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韩愈在《师说》一文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向学生传授道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师诸项职责的首位,意在强调:育人之道,育德为首。众所周知,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它还贯穿在小学的各门学科之中。在小学阶段,除思想品德课之外,能渗透德育最多的就数语文课了。这是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一、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
一是语文富有积极的思想性。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是语文富有质朴的美感。课文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公仪休拒受礼物》;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九寨沟》,《雾松》;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让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些特点,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育人。
二、在阅读教学各环节渗透。进行育人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须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1、在导语中渗透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根据初读课文的情况一定可以说出文章的中心,这样就让学生们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到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
2、讲读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比如上《沙漠中的绿洲》这课,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教师可以为阿联酋人民不屈不挠、热爱生活、为美化家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鞠一躬,就可以一下子把课堂震住,当学生理解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自然就会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阿联酋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会对他们热爱生命的执着肃然起敬。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自己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有些课文如《公仪休拒受礼物》,戏剧性强。表演相对比较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相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3、拓展中渗透
(1)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小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2)开展专题活动。如在学习《老师,您好》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老师的诗、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加深对老师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语文课要做到像韩愈说的那样,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
一是语文富有积极的思想性。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是语文富有质朴的美感。课文选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公仪休拒受礼物》;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九寨沟》,《雾松》;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这些优美的文字,让学生们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些特点,把德育教育不露痕迹地渗透进去,“润物细无声”,这就是育人。
二、在阅读教学各环节渗透。进行育人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具有分散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即渗透性,须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1、在导语中渗透
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如: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学生根据初读课文的情况一定可以说出文章的中心,这样就让学生们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到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受到思想上升华。
2、讲读中渗透
(1)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比如上《沙漠中的绿洲》这课,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教师可以为阿联酋人民不屈不挠、热爱生活、为美化家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鞠一躬,就可以一下子把课堂震住,当学生理解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自然就会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阿联酋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会对他们热爱生命的执着肃然起敬。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九色鹿》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调达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调达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自己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3)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有些课文如《公仪休拒受礼物》,戏剧性强。表演相对比较容易、方便,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相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3、拓展中渗透
(1)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小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
(2)开展专题活动。如在学习《老师,您好》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收集赞颂老师的诗、名言,举行朗诵会,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加深对老师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
语文课要做到像韩愈说的那样,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