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水素称“鄂北门户”,国土面积2647平方公里,人口94万,是武汉城市圈观察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员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成员。作为全省独一无二“两圈一区”县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生态环境、秀美山水资源,必须抢抓“五个湖北”、“神韵随州”战略机遇,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先机。
一、明确“三大意义”,认真审视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目的
1、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神韵随州的内在需求。神韵随州是在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下提出的。“神”在铸文化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就是要在城镇化中传承历史文化、融汇山水自然,形成自己独特魅力。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个性特色,就是要走一条生态宜居、山水园林、文化风情融合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和神韵随州二者统一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伟大行动中。
2、新型城镇化是推进跨越赶超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供产业发展强大动力,带动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跨越赶超爆发力。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一方面,加速生产要素聚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扩张需要大量服务业跟进,为繁荣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3、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社区推进,使得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居民,享受更多社会保障,在拥有土地收益同时又有工资进账,收入大幅提升,带动县域消费需求增加,形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避免“四大误区”,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
1、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避免遭遇“鬼城”。近年来,有些城市打着城镇化大旗,开展轰轰烈烈“造城运动”,新城新区轮番登场,愈演愈烈。然而华灯初上,小区孤灯一盏,“新城”风光难掩“鬼城”凄凉。避免“鬼城”,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尊重规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产城一体、宜居宜业、服务配套、信息流通,实现人的城镇化。
2、坚持“以人为本、落地生根”,避免走进“伤城”。受户籍限制和城乡保障差别,农民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农村,出现了“候鸟式”“钟摆式”迁徙或是处在城市边缘而伤不起。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突出社会保障,打破户籍限制,致力建设包容性、人文式城镇,让外来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坚持“大小兼顾、布局合理”,避免出现“孤城”。新型城镇化是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发挥不同等级城镇承载作用,充分解决好畸轻、畸重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推动郊区、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不能搞“孤岛式”城镇。
4、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避免趋向“同城”。新型城镇化“新”在每个城镇具有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品牌,而不是千篇一律。在特色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一味克隆,要传承自身文脉,重塑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城镇化优势,避免千城一面。
三、实施“五大举措”,科学谋划新型城镇化的方法和路径
1、大力优化城镇体系。围绕“两城同城、同城同质”,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加快推进马都司生态新城、应山大道两大新区建设,形成“两城同城、轴线串接、山环水绕、组团发展”神韵。按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四位一体”,完善17个乡镇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公路沿线村镇和中心村整体发展规划,着力构筑以应广城区为中心,以杨寨、长岭为两翼,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集并点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2、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叫响中国风机名城、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强化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做大做强风机制造、金属冶金两大百亿产业。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定位,加快十里工业园、东部工业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骨架,提园区高承载能力。把农业作为“母亲产业”来抓,着力培植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城南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创建全省畜牧大市、食用菌出口基地。
3、大力提升集镇品位。改造主城区供水、排水管网,加快“一河两岸”工程,实施市民休闲娱乐广场,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绿化黑化并进,完成主城区次干道刷黑,大规模植绿增绿,让城市更美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融入杨涟文化、连氏文化、詹王文化、诗词楹联文化,构建独具特色城镇文化体系。加快城管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实现城镇保洁全过程、全天候,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推进“陋习革命”,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4、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绿色生态、风貌自然”理念,加快北三镇新农村试验区、马坪长岭镇村统筹试验区建设,打造新农村百里示范长廊;推进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形成“生态林海、万顷绿浪”。深入推进“洁美家园”创建,开展村庄环境、当家塘堰连片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及面、点面结合”,形成一批特色村落,重点建设好桃源绿色生态幸福村,致力打造“中原第一村”。
