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3-000-01
摘 要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体育一种比较主动的方式,有助于养成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衔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定义和开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现阶段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俱乐部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体育组织模式开始被更多人关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加速了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之后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始被广泛关注。
一、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俱乐部,英文为:club,源于欧美,是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的社会团体或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体育俱乐部是俱乐部的形式之一。吴秋林曾把高校体育俱乐部界定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现在一般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活动体系,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分类及特点
纵观当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研究者分别依据俱乐部的任务、性质或目标的不同,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分类。如把高校体育俱乐部分成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或综合型俱乐部、单项体育俱乐部、休闲健身俱乐部;也有研究者把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体育俱乐部称之为高校竞技体育俱乐部等。分类过于杂乱,不利于研究。
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依据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课内体育俱乐部依托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以构建现代大学体育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以体育教学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从思想、组织、形式、方评价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班机授课制,在课内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主动积极地行为,教师只承担设计、辅导、检查等任务。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是伴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管理模式。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完备,体育经费充足,管理先进,体育教师队伍齐备较利于这类俱乐部的开展。
三、当前我国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思路。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起到积极作用。但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诸多优越性还没有体现出来。
(一)俱乐部管理体制的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俱乐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采用四级管理的形式,不同类型俱乐部的上级管理部门不同,课外体育俱乐部一般所属于体育部的群体教研室,课内体育俱乐部通常所属于体育部的教学教研室。
(二)俱乐部经费来源:经费一直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来源渠道各不相同。课内体育俱乐部以学校拨款为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少量收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的有偿收费和少部分的学校拨款。
(三)俱乐部的项目设置: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有地域性特征,南北方学校开展的项目各有其特点,也与各个学校的传统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开设受学校的设施建设和教师专项结构的制约。
四、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与建议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过程中,认识不足,过于重视形式和名称;了解不够,在管理和政策上也没有给与倾斜。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片面追求组织形式名称,但在授课方式上还是以“灌输式”等老方法教学。说明对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缺乏认识。
(二)教學目标不够清晰:俱乐部开展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常用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用于锻炼身体形成体育习惯;不是让学生掌握难、新技术,把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重心。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的关系倒置: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目的是教学的重心,方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方式的地位如果给过分抬高,就会导致教学目的被忽视。
(四)资金短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生的教学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大,而高校体育资金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来发,这就造成资金紧张的情况。
五、建议
(一)提高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认识。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等院校为拓展体育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而出现的一种新颖、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也不同于职业体育俱乐部。
(二)坚持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起的课程设置结构的变化,不能忽视和牺牲原有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方式,不能因为方式而偏离的目标,要保持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指向性一致。
(三)有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快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符合现代体育发展之趋势,相关教育、学校领导要认识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四)政府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适当吸引社会资金。尤其在开展初期阶段,各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适当吸取一些校外企业资金,但要杜绝高校体育俱乐部过度商业化。
摘 要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生参与体育一种比较主动的方式,有助于养成锻炼的习惯,并把这种习惯延伸到工作以后,实现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衔接。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定义和开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现阶段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体育俱乐部
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体育组织模式开始被更多人关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加速了高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之后高校体育俱乐部开始被广泛关注。
一、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俱乐部,英文为:club,源于欧美,是某一领域或行业内的社会团体或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体育俱乐部是俱乐部的形式之一。吴秋林曾把高校体育俱乐部界定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体,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现在一般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把娱乐体育、保健体育和生活体育等纳入活动体系,使学生从众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分类及特点
纵观当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研究者分别依据俱乐部的任务、性质或目标的不同,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分类。如把高校体育俱乐部分成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或综合型俱乐部、单项体育俱乐部、休闲健身俱乐部;也有研究者把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体育俱乐部称之为高校竞技体育俱乐部等。分类过于杂乱,不利于研究。
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依据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模式。
课内体育俱乐部依托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以构建现代大学体育新的学习方式为目标,以体育教学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从思想、组织、形式、方评价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班机授课制,在课内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主动积极地行为,教师只承担设计、辅导、检查等任务。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是伴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提出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管理模式。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体育设施完备,体育经费充足,管理先进,体育教师队伍齐备较利于这类俱乐部的开展。
三、当前我国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思路。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现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起到积极作用。但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诸多优越性还没有体现出来。
(一)俱乐部管理体制的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俱乐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很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采用四级管理的形式,不同类型俱乐部的上级管理部门不同,课外体育俱乐部一般所属于体育部的群体教研室,课内体育俱乐部通常所属于体育部的教学教研室。
(二)俱乐部经费来源:经费一直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开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同类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来源渠道各不相同。课内体育俱乐部以学校拨款为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少量收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的有偿收费和少部分的学校拨款。
(三)俱乐部的项目设置: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有地域性特征,南北方学校开展的项目各有其特点,也与各个学校的传统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项目开设受学校的设施建设和教师专项结构的制约。
四、制约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与建议
在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过程中,认识不足,过于重视形式和名称;了解不够,在管理和政策上也没有给与倾斜。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高校体育俱乐部片面追求组织形式名称,但在授课方式上还是以“灌输式”等老方法教学。说明对体育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缺乏认识。
(二)教學目标不够清晰:俱乐部开展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常用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用于锻炼身体形成体育习惯;不是让学生掌握难、新技术,把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重心。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的关系倒置:体育俱乐部教学方式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目的是教学的重心,方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方式的地位如果给过分抬高,就会导致教学目的被忽视。
(四)资金短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生的教学模式,对资金的需求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大,而高校体育资金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来发,这就造成资金紧张的情况。
五、建议
(一)提高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认识。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等院校为拓展体育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而出现的一种新颖、有实际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也不同于职业体育俱乐部。
(二)坚持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起的课程设置结构的变化,不能忽视和牺牲原有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方式,不能因为方式而偏离的目标,要保持整个体育课程教学目的指向性一致。
(三)有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快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符合现代体育发展之趋势,相关教育、学校领导要认识到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四)政府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适当吸引社会资金。尤其在开展初期阶段,各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的资金支持。同时可以适当吸取一些校外企业资金,但要杜绝高校体育俱乐部过度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