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特征与价值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ua230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貌景观为审美对象,从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象美学特征等方面研究其美学价值,并探讨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分析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得出景观的空间分布状况及美感度分布;探讨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形象美学特征,认为赤水丹霞有雄伟之美、奇特之美、险峻之美、秀丽之美。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多样统一的,研究两种价值的关系有助于地貌景观审美的不断深化。赤水丹霞具有世界级别的保护属性,其景观元素的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应得到人类的有效保护与管理,这样才能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永续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空间结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P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198-04
  AbstractTaking landform landscape of Chishui Danxia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as the aesthetic object, the aesthetic value was studied from aspect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aesthetic fe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value and scientific value was discuss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levels of macro, meso and micr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degree was obtained; Chishui Danxia landform has its unique beauty with majestic, strange, dangerous and affectionate, its aesthetic value and scientific value are unified,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value is helpful to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geomorphologic landscape aesthetic. Chishui Danxia has worldclass protection attributes, the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should get human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o as to enable its aesthetic value sustainable use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Chishui Danxia landform;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 Aesthetic value; Scientific value
  丹霞地貌是地壳运动中局部被抬升并受密集断裂深切的厚层陆相红层,在流水侵蚀、风化、溶蚀、搬运等外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特殊地貌。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山峰高耸,崖壁陡峭,峡谷幽深,流水与飞瀑穿梭其中,丹山碧水相辉映;洞穴千姿百态,石柱、石墙、石堡、石桥景观造型丰富多彩。冯景兰、陈国达、吴尚时、曾昭璇、黄进等地理学者以诗歌书画描画丹霞胜景[1-4],重视丹霞地貌景观的审美感染力,这引导了学者们对丹霞地貌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学者们认为丹霞地貌景观具有突出的形态美、空间结构美、韵律美、色彩美,融合了雄、奇、秀、幽等美学特征[6-7]。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丹霞以满足第vii、viii条标准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认定中国丹霞拥有罕见而独特的自然美,这也肯定了学者们一直以来对丹霞地貌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后,6个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其美学与科学价值还未被深度挖掘,人们在开发与利用景观资源时未能全面认识其价值所在,从而使丹霞地貌旅游景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笔者以贵州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从景观空间结构、形象美学特征等方面评价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并探讨其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关系,使人们对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审美不断深入与发展,加强对价值的保护意识。
  1丹霞地貌及特征
  1.1丹霞地貌
  “丹霞”一词源于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意为天上的彩霞。其作为专业词汇正式进入地球科学是冯景兰于1928年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8]。1939年,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一文中首次命名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学术名词[9]。
