了剑桥大学。后来,一个剑桥学人又在大洋彼岸建起了哈佛。
世界上最著名的三所大学竟然有两所与牛津的逃难关联,那场逃难也就成为了人们永久的话由。逃难中的受困与自救,呼喊与细语,真诚与伪善,个体与秩序也就先验性地留存在剑桥的精神脉络中。
牛津被看成“大学中有城市”,而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与曾经造访过的庄严冰冷甚至有些狞厉的牛津相比,剑桥给人的第印象是平实与温和,整个城市显露了种善意与颇受教化的姿态。有人称剑桥是“流着汗的梦幻城市”(This is the city of perspiring dreams),以对比讽刺牛津“如梦似幻的尖塔城市”(The city of dreaming spires),大概与我感触似同。
剑桥城形态疏朗优美,古老的建筑既包蕴着厚裕的艺术价值又被赋予了方便的实用功能。早在19世纪后期,一位剑桥教授就忧虑地指出:“剑桥已经不再是个求学的好去所,因为教授们正沦为导游,他们酷爱废墟文化。”这个评论直指剑桥的要害,却也表现出本地精英对剑桥物质与人文之美的爱恋。剑桥的美是个无比巨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无论是克莱尔学院的文艺复兴样式、吉布斯楼的古典式形态,还是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后哥持与威尔金斯浪漫的新哥特风格,都被融合在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之中,处处显露却又处处隐藏。
在剑桥漫步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慵懒的鸽子可以逗喂,忽闪的老窗可以张望,厚实的墙壁可以倚靠。历史在一条条曲折的街道回转,兜住了行人的目光、巷、司的弹唱轻快悠然,给人以甜美的归宿。一些人家的外窗台探出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清雅地点缀着褐色的外墙,并与远处教堂上的钟铃形成了一种优雅的呼应。
部剑桥城市史其实就是一部大学史。中世纪君王们对学术的虚荣,促使了剑桥大学领地的不断扩张。现在的国王学院中世纪时曾是片喧闹的居民区,而那座著名的礼拜堂所占有的领地也曾是个完整的城区。
剑桥于1951年被国王封为“城市”,最感意外的竟是剑桥居民。多少年来,当地人们已经习惯地以为剑桥大学就是小镇的全部,并暗自认同剑桥文明的本性不在市井之间,而是被围束在学院的高墙之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剑桥本地居民乐于做的,不是对城市格局大动拳脚,而是心平气和地打点自己的生活,安心享用大学为他们带来的福祉。
三一学院一世界学院之父
当年为保护学生免遭世俗诱惑、妓女挑逗及异教徒迫害,剑桥大学的学院一般都设计了具有防御性质的门楼,又被称为胜利之门。门楼由塔楼、城垛、大门、徽章等构件组成,架式十足,颇似中世纪的城堡,俯瞰着整个剑桥。
门楼最气派的当属三学院。三学院的门楼上飘扬着院旗——那面被当作征服法国象征的小四方旗。爱德华三世的徽章被镶嵌在大门正上方,周围是他6位儿子的盾牌,有驼鸟羽毛的属于著名的黑衣王子,而图案空着的那块则用来纪念幼年夭折的王子。盾牌上方是那个颇为出名的亨利八世的雕像可出名的不是雕塑的技艺或什么历史价值,而是僵滞古板的国王雕像右手竞持着条凳子腿。据说,亨利八世右手握的本是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后来被“剑桥深夜攀爬者”调了包。数百年来,人们任由那条凳子腿被搁置在那里,如同一样被搁置的君主制度。而“深夜的攀爬者”虽然在剑桥以这样的形式阉割了王室的权力,却使国王的身影多了些浑朴的野趣,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许多游人都在这驻足观看,小做调侃后拍摄留念。
