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及其意义。
  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困惑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急于找到答案的一种心理品质。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性;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
  二、语文教学中无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业已二十年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怪现象,十多年前,初中学生刚入校时,上课发言积极踊跃,但近十年来刚入校的新生就变得十分“深沉”,一幅久经沙场,不屑一顾的神情,上课气氛越来越沉闷。我在本校1890名初中学生中做了一个有关问题的调查。调查中可以看到,不愿问问题的学生比率达到了79.6%,而觉得没什么可问的学生,达到了81.4%。而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只有7.9%,可见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弱,且九年级比七年级更弱。
  就学生而言,首先是由于日常交往空间的局限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羞涩和胆怯心理较重,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担心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被同学、老师嘲笑,或者担心提出问题的时机不合适宜引起老师的反感、被老师批评,或者担心所问的问题老师答不出来,让老师下不了台……所有这些心理顾虑,禁锢了学生个性,使学生有问题不敢问。其次,对学习的片面理解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他们要完成成堆的作业,而无暇去思考其他更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导致他们贫于探索,只是被动的、浅层次的接受知识。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第三、忽视学习过程。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他们看重分数,忽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遇到问题,他们习惯问“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导致他们缺乏完整的思维方式,当然也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不足。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第四、迷信权威。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学生都比较看重书本、教师的答案,不敢提出挑战性的见解,在思维上形成了一种定势,在学习上形成一种依赖式学习。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就教师而言,平时上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都做了充分的模式化准备,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课上的是滴水不漏,不过,总感到我们的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欲太强,学生的活动、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的、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从来都不主动问问题,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向老师提出问题,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问式’的传授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答问式’的接受知识。这在根本上还未脱离教师主体地位这一传统教学方式。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据统计中国孩子在课堂上91.4%的语言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
  三、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首先、要在无预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意识。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
  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教师要转变这种教学模式,设立一种无预设性教学模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一切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变教师提出问题为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不可包办代替,要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精神。教师应始终处于仲裁位置,或引导,或设疑,或评点,或过渡,或归纳。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主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在潜移默化地诱导中培养提问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提问的方法有多种。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例如: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连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概念、内容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M7b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勤勇;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相似的问题。
  第三、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怀疑精神。
  阅读是个性化很强的活动,阅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充分融合。在个性阅读中要有“怀疑精神”,怀疑是创新的起点,没有怀疑,不敢质疑,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课本虽是范本,是相对标准、典型且具有规范性的,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无论是注解、基础知识乃至课文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可供我们同学研究和推敲,更何况常常“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呢。课文反映了什么内容,是否真实,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无更好的写法,语言表达有哪些特色,有无更好的表达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无论问题是“高级”还是“低劣”,都不能讥笑,嘲讽。
  第四、在创造性阅读中培养好奇心。
  创造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这种阅读对原有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形成与自己实践和意识相一致的新内容,对原有内容进行延展预测,这是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过程,会达到原作未曾有过的新高度。这种阅读需要诸多的经验和原有思想意识的大力支持,是一种向更深层次探索的过程,而这种阅读过程往往与个人的好奇心密切相连的,各种好奇心会在不自觉中充当引导者,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未知的领域,从而发现一个个未知的新问题。创造性阅读量越多,领域越宽广,好奇心就越强烈。就像阅读一部大部头小说,我们总是因为想知道后面的情节,并不断独猜想后面的故事的走向,为了印证猜想的准确性,所以就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的读下去。这种不断的猜想就是一种好奇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和探究性的创造性阅读,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丰富疑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意识培养过程,要引起一线全体教师的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才能有成效。
其他文献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勤学苦练,方能学业有成,韩愈说:“业精于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毫无疑问,对于学生而言,适时、适量、适度的作业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作业就像一把尺子,能量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也可以量出教师教学的纰漏。因此,布置作业也是有必要的。  按时完成作业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但在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爱写作业,围绕着做作业的
期刊
如何避免无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五忌五要”。  一、课堂提问忌难易失度,要富于启发  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适当的框架中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来更深层次地把握、理解所学内容。  一节高效的课堂,一位高明的语文老师,提问一定是有价值的,富于启发性的,既有明确的实质指向,又不会限制学生思维。一般来说,我们要将问题选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不是
期刊
在当前狠抓质量的形势下,大多都认为“分数”就等于“质量”。分数高,排名第一,就是高质量,分数低,排名倒数,就是质量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应该彻底否定的,因为它是一种过于简单、过于片面、很落后的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  一、用分数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现象存在的原因  目前普遍用分数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把学生关在教室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的这种做法是有害的,是伤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应
期刊
语文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一上课就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进攻型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境式导入语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
期刊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努力建设优质高效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在班内实施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突破口。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简论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有许多的疑问,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应具以下几个特点:1.反应学生迫切需要解决
期刊
课程改革后,教师将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材和策略的挑战,教学情境的新变化,将促发学校教学活动的重组,也将激发教师研究新问题的热情。教学情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新的课程因素的增加和教学环境的改变。这样,常规教学活动的框架将发生变化,常规教学活动的方式将发生改变,新的教学工作方式将随之建立。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初三
期刊
实践证明,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兴趣盎然,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书法教学的提升功能  1、书法教学有利于提升语文成绩  在书法练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书法了解的理解这些作品,并通过书法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激发对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整个语文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在多次的阅卷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感
期刊
乐学教育包括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整个发展过程。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乐学教育要求向高层次发展,但它奠基于知之,要求从最基本的认知、理解、运用中尝到初步乐趣,再提高到好之,对所学知识以及对求知活动产生情感,形成爱好,然后发展到乐之的最高境界,主动积极,孜孜不倦,集自身的知情,意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力求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对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提倡乐学教育,
期刊
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在短短的时间要做到有实效,就需要删繁就简。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训练到位,使每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  一、重积累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常提的古训。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教材是一个重要的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期刊
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  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