  丹霞地貌的定义自1961年黄进首次提出以后[10],至今已有不少学者讨论并给出具体的意见。综合学者们的意见,丹霞地貌可归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11]。狭义丹霞地貌是指全球广泛分布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建造受垂直节理、裂隙和断层切割,在重力水、风、生物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的以赤壁丹霞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广义丹霞地貌取消了地层时代、岩层倾角大小、地貌具体形态和感观性描述的限制,叙述简明扼要,具体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貌要普遍推广到世界,其定义不宜限制太窄,可将其归属于红层地貌。
  1.2丹霞地貌形态与分类
  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是裸露的红色陡崖坡[12]。黄进于1982年总结了在湿润气候条件下近水平红层的坡面发育方式和坡面特点,将其形态特征概括为“顶平、身陡、麓缓”,缓倾斜红层区的坡面特征则为“顶斜、身陡、麓缓”[13]。1991年黄进又将有黄土盖层的丹霞地貌形态特征概括为“顶圆、檐突、身陡、麓缓”[14]。陈国能等认为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在沿着构造破裂面的机械崩塌、化学溶蚀和流水冲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条、块、面、线、点5种类型的地貌形态,运用Davis的地貌旋回理论将其演化过程分为槽沟阶段(幼年期)、石缝-巷谷阶段(青年期)、巷谷-沟谷阶段(壮年期)和残留岩柱阶段(老年期)[15]。高善坤等研究浙江新昌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和演化方式时,运用King坡地理论将坡地形态按照演化过程分为幼年期陡壁形态、中年期完整King模式形态、老年期丘陵坡地形态,分别对应丹霞地貌演化过程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演化方式以坡地退行、坡地替代为主[16]。   1.3研究区概况
  贵州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赤水市南部丹霞地貌集中区,总面积72 178 hm2。赤水河从中穿过,将其分为东、西两片区遗产地,西区中心坐标105°47′39″ E,28°22′11″ N,东区106°02′33″ E,28°25″19″ N。出露地层为侏罗-白垩系红色岩系,发育的地貌类型以剥蚀-侵蚀红层中山、低中山、低山和低丘陵为主。由于受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与水文气候影响,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多样,多形成平顶山、方山、岩峰、岩墙、岩柱及丹崖上的岩槽、岩沟、岩洞等近水平地貌,总的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崖险峰奇、石怪洞异、瀑美水清、林秀山青,融雄伟奇特、险峻秀丽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在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赤水丹霞于2010年8月2日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浙江江郎山捆绑为“中国丹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其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获得了世界的认可。
  2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
  景观的空间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的景观因素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地显现景观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景观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其整体性,景观系统要素、元素的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是整体性形成的“纽带”[17]。赤水丹霞地貌面积广大,空间变化大,组合多样,研究其景观空间结构有利于从整体系统到个体因素,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水平考察其美学价值。
  2.1景观单元要素
  赤水丹霞地貌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碧水、翠林、飞瀑等构景要素主要起到烘托作用。赤壁丹崖有马蹄状、墙状、柱状、龛状等多种形态。马蹄状赤壁丹崖是指崖壁呈马蹄形水平展布,其形成是由于处于沟谷的裂点之上,加上瀑布的溯源侵蚀,岩石不断崩塌,内凹的马蹄形陡崖逐步扩大。元厚附近的佛光岩是典型的马蹄状赤壁丹崖,一柱状瀑布在陡崖倾流而下;阳光照射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墙状赤壁丹崖也称丹霞石墙,是山块两侧岩石崩塌后呈薄墙状的残留部分。柱状赤壁丹崖的形成是山体经流水切割后沿节理强烈崩塌的结果,其造型别致,极富观赏性。龛状崖壁意指绝壁上规则凹入的洞状空间,也称岩槽、岩腔、凹槽,其是因沿层面或节理风化剥蚀形成的,一般长可达90~100 m、宽2~3 m、高3~9 m。
  赤水丹霞地貌区随处可见赤壁丹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其中的岭脊、石柱、沟谷、凹槽、崩积巨石、天生桥、溶穴、壶穴等形态齐全,造型变化万千,特色明显。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藻类、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影响着地貌的发育与颜色,使丹霞地貌景观更为丰富。区内流泉飞瀑遍布,似银河倾泻、流淌,水光共蓝天一色,为景观增添活力。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区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面积广大,桫椤林密集成群,竹海茫茫,繁育着许多珍稀、孑遗植物。山、水、林、石交相辉映,形态、色彩、线条、意境与结构等多种美学元素相互关联,具备雄、奇、险、秀等环境特色,组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丹霞地貌景观空间综合体。