三一学院所座落的三街,看起来颇不起眼。可这条街道却是当年由英王亲自命名,也是迄今为止剑桥唯一一条以学院命名的街道。三一学院被称为剑桥最大的地主学院及其附近的悉尼街、绿街和众圣通道之间的整个地区都是它的领地。这块领地上最珍贵的植物就是那棵使牛顿恬出万有引力的“知识树”。知情者说现在的这棵实为那棵树的后代,但树前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剑桥共有三十二个学院,年代最久远的迄今已有八百 多年历史,最年轻的也有一个多世纪了。当人们考察个剑桥大学毕业生时,往往会问询他曾就读的学院。剑桥几十个学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等以最高神灵命名,如三学院(涵义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体),第二等以圣徒命名,如圣约翰学院和彼得学院,第三等才轮到以王室命名,如国王学院和皇后学院,最后以伟人命名,如达尔文学院。
从亨利八世1546年创立至今.从三学院已先后走出了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内的7位首相和两位英王(爱德华七世和乔治六世):而从1904年1996年不到一个世纪的光景中,三一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就有29名。大名鼎鼎的牛顿、拜伦与培根也出自三一。
三一学院还培养了上文提及的那个创建哈佛大学的人——哈佛。他生前对哈佛的学生说“三才是世界学院之父。”后来,当哈佛大学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学府时,哈佛学生感慨到:“这时才可以理解三一之高山仰止”,并对哈佛作为三一薪火传承之地的身份倍感骄傲。
当剑桥人燃了哈佛的开化之火,当世界学术高地上已是新锐密集,三一学院是否还能拔剑而立,临风四顾?寻找剑河康桥
远远地,就闻到股属于活水的生命气息,那种气息让人兴奋,于是加紧了脚步,小跑过去,日月悠长,剑河无恙。河上条条小船巡梭,俊朗的青年们舞着长篙,载着游人招摇而过。船上乘客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也有的因曾尝试撑篙而落水,周身湿涝涝,怏快地独自尴尬。岸上,草坪葱绿,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躺或卧,柳丛中隐现出年轻的情侣。
花上8镑钱也能搭上一条船,河水墨绿,倒映着国王学院教堂的哥特式尖塔。清浅的河底漾着悠悠的水草,鱼儿轻巧地摆荡其中。河面上偶尔漂过花草的茎叶,帘幕般的垂柳,层层叠叠,也迎着河面轻拂了过来。
此情此景,真有些浅浅地陶醉了。
小船不觉间已穿过了几座桥,可究竟哪座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认真的人说是数学桥(The MaihemaHcalBridge),因为数学桥旁有“那长满青苔的石屋”和“在春天里悄悄开放的蔷薇花”。传说这座桥由牛顿建造,桥体不见一根钉子。后来,有人把它拆下来想探个究竟,却只能用钉子把桥重新组合还原。也有打趣地人说“康桥”是位于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The Bridge of Sigh),因为这座桥最浪漫伤感,考试失意的剑桥学生常会来此叹息。当年拜伦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就是在此桥投水。徐志摩挥别剑桥的心境大抵与他们多少似同。
路游来,细细品读着剑河的美。它是一条千年不变守候的活水,守候着河岸的古老的城砖、妩媚的杨柳,守候在河上的水鸭天鹅。它没有秦淮河的风华,也不及塞纳河的底蕴,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自然与超脱,宠辱不惊。剑桥以它为名,它不张扬,名气被大学夺走,它甘于陪衬。它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另外种可能。从形式上说,秦淮是美的,塞纳也是美的。但秦淮之美,躲在哀婉梦幻的色彩之后,而塞纳之美,更牵扯了太多的浮华与黑幕后的剑戟铿锵。而剑河却让人感觉文化与自然融合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因为它的流动而产生过多的泡沫。