5、大力改善民本民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城镇医疗、新农合、社会养老等保险全覆盖,探索农民落户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有序将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三网融合”,均衡推进公共服务。实施“阳光行动”和“雨露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在家广水人和在外广水人就业创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一、明确“三大意义”,认真审视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目的
1、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神韵随州的内在需求。神韵随州是在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下提出的。“神”在铸文化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就是要在城镇化中传承历史文化、融汇山水自然,形成自己独特魅力。新型城镇化注重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个性特色,就是要走一条生态宜居、山水园林、文化风情融合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和神韵随州二者统一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伟大行动中。
2、新型城镇化是推进跨越赶超的重要途径。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供产业发展强大动力,带动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跨越赶超爆发力。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一方面,加速生产要素聚集,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扩张需要大量服务业跟进,为繁荣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3、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提高、投资增加、GDP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社区推进,使得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居民,享受更多社会保障,在拥有土地收益同时又有工资进账,收入大幅提升,带动县域消费需求增加,形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避免“四大误区”,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
1、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避免遭遇“鬼城”。近年来,有些城市打着城镇化大旗,开展轰轰烈烈“造城运动”,新城新区轮番登场,愈演愈烈。然而华灯初上,小区孤灯一盏,“新城”风光难掩“鬼城”凄凉。避免“鬼城”,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尊重规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产城一体、宜居宜业、服务配套、信息流通,实现人的城镇化。
2、坚持“以人为本、落地生根”,避免走进“伤城”。受户籍限制和城乡保障差别,农民工作在城市而保障在农村,出现了“候鸟式”“钟摆式”迁徙或是处在城市边缘而伤不起。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突出社会保障,打破户籍限制,致力建设包容性、人文式城镇,让外来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坚持“大小兼顾、布局合理”,避免出现“孤城”。新型城镇化是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发挥不同等级城镇承载作用,充分解决好畸轻、畸重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推动郊区、农村一体化发展,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不能搞“孤岛式”城镇。
4、坚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避免趋向“同城”。新型城镇化“新”在每个城镇具有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品牌,而不是千篇一律。在特色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一味克隆,要传承自身文脉,重塑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挥自身城镇化优势,避免千城一面。
三、实施“五大举措”,科学谋划新型城镇化的方法和路径
1、大力优化城镇体系。围绕“两城同城、同城同质”,进一步优化城市结构,加快推进马都司生态新城、应山大道两大新区建设,形成“两城同城、轴线串接、山环水绕、组团发展”神韵。按照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四位一体”,完善17个乡镇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公路沿线村镇和中心村整体发展规划,着力构筑以应广城区为中心,以杨寨、长岭为两翼,以重点中心镇为支撑,以集并点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2、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叫响中国风机名城、建设县域经济强市”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强化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做大做强风机制造、金属冶金两大百亿产业。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定位,加快十里工业园、东部工业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园区骨架,提园区高承载能力。把农业作为“母亲产业”来抓,着力培植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城南农产品加工园,大力创建全省畜牧大市、食用菌出口基地。
3、大力提升集镇品位。改造主城区供水、排水管网,加快“一河两岸”工程,实施市民休闲娱乐广场,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绿化黑化并进,完成主城区次干道刷黑,大规模植绿增绿,让城市更美丽。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融入杨涟文化、连氏文化、詹王文化、诗词楹联文化,构建独具特色城镇文化体系。加快城管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实现城镇保洁全过程、全天候,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推进“陋习革命”,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4、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绿色生态、风貌自然”理念,加快北三镇新农村试验区、马坪长岭镇村统筹试验区建设,打造新农村百里示范长廊;推进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形成“生态林海、万顷绿浪”。深入推进“洁美家园”创建,开展村庄环境、当家塘堰连片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及面、点面结合”,形成一批特色村落,重点建设好桃源绿色生态幸福村,致力打造“中原第一村”。
5、大力改善民本民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城镇医疗、新农合、社会养老等保险全覆盖,探索农民落户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有序将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优先发展教育,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三网融合”,均衡推进公共服务。实施“阳光行动”和“雨露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在家广水人和在外广水人就业创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