  2.2景观空间结构从3个不同的层次水平分析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一是宏观尺度的整体空间构架;二是中观尺度的典型空间组合型;三是微观尺度上空间元素的基本形态特征。就景观审美角度而言,宏观尺度表现的是赤水丹霞地貌区内整体景观的差异分布及其特征,这主要是受气候与地质构造分异控制而形成的空间格局;而中观尺度则是在较小范围内丹霞地貌景观的差异和分布,即丹崖峡谷瀑布群、赤壁方山寨堡群等由于地貌类型、水系格局及地方气候等造成的差异。微观尺度则是审美主体对丹霞地貌单体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与色彩等因素进行品味的尺度。
  2.2.1宏观结构。
  就地貌学的角度看,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宏观结构体现在由剥蚀-侵蚀红层中山、低中山、低山和低丘陵组成的整体地貌形态。整个赤水丹霞地貌景观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高度面大致分为1 600~1 700 m、1 400~1 500 m、900~1 000 m及300~500 m[18]。
  剥蚀-侵蚀红层中山是赤水丹霞地貌景观中最主要、最具特色的类型,主要分布于赤水市东南与习水县交界处。海拔1 400~1 700 m,相对高差大于500 m,坡度大于45°,悬崖幽谷,深壑壮观,脊状山和平顶山多有发育。
  剥蚀-侵蚀红层低中山分布于赤水金沙沟、葫市沟、风溪河等地。海拔1 000~1 400 m,相对高度300~500 m,坡度35°~45°,V形河谷深切,多有陡崖和脊状山梁。
  剥蚀-侵蚀红层低山分布于赤水市官渡、旺隆等地。海拔500~1 000 m,相对高度300~500 m,坡度25°~45°,谷地宽平、地表风化土层较厚。
  剥蚀-侵蚀红层低丘陵分布于赤水市大同一带。海拔300~500 m,相对高度50~100 m,坡度15°~20°,丘间谷地宽展,丘、谷界线不清。
  红层河流阶地散布于赤水河下游及支流赤水河、大洞河两岸,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阶面宽数百米,高2~3 m。二至四级阶地为基座阶地,阶面狭窄,沿河零星分布。
  2.2.2中观结构。
  中观结构比宏观结构更注重丹霞地貌中赤壁丹崖主体的特征。赤壁丹崖不仅有自身的特点,能独立构景,而且还会在不同地域内组合其他景观,形成结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易于被人感知,因此能直接引导审美主体对丹霞地貌的美学特征进行感知。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中观结构由丹崖峡谷瀑布群和赤壁方山寨堡群组成[19]。
  丹崖峡谷瀑布群是赤水丹霞区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丹霞地貌组合景观。赤水号称“千瀑之地”,区内沟壑纵横,山泉四溢,有大小瀑布跌水300多条。在深达数十至四百米左右的峡谷中,两岸丹崖陡直,峰峦叠嶂;支沟银河倒泻,主谷不同高度的瀑布鳞次栉比,有的瀑布陡坎因沿层面或节理差异风化而发生崩坍,形成凹进的与瀑布垂直的“水帘洞”。   赤壁方山寨堡群表现为顶平、坡陡、麓缓,地形密集分布,成群出现。因赤水丹霞区抬升时间相对较晚,幅度小,速度慢,河流切割深度相对较浅,区内保留了大面积连片的高原面、高台地,台地四周受重力崩塌作用,发育了数百米高的崖壁,形成相对高度达200~500 m的方山、石寨石堡。如官渡地区的尖子山(高1 500 m),狮子坪(高1 428 m),烧香岩(1 412 m),锅圈岩(高1 672 m),葫市沟西大坪子(高1 351 m),上游的望乡台(高1 730 m),金沙沟磨槽岩(高1 413 m)等。
  2.2.3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的主体是丹霞地貌单体形态,从审美角度来看,主要观赏其表面形态特征、物质组成与色彩等方面。从这个层次观察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只有结合景观形成的内外力共同作用,才能从单体形态的多姿多彩及其巧妙组合,以紫红色为基调而富于变化的斑斓色彩中,配以青山绿水,让人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悟到赤水丹霞地貌区多样统一、和谐而有节奏的韵律感。赤水丹霞地貌单体形态丰富多样,按其成因和景观造型特征可划分为四大类型[20]。
  (1)流水冲刷侵蚀类。形成各种类型的瀑布、陡坡沟床、峡谷及深切曲流、近水平沟床、壶穴等地貌景观。壶穴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洞口向上、洞身向下、口小肚大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泥沙、砾石磨蚀河床而成的。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赤水丹霞地貌区几乎每一条沟都有发育,如仁友溪第一级瀑布的上、下两段瀑布之间的平缓沟床上有15个壶穴,最深可达8 m。
  (2)重力崩塌堆积类。以丹崖赤壁、柱峰、石门、崩积巨石等类型最为普遍。石门是指陡峭岩坡的麓部被河流凹岸掏空或水流沿近垂直节理渗入岩体内并在岩坡麓部流出,使节理外侧的一部分岩体下部崩落,形成的圆弧形向上的石拱门。在元厚镇小金乙沟分路去五柱峰的小路左侧发育有上拱形的微地貌形态;天台山约在海拔875 m的一处朝南的丹崖上形成了一处弧形向上的圆拱门,这是自然界自动调整使圆拱门岩层处于压应力最稳定的形态。
  (3)差异风化剥落类。即在岩性构造控制下,因差异风化作用形成的凹槽、溶穴、扁平洞、天生桥、象形石、浑圆岩体等。在软硬岩层中,相对较软较易风化的岩层经差异风化侵蚀剥落凹进形成的槽状地貌称为凹槽。杨家岩(红石野谷)是一典型的丹霞凹槽,主体景观宽110 m,深约15 m,洞口高约16 m,洞内壁高约5~6 m;洞内还分布有许多蜂窝状溶穴。
  (4)生物作用类。指因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藻类、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的影响,导致地貌发育和颜色发生改变的地貌单体。这些低等植物对岩石表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减缓了岩石表面的风化作用。低等植物还能使岩石表面形成一层生物结皮,一定时间后,结皮会与其内侧的岩石发生分离、剥落,新岩面出露,风化剥落作用又作用于其上;但经历一定时间,低等植物又会在这一新的岩面上生长形成结皮,如此循环演化,岩壁逐渐退化。生长在岩壁上的藻类多为黑色,地衣多为白色或灰白色,苔藓多为绿色,随季节更替其颜色更显丰富多彩。
  3丹霞地貌景观的形象美学特征
  所谓形象美是指自然景观和空间形式的美。黑格尔说过:“美是形象的显现。”自然资源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审美主体才能感受到它的美。赤水丹霞地貌景观揽自然山水之胜,首先就因为它有天然的雄伟、奇特、险峻、秀丽的形象美[21-22]。
  3.1雄伟之美