当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时,剑河就不再有第二个主人了。剑河因他的情感而有了一种浪漫的温度。从前直认为他的诗从不节制,而是过度,可当与他跨时代同享剑河时,我终于理解了他那直觉的造型和真实的激情。就像从前一直难以领悟蒙娜丽莎的微笑,感觉她只是个慵懒的平常妇人,后来有天,竟不知为何突然感觉她的眼睛鼻子嘴角眉毛匀感亲切、舒服,从此再看便顺眼起来。
同船结识了个中国女孩,在斯伯丁读大学。随便聊了一会后,她告诉我“蓉儿”翁美玲的墓地就在剑桥,很多华人探访剑桥时专门到墓地去看望,墓前的鲜花四季不断。
当剑河执掌起了晚霞,我上岸去赶回程的火车。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仿佛要一直延续到三一学院的院墙。可以作别的,是天边那片没有带走的云彩。
从伦敦Kings Cross站乘火车到剑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一路上是端庄优美的英格兰田园风光:原野、灌木、水塘、教堂 不见一处艳俗,不孱一丝杂乱,如画美景中不经意间显摆出幅乡间绅士的仪容。
我对剑桥的认识首先是来自徐志摩。尽管我认为他的诗有些轻佻,但不可否认的是,确是徐志庠的一首《再别康桥》完成了许多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认识。这个启蒙唯美感人,让剑桥成为了个文化之魂的起点与归宿,认同了他的文字,也就分享了他对剑桥的情愫,并将剑桥之美形象地内化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次是大学时代看过 部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影片讲述两个贵族家庭的男生Maurice和Clive在剑桥大学时的同志爱情:Clive与Maurice互生爱慕,但在那个同性恋与上流社会冰火不容的时代,Clive最终为了远大前程结缘富家小姐。结尾的时候,Clive独立窗畔,渐行渐远的Maurice大度地向他挥手
故事的结局有种块状的冷漠,而主角Hugh Grant及James Wilby颇具回味性的剑桥式英语、古老敦实的剑桥校园、明快大气的青年绅士风度和剑河边的连天芳草却为观者的悲伤寻到了一个出口。
第三是一部20世纪中期的名著《深夜的剑桥攀爬者》(The NighFCItuberso Combndge)和很多相关的“NighlClimbers”的传奇故事。俏皮的攀爬者将三一学院大门上亨利八世的权杖换成椅子腿,在国王礼拜堂尖顶上挂上“禁止轰炸”的条幅:在凯恩斯学院角塔窗框与议事堂屋檐间弹跳这种“议事堂跳跃”曾被用以彰显学生们的英雄气概。据说,如今哈佛的学生为了减缓精神压力,也往往有类似古怪疯狂的举动(英文称之为Stunl):赤手攀爬校内高楼,狂欢会上赤身狂舞。
细细品咂,这三条线索竟都将剑桥指向了一个特异的存在:徐志庠爱得风风火火,阔别剑桥后却英年早逝:b4auiIce和Clive演绎了唯美的感情,可终难挣脱世俗,擦肩而过:深夜的攀爬者勇敢幽默,却也有不慎落地而亡的悲痛,闭目冥想,让人不寒而栗。三条线索的主体都力图展演生命形式与内涵之美,却不由地以悲壮终结,可剑桥宏大唯美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却将这些结局淡化得忧伤而不悲伤,并悄然吞食着一切晦涩与阴霾。
历史沉沦中的剑桥
剑桥始建于罗马人之手,名字源自剑河(River Corn)。剑河是本地一条南北走向的环城河流,河上架设着许多桥梁,而剑桥即指“剑河上的桥”,是英国惟一个因座桥而得名的伯爵领地。数百年来,剑桥一直是座本本分分的小镇,一旦当它与大学相连时,就会变得深不可测。
1289年,牛津大学两位经院派学者被控谋杀了一个妓女,本地法庭对其施以极刑,一些愤愤不平的牛津教授与当地居民冲突后逃亡至剑桥,并创办了剑桥大学。后来,一个剑桥学人又在大洋彼岸建起了哈佛。
世界上最著名的三所大学竟然有两所与牛津的逃难关联,那场逃难也就成为了人们永久的话由。逃难中的受困与自救,呼喊与细语,真诚与伪善,个体与秩序也就先验性地留存在剑桥的精神脉络中。
