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共通性,但在实施方式、实施内容上差异性较大。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自主、独立学习习惯与兴趣,为幼儿顺利过渡至小学阶段奠定基础。文章从家园共育视角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优化家园共育环境、建立家园沟通机制、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四个方面探究基于家园共育下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小衔接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不仅影响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后的适应性,而且关乎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即同属于基础教育,主要目标在于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但二者的教育实施途径与载体截然不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侧重于养成教育;而小学教育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侧重于丰富儿童间接经验。不能将幼小教育差距逐渐缩小视作衡量幼小衔接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指标,而是要保持幼儿园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下发挥家园共育优势,培育幼儿小学学习所需的时间观念、良好生活及作息习惯、合作能力与意识、优秀道德品质等。
一、优化家园共育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
当前幼儿园教育强调克服“小学化”倾向,虽然不能采用小学教育方式、实行小学学科课程,但可以通过优化家园共育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使其提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氛围[1]。
例如推出“模拟小课堂”系列活动,与家长配合培养幼儿时间观念,在活动开展中提出明确、具体且清晰的活动任务,如“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以绘图形式记录不同阶段豆芽的形态”。同时,与家长共同约束幼儿的活动行为,如观察时间需要在10min以上,在家长的帮助下标注出豆芽长度等数据。能够在家园共育的辅助下将幼儿代入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对于幼儿适应小学课堂结构、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家园沟通机制,革新并重塑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
受教育观念、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家长以幼儿园是否教授孩子计算、语文等小学课程内容作为评价幼小衔接工作质量高低的依据。此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開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建立家园沟通机制,幼儿园结合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基本要求等制定明确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构建目标,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小衔接与育儿思想,使家长逐步树立起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小衔接并非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学科知识,而是要培育幼儿自主、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与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园需积极反馈幼小衔接工作相关信息,如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工作成效、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及获得的能力等,使家长看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对幼小衔接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信任感。
三、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增强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配合程度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优势以顺利实现幼小教育对接的有效途径[2]。如亲子阅读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在班级微信群内分享每日阅读心得,可以使幼儿养成规律性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幼儿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再如为培育幼儿倾听能力,可以请幼儿向家长复述学习内容、讲述与同伴相处的小故事、分享教师对其的指导与启发等,既能够促成幼儿认真、细致听讲的学习习惯,又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包括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提升幼儿生活技能的“整理小房间”、“学做饭”等家园共育活动都能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积蓄力量。
四、形成家园共育合力,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幼小衔接教育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的主动参与尤为重要。为此,可以定期举办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请家长分享自己提升孩子注意力、培育孩子学习能力的经验,鼓励家长对现行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提出意见、建议,幼儿园及教师收集、整合家长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游戏化教育活动。如一名家长指出自己会邀请刚上小学的邻居朋友到家中做客,向孩子介绍小学校园环境与学习特点。幼儿园可以借鉴该案例深入小学,录制课堂视频、展现小学生风采,为幼儿提供新鲜的小学信息,让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向往。此种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可以形成家园共育合理,发挥家长的智慧与资源优势,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更加丰富、灵活,在契合幼儿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强化幼小衔接教育效果。
结束语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需要以良好的家园共育环境为基础,通过与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同时,建立家园沟通机制,革新并重塑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对幼小衔接教育形成正确认知。此外,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并发挥家长及家庭教育优势提升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静.家园共育 携手同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14):85-86.
[2]林小萍.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J].新课程,2021(16):137.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小衔接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不仅影响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后的适应性,而且关乎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即同属于基础教育,主要目标在于为儿童未来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但二者的教育实施途径与载体截然不同,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侧重于养成教育;而小学教育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侧重于丰富儿童间接经验。不能将幼小教育差距逐渐缩小视作衡量幼小衔接教育实效性的衡量指标,而是要保持幼儿园教育独特性的前提下发挥家园共育优势,培育幼儿小学学习所需的时间观念、良好生活及作息习惯、合作能力与意识、优秀道德品质等。
一、优化家园共育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
当前幼儿园教育强调克服“小学化”倾向,虽然不能采用小学教育方式、实行小学学科课程,但可以通过优化家园共育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使其提前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氛围[1]。
例如推出“模拟小课堂”系列活动,与家长配合培养幼儿时间观念,在活动开展中提出明确、具体且清晰的活动任务,如“观察豆芽生长过程,以绘图形式记录不同阶段豆芽的形态”。同时,与家长共同约束幼儿的活动行为,如观察时间需要在10min以上,在家长的帮助下标注出豆芽长度等数据。能够在家园共育的辅助下将幼儿代入到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对于幼儿适应小学课堂结构、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家园沟通机制,革新并重塑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观念
受教育观念、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部分家长以幼儿园是否教授孩子计算、语文等小学课程内容作为评价幼小衔接工作质量高低的依据。此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使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開展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建立家园沟通机制,幼儿园结合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基本要求等制定明确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构建目标,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小衔接与育儿思想,使家长逐步树立起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小衔接并非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学科知识,而是要培育幼儿自主、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与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园需积极反馈幼小衔接工作相关信息,如阶段目标达成情况、工作成效、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及获得的能力等,使家长看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进而对幼小衔接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信任感。
三、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增强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配合程度
开展家园共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优势以顺利实现幼小教育对接的有效途径[2]。如亲子阅读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在班级微信群内分享每日阅读心得,可以使幼儿养成规律性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幼儿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再如为培育幼儿倾听能力,可以请幼儿向家长复述学习内容、讲述与同伴相处的小故事、分享教师对其的指导与启发等,既能够促成幼儿认真、细致听讲的学习习惯,又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还包括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提升幼儿生活技能的“整理小房间”、“学做饭”等家园共育活动都能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积蓄力量。
四、形成家园共育合力,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幼小衔接教育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的主动参与尤为重要。为此,可以定期举办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请家长分享自己提升孩子注意力、培育孩子学习能力的经验,鼓励家长对现行幼小衔接教育模式提出意见、建议,幼儿园及教师收集、整合家长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游戏化教育活动。如一名家长指出自己会邀请刚上小学的邻居朋友到家中做客,向孩子介绍小学校园环境与学习特点。幼儿园可以借鉴该案例深入小学,录制课堂视频、展现小学生风采,为幼儿提供新鲜的小学信息,让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充满向往。此种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可以形成家园共育合理,发挥家长的智慧与资源优势,使得幼小衔接教育活动更加丰富、灵活,在契合幼儿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强化幼小衔接教育效果。
结束语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小衔接教育模式,需要以良好的家园共育环境为基础,通过与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建立小学学习生活认知基础。同时,建立家园沟通机制,革新并重塑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其对幼小衔接教育形成正确认知。此外,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并发挥家长及家庭教育优势提升幼小衔接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静.家园共育 携手同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14):85-86.
[2]林小萍.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阶段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J].新课程,2021(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