  具有雄伟形象的景观是高大壮阔的,在攀登审美过程中,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和攀登事业高峰的联想。赤水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峡谷型为主,海拔最高处约1 730 m,相对高差近1 500 m。赤水丹霞的雄伟之处不仅体现在其海拔上,还体现在面积方面。赤水丹霞区地貌发育规模达72 178 hm2,大面积连片的高原面保存完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使人享受到审美视觉的冲击。
  3.2奇特之美
  其审美感受是出人意料的,激发审美者的探索精神与灵感,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感。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奇特之美在于峰奇、石奇。由于山体被沟谷流水切割,岩体垂直发育,在沟谷两侧及台地边缘多有残留孤峰,造型别致。区内的一些孤石、石柱以及山体从某一特定角度看,有似蘑菇、外星人、热气球、石猴、灵芝,或似仕女倩影,似猛虎下山,似八仙过海,形态多变,十分奇妙。
  3.3险峻之美
  自然景观中的险往往与悬崖峭壁、深谷陡坡相关,其艰险令人生畏,又激发探险心理。赤水丹霞区内大部分山峰山高坡陡,四周为悬崖峭壁,以险峻的意境使人望而生畏。
  3.4秀丽之美秀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亲切感,令人陶醉。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姿态万千,造型奇特,以紫红色为基调的色彩鲜明而热烈;区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896%,森林茂密、竹海苍翠、桫椤林摇曳生姿;流泉飞瀑,曲折多姿,更增活力。丹山、碧水、翠林、飞瀑色彩层次丰富,静谧中不失生机,景色秀丽。
  4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的联系
  赤水丹霞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又分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两种价值在丹霞地貌景观的空间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对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价值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探讨[23]。
  一般说来,美的自然景观往往是典型的具有自然科学价值的景观;景观典型的特征也正构成其罕见而独特的风景自然美[24]。由红色岩层构成的赤水丹霞地貌演化形成了壮观的赤壁丹崖、峡谷、方山、石柱、岩洞等,配以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竹海、秀美的桫椤林、蜿蜒的河流和栉比排布的瀑布,展示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并因极高的美学价值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构成这种非同寻常的自然美的是赤水丹霞地貌所展现出的典型性,即其突出而罕见的自然科学价值。赤水丹霞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其拥有丰富的以丹霞地貌青年早期阶段为特征的丹霞景观,丹崖赤壁、瀑布众多,生态系统发育完整、典型,生物多样性丰富。   赤水丹霞地貌景观所展现出来的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其具有突出普遍的科学价值,在中国乃至全球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正是其完整性和典型性使赤水丹霞地貌景观具有非同寻常的自然美,为其赋予了极强的美学意义,使其成为中国丹霞景观的典范,具有突出普遍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因此,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是多样统一的。
  5结论
  赤水丹霞地貌区悬崖幽谷,深壑壮观;奇峰耸立,挺拔峻峭;怪石异洞,形态万千;飞瀑流泉,跌宕起伏;绿树黛山,葱郁叠翠。构景要素一应俱全,形式丰富,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充分体现了雄、奇、险、秀四大特色,美学特征独具特色,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两种价值是多样统一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既能有某种形而上的思想预设,又能对景观的价值进行科学的、量化的估算,使审美体验更加丰富。
  赤水丹霞区的美学价值在满足人们自然审美需要,培养审美素养,丰富审美经验及感受,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同时,促进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协调区域旅游经济发展[25]。赤水丹霞地貌景观的美学内涵极其丰富,其自然美学价值与科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又使人们不断深化审美境界,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
  赤水丹霞地貌以其特有的景观形态、色彩、结构与意境等美学特征和特有的韵律构成了一个美学价值极高的景观空间综合体。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其原真性保护,还要保证景观元素及整体环境的完整性,使其自然美学特征得以可持续发展,满足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审美、求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纪念文集》编委会.冯景兰教授诞辰90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1.
  [2] 陈国达.陈国达诗选[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27,38,62,65.
  [3] 吴尚时,曾昭璇.粤北红色岩系之地质与地形[J].地学集刊,1948(6):13-45.
  [4] 《曾昭璇教授纪念文集》编委会组.曾昭璇教授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6-157.
  [5] 黄进.丹霞山地貌考察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43,261,269.
  [6] 李植斌.崀山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衡阳师专学报,1994,12(2):38-43.