牛津被看成“大学中有城市”,而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与曾经造访过的庄严冰冷甚至有些狞厉的牛津相比,剑桥给人的第印象是平实与温和,整个城市显露了种善意与颇受教化的姿态。有人称剑桥是“流着汗的梦幻城市”(This is the city of perspiring dreams),以对比讽刺牛津“如梦似幻的尖塔城市”(The city of dreaming spires),大概与我感触似同。
剑桥城形态疏朗优美,古老的建筑既包蕴着厚裕的艺术价值又被赋予了方便的实用功能。早在19世纪后期,一位剑桥教授就忧虑地指出:“剑桥已经不再是个求学的好去所,因为教授们正沦为导游,他们酷爱废墟文化。”这个评论直指剑桥的要害,却也表现出本地精英对剑桥物质与人文之美的爱恋。剑桥的美是个无比巨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无论是克莱尔学院的文艺复兴样式、吉布斯楼的古典式形态,还是国王学院礼拜堂的后哥持与威尔金斯浪漫的新哥特风格,都被融合在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之中,处处显露却又处处隐藏。
在剑桥漫步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慵懒的鸽子可以逗喂,忽闪的老窗可以张望,厚实的墙壁可以倚靠。历史在一条条曲折的街道回转,兜住了行人的目光、巷、司的弹唱轻快悠然,给人以甜美的归宿。一些人家的外窗台探出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清雅地点缀着褐色的外墙,并与远处教堂上的钟铃形成了一种优雅的呼应。
部剑桥城市史其实就是一部大学史。中世纪君王们对学术的虚荣,促使了剑桥大学领地的不断扩张。现在的国王学院中世纪时曾是片喧闹的居民区,而那座著名的礼拜堂所占有的领地也曾是个完整的城区。
剑桥于1951年被国王封为“城市”,最感意外的竟是剑桥居民。多少年来,当地人们已经习惯地以为剑桥大学就是小镇的全部,并暗自认同剑桥文明的本性不在市井之间,而是被围束在学院的高墙之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剑桥本地居民乐于做的,不是对城市格局大动拳脚,而是心平气和地打点自己的生活,安心享用大学为他们带来的福祉。
三一学院一世界学院之父
当年为保护学生免遭世俗诱惑、妓女挑逗及异教徒迫害,剑桥大学的学院一般都设计了具有防御性质的门楼,又被称为胜利之门。门楼由塔楼、城垛、大门、徽章等构件组成,架式十足,颇似中世纪的城堡,俯瞰着整个剑桥。
门楼最气派的当属三学院。三学院的门楼上飘扬着院旗——那面被当作征服法国象征的小四方旗。爱德华三世的徽章被镶嵌在大门正上方,周围是他6位儿子的盾牌,有驼鸟羽毛的属于著名的黑衣王子,而图案空着的那块则用来纪念幼年夭折的王子。盾牌上方是那个颇为出名的亨利八世的雕像可出名的不是雕塑的技艺或什么历史价值,而是僵滞古板的国王雕像右手竞持着条凳子腿。据说,亨利八世右手握的本是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后来被“剑桥深夜攀爬者”调了包。数百年来,人们任由那条凳子腿被搁置在那里,如同一样被搁置的君主制度。而“深夜的攀爬者”虽然在剑桥以这样的形式阉割了王室的权力,却使国王的身影多了些浑朴的野趣,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许多游人都在这驻足观看,小做调侃后拍摄留念。
三一学院所座落的三街,看起来颇不起眼。可这条街道却是当年由英王亲自命名,也是迄今为止剑桥唯一一条以学院命名的街道。三一学院被称为剑桥最大的地主学院及其附近的悉尼街、绿街和众圣通道之间的整个地区都是它的领地。这块领地上最珍贵的植物就是那棵使牛顿恬出万有引力的“知识树”。知情者说现在的这棵实为那棵树的后代,但树前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
剑桥共有三十二个学院,年代最久远的迄今已有八百 多年历史,最年轻的也有一个多世纪了。当人们考察个剑桥大学毕业生时,往往会问询他曾就读的学院。剑桥几十个学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等以最高神灵命名,如三学院(涵义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体),第二等以圣徒命名,如圣约翰学院和彼得学院,第三等才轮到以王室命名,如国王学院和皇后学院,最后以伟人命名,如达尔文学院。
