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5
摘要:目的: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给分娩与妊娠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组,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无子宫肌瘤的正常剖宫产孕妇5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在早孕期选择人工流产的8例;在孕中期自然流产的3例;2例患者在第21周时发生子宫肌瘤蒂扭转而采取手术治疗;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有3例,在进行保守治疗后,妊娠足月时对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剖宫产术进行治疗;剩余40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剖宫产后妊娠顺利,术后未出现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大多数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都能顺利妊娠,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妊娠;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高危妊娠并发症,发病率为0.3%~2.0%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会对子宫内胎儿发育造成影响,包括胎位不正、难产、胎盘低置、产后出血等,严重威胁着孕妇和胎儿生命健康。我们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给分娩与妊娠造成的影响,以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无子宫肌瘤的正常剖宫产孕妇56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28.1±4.2)岁,其中25例为初产妇,31例为经产妇。7例为子宫浆膜下肌瘤患者;6例为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4例为子宫颈部肌瘤患者;18例混合型子宫肌瘤患者;21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27.4±3.7)岁,其中29例为初产妇,27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在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患者病情、孕期和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出血量以及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选择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者终止妊娠等处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孕期和分娩前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指标 有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患者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无效:术中大量出血,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术后出现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两组患者孕期和分娩期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见表2、表3。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高危妊娠并发症,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群体中,随着妇女年龄增长,体会雌孕激素含量增多,肿瘤也会随之出现增大现象。在妊娠期间,胎儿发育会导致孕妇身体负担加重,从而导致腰酸、阴道出血、下腹坠痛等一系列症候群。在临床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会给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要比正常妊娠者更容易发生自然流产,前者是后者的3倍左右。
子宫肌瘤对妊娠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黏膜肌瘤会对受精卵发育造成影响,壁间肌瘤会造成子宫腔异常形变,从而导致患者早产或者流产;肌瘤还会影响到子宫内蜕膜组织以及胎盘的发育,引起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等症状;肌瘤还会对产道造成阻碍,引起宫缩无力,造成难产。
在本次研究中,5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早孕期选择人工流产的有8例;在孕中期自然流产的有3例;2例患者在第21周时发生子宫肌瘤蒂扭转而采取手术治疗;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患者有3例,在进行保守治疗后,妊娠足月时对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剖宫产术进行治疗;剩余40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剖宫产后妊娠顺利,在术后未出现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综上所述,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的前提下,对其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后,大多数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都能顺利妊娠,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秀平.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14,22(6):58-59.
[2]白茜,郭桂芝,李彦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1,35(9):810-811.
[3]杨丽华.妊娠中晚期急腹痛180例临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19(5):14.
摘要:目的: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给分娩与妊娠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组,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无子宫肌瘤的正常剖宫产孕妇56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在早孕期选择人工流产的8例;在孕中期自然流产的3例;2例患者在第21周时发生子宫肌瘤蒂扭转而采取手术治疗;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患者有3例,在进行保守治疗后,妊娠足月时对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剖宫产术进行治疗;剩余40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剖宫产后妊娠顺利,术后未出现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大多数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都能顺利妊娠,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妊娠;子宫肌瘤;临床分析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高危妊娠并发症,发病率为0.3%~2.0%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会对子宫内胎儿发育造成影响,包括胎位不正、难产、胎盘低置、产后出血等,严重威胁着孕妇和胎儿生命健康。我们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给分娩与妊娠造成的影响,以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共56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无子宫肌瘤的正常剖宫产孕妇56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28.1±4.2)岁,其中25例为初产妇,31例为经产妇。7例为子宫浆膜下肌瘤患者;6例为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4例为子宫颈部肌瘤患者;18例混合型子宫肌瘤患者;21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3~37岁,平均年龄(27.4±3.7)岁,其中29例为初产妇,27例为经产妇。两组患者在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包括患者病情、孕期和分娩期并发症、产后出血量以及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选择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或者终止妊娠等处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孕期和分娩前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指标 有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患者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处于正常状态,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无效:术中大量出血,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术后出现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两组患者孕期和分娩期并发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见表2、表3。
3 讨论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高危妊娠并发症,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群体中,随着妇女年龄增长,体会雌孕激素含量增多,肿瘤也会随之出现增大现象。在妊娠期间,胎儿发育会导致孕妇身体负担加重,从而导致腰酸、阴道出血、下腹坠痛等一系列症候群。在临床上,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会给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要比正常妊娠者更容易发生自然流产,前者是后者的3倍左右。
子宫肌瘤对妊娠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黏膜肌瘤会对受精卵发育造成影响,壁间肌瘤会造成子宫腔异常形变,从而导致患者早产或者流产;肌瘤还会影响到子宫内蜕膜组织以及胎盘的发育,引起胎盘早剥、胎盘前置等症状;肌瘤还会对产道造成阻碍,引起宫缩无力,造成难产。
在本次研究中,5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早孕期选择人工流产的有8例;在孕中期自然流产的有3例;2例患者在第21周时发生子宫肌瘤蒂扭转而采取手术治疗;发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的患者有3例,在进行保守治疗后,妊娠足月时对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剖宫产术进行治疗;剩余40例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剖宫产后妊娠顺利,在术后未出现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综上所述,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的前提下,对其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后,大多数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都能顺利妊娠,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秀平.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6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14,22(6):58-59.
[2]白茜,郭桂芝,李彦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56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1,35(9):810-811.
[3]杨丽华.妊娠中晚期急腹痛180例临床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1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