  [7] 黄可光,张勃.甘肃丹霞地貌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4):57-61.
  [8] 冯景兰,朱翔声.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J].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928(1):38-42.
  [9] 陈国达,刘辉泗.江西贡水流域地质[J].江西地质汇刊,1939(2):164.
  [10] 李见贤(黄进).广东省地貌类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4):72.
  [11] 赵汀,赵逊,彭华,等.关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类的探讨[J].地球学报,2014,35(3):375-382.
  [12] 彭华,潘志新,闫罗彬,等.国内外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述评[J].地理学报,2013,68(9):1170-1181.
  [13] 黄进.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J].热带地理,1982,3(2):107-134.
  [14] 黄进.中国丹霞地貌类型的初步研究[J].热带地貌,1991(S1):69-81.
  [15] 陈国能,梁百和,朱素琳.粤北金鸡岭丹霞地貌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1991(3):229-236.
  [16] 高善坤,竺国强,董传万,等.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演化:以浙江新昌丹霞地貌为例[J].热带地理,2004,24(2):131-135.
  [17] 王仰麟,赵一斌,韩荡.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概念、指标与案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3):235-241.
  [18] 陈建庚.黔西北丹霞地貌发育的成因分析及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1999,19(S1):70-74.
  [19] 杨明德.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J].经济地理,1999,19(S1):19-28.
  [20] 黄进.赤水丹霞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3-30.
  [21] 杜芳娟,熊康宁,先青平.赤水-习水丹霞景观美学价值与对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1):26-29.
  [22] 熊康宁,肖时珍,陈浒,等.世界遗产与赤水丹霞景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3] 谢凝高,郑心舟,谷光灿.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4] 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响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0-11.
  [25] 陈浒,李厚琼,文正红,等.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生态美学特征与价值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1-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用NaOH皂化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的方法,并考察浓度、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皂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从马铃薯茎、叶中提取得到茄尼醇浓缩液,再用NaOH对茄尼醇酯进行皂化,得到更多游离茄尼醇。[结果] NaOH皂化的条件为NaOH浓度0.75 mol/L、皂化时间0.5 h、皂化温度40 ℃,经皂化后可使溶液中茄尼醇含量增加37%。[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合理,可
期刊
摘要商业区是城市行人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片面强调机动交通的通行效率,常常给行人过街带来很大不便,同时造成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对武汉市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分布、造型设计、配套实施以及地下步行交通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通过该研究对此类商业区慢行过街设施的设置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慢行交通;武汉市;商业区;过街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
期刊
摘要概述了灵芝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药理功能,灵芝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灵芝三萜化合物、灵芝多糖、蛋白质、生物碱等,这些有效成分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血脂、提高免疫力等,这些研究为灵芝作为保健品和药品等方面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灵芝;多糖;三萜化合物;蛋白质;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S56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猪链球菌2 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 和胞外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F)3种主要毒力因子的方法。[方法]根据cps2j、mrp和ef基因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恩施州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变化规律。[方法]于2011~2015年采用病圃田间自然诱发方法  对恩施州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开展稻瘟病抗性监测鉴定,并对有2a以上叶瘟和穗瘟数据的30个品种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抗性最好的为谷优92和全优128,在监测年份其综合指数均≤2.0;抗性较好的有全优2689、川谷优202等7个品种,其综合指数在2.1~4.0;抗性较差的有深优975
期刊
摘要从天气实况、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情况、实际作业情况及降雹情况等方面,对2013年4月27、2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2次冰雹天气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未作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7日因空中有飞行任务没有作业时间,雹灾较为严重;28日该州有效地开展了防雹作业,作业后灾情减轻,防区内无灾。比较对流云团发现,28日较27日云团强度更强,范围更大,充分证明了人工影响天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
期刊
摘要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Pa水汽
期刊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紧密结合暴雨发生的物理条件,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1年9月16~19日陕西中南部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和水汽通量输送,高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对流层低层“人”字型切变的存在以及地面冷锋移动缓慢造成暴雨天气的持续;θse的锋区位置与强降水的出现具有很
期刊
摘要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着森林植被物候、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该研究从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植被物候、森林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产力、森林灾害5方面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全球变暖;森林生态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S718.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
期刊
摘要天长市铜城镇根据当地工业基础较好、农村“空巢户”较多、农民进城入镇的愿望较强烈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在集中民意的基础上规范操作,开展试点,循序渐进,创造条件,引导农民“退宅进城入镇”,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解除“退宅进城入镇”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开展“退宅进城入镇”工作,为开发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效益,促进农地规范流转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助推城镇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探索了新道路。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