从亨利八世1546年创立至今.从三学院已先后走出了包括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内的7位首相和两位英王(爱德华七世和乔治六世):而从1904年1996年不到一个世纪的光景中,三一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就有29名。大名鼎鼎的牛顿、拜伦与培根也出自三一。
三一学院还培养了上文提及的那个创建哈佛大学的人——哈佛。他生前对哈佛的学生说“三才是世界学院之父。”后来,当哈佛大学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学府时,哈佛学生感慨到:“这时才可以理解三一之高山仰止”,并对哈佛作为三一薪火传承之地的身份倍感骄傲。
当剑桥人燃了哈佛的开化之火,当世界学术高地上已是新锐密集,三一学院是否还能拔剑而立,临风四顾?寻找剑河康桥
远远地,就闻到股属于活水的生命气息,那种气息让人兴奋,于是加紧了脚步,小跑过去,日月悠长,剑河无恙。河上条条小船巡梭,俊朗的青年们舞着长篙,载着游人招摇而过。船上乘客有的互相笑语,有的默然不响,也有的因曾尝试撑篙而落水,周身湿涝涝,怏快地独自尴尬。岸上,草坪葱绿,三三两两的游人或躺或卧,柳丛中隐现出年轻的情侣。
花上8镑钱也能搭上一条船,河水墨绿,倒映着国王学院教堂的哥特式尖塔。清浅的河底漾着悠悠的水草,鱼儿轻巧地摆荡其中。河面上偶尔漂过花草的茎叶,帘幕般的垂柳,层层叠叠,也迎着河面轻拂了过来。
此情此景,真有些浅浅地陶醉了。
小船不觉间已穿过了几座桥,可究竟哪座才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认真的人说是数学桥(The MaihemaHcalBridge),因为数学桥旁有“那长满青苔的石屋”和“在春天里悄悄开放的蔷薇花”。传说这座桥由牛顿建造,桥体不见一根钉子。后来,有人把它拆下来想探个究竟,却只能用钉子把桥重新组合还原。也有打趣地人说“康桥”是位于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The Bridge of Sigh),因为这座桥最浪漫伤感,考试失意的剑桥学生常会来此叹息。当年拜伦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就是在此桥投水。徐志摩挥别剑桥的心境大抵与他们多少似同。
路游来,细细品读着剑河的美。它是一条千年不变守候的活水,守候着河岸的古老的城砖、妩媚的杨柳,守候在河上的水鸭天鹅。它没有秦淮河的风华,也不及塞纳河的底蕴,但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自然与超脱,宠辱不惊。剑桥以它为名,它不张扬,名气被大学夺走,它甘于陪衬。它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另外种可能。从形式上说,秦淮是美的,塞纳也是美的。但秦淮之美,躲在哀婉梦幻的色彩之后,而塞纳之美,更牵扯了太多的浮华与黑幕后的剑戟铿锵。而剑河却让人感觉文化与自然融合得恰到好处,并没有因为它的流动而产生过多的泡沫。
当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时,剑河就不再有第二个主人了。剑河因他的情感而有了一种浪漫的温度。从前直认为他的诗从不节制,而是过度,可当与他跨时代同享剑河时,我终于理解了他那直觉的造型和真实的激情。就像从前一直难以领悟蒙娜丽莎的微笑,感觉她只是个慵懒的平常妇人,后来有天,竟不知为何突然感觉她的眼睛鼻子嘴角眉毛匀感亲切、舒服,从此再看便顺眼起来。
同船结识了个中国女孩,在斯伯丁读大学。随便聊了一会后,她告诉我“蓉儿”翁美玲的墓地就在剑桥,很多华人探访剑桥时专门到墓地去看望,墓前的鲜花四季不断。
当剑河执掌起了晚霞,我上岸去赶回程的火车。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仿佛要一直延续到三一学院的院墙。可以作别的,是天边那片没有带走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