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关于81岁老人自力更生卖山货的帖子在网上传开,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大家亲热地将老人称为“山货大爷”。据悉,老人连续6年冒着零摄氏度以下的严寒,挑着几十斤山货,在黎明前出发,翻过3个山头、步行40里路“赶集”到济南市区,叫卖他的山货。
81岁“山货大爷”网络走红
步行4小时进城卖山货
他81岁,却自食其力,凌晨5点出发翻越三个山头步行进城卖山货。全程40余里的山路,老人挑着40多斤的山货一路走下来。
一根长木棍做成的扁担,一头拴着篮子,一头拴着编织袋,这也组成了老人的全部家当。
在文化东路六乃喜面馆门口的人行道上,老人把带来的山货摆了出来,柿饼、山楂片、酸枣、黑软枣、花椒等摆满了1平米大小的编织袋上。
老人很会做生意,在行人问地上山货是什么时,他在回答名字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山货的功效。“这叫柿饼是治口疮的,酸枣是治失眠的,红姑娘是中药能治咳嗽……”听到老人这么一说,让人觉得很温暖,小小食品不仅能解馋还能保健治病,很多人情不自禁买上一袋尝尝。
在售卖的山货中,我发现老人最推崇的就是柿饼,也许是制作柿饼花费老人的精力最多。趁着人少,老人讲起了柿饼制作的过程:
柿子摘下来后,先削皮,再放在阳光下晒,然后要放进屋里晾,最后再一个个捏成饼子,全程下来得一个多月的工夫。“火候很重要,不能干不能湿。”老人说,火候拿捏不好,柿饼就长不出“霜”来。眼前的柿饼外面一层都是面粉状的白色东西,老人说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霜”,说明柿饼做的很成功。
老人有四个儿子,都已成家有了各自的生活。老大在济南上班,但是出车祸后回老家休养了,二儿子得了精神病,三儿子和四儿子都在外面干建筑。现在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家里种了两亩多地,农闲时老伴在家里做饭,他就挑着山货进市区做点小买卖。
“早上是4:00起床,4:30出门的。”老人说,为了争取早点赶到市区,他必须早出门。4:30出门的时候,路上都是漆黑一片,他翻过了大岭、小岭和扳倒井三个山头走到市区,一路下来不止40里地。为了节约时间,老人一路上只停下来休息了两三次。“8点半左右走到千佛山附近的开元寺。”老人没有手表,都是问别人才知道的时间。
老人挑的山货约有30斤沉。“走这么远的路不累吗?”“不累,都习惯了。”老人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从山上砍柴火背到西关(回民小区附近)卖,现在卖山货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来回都是靠步行。
有市民很不理解,“完全可以从家里走到K139或者BRT5站牌那边,坐公交车来多快啊。”
市民王女士就住在龙奥新居那边,他对老人的村子很熟悉,但是无论王女士怎么说,老人就是一句话:“公交车到不了我们村!”
微博走红 山货提前售罄
“山楂片怎么吃?”
“泡水喝就行,降血脂的。”
不断有人过来买了山货就走,老人也很奇怪,“感觉今天来买山货的人比以往多。”
“我是从人人网上看到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大一女生安玉润上午专门拉着同学过来,买了一袋山楂片和一串红姑娘。住在附近山师宿舍的董女士也过来买了一袋山楂片,董女士说这些山货她们家里都有,但是昨天晚上女儿特意嘱咐一定要过来买点老人的山货,“因为女儿上班没时间过来。”
而工作单位离老人摊位只有十几米远的小魏,居然没有留意过老人。昨天晚上12:00多,睡不着觉的小魏上微博时,发现原来自己单位门口有位卖山货的老人。虽然下午1:00才上班,但小魏上午早早就过来了,为的就是能赶在老人离开前买上袋山货。11:10分,老人带来的10袋山楂片和酸枣就卖光了,陆陆续续还有网友赶过来。12:15分左右,下班后的姜女士路过打算买点山货,但是除了几袋花椒外,已经没有别的可买了。
亲历“山货大爷”进城路:
翻三座山走40里路
全程40余里的山路,老人挑着40多斤的山货是怎么走下来的?
一日,我们从老人家中出发,陪同山货大爷全程走完了40里山路。
凌晨4点,“山货大爷”老伴刘大娘慢慢悠悠地起身下床,虽然脑血栓刚康复,但是她必须起床,因为她的老伴要一早进城,她必须让老伴在出发前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早饭。
在刘大娘忙活做饭的时候,老伴杨洪义也没闲着,他把柿饼、软枣、山楂片等各种山货整理的井井有条,然后分门别类地打包,一部分装在篮子里,一部分装在编织袋,剩下一些花椒、红姑娘等山货就装进了一个购物袋。
趁着做饭的空隙,我和刘大娘聊起了杨洪义老人的情况:
“你老伴走这么远的山路进城,你不担心吗?”“我害怕啊!怕他遇到麻虎。”“麻虎就是狼”,看我不明白,杨洪义老人赶紧解释。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村里不断有人和刘大娘说,最近山上出现了狼,让她告诉老头子别再一早上山了。以前老伴都是凌晨4点就出门,现在刘大娘非得让老头天亮后再走。“如果天亮再走那得什么时候能走到城里啊?”杨洪义不同意,坚持早走。
“自从知道山上有麻虎后,每天他一出门我就睡不着了。”刘老太说,每天只要老头一走,她就开始担惊受怕,一直睁着眼看天花板直到天亮才放心。对于老伴的担心,杨洪义一笑了之:“我走了六十多年的山路都没碰到过狼,现在哪有什么狼!”
40斤山货肩上挑
81岁老人一小时翻一个山头
凌晨5点,热腾腾的面条做好了,刘大娘从侧屋里找出一副新碗筷,说早上起来冷,让我喝碗热面条出门能暖和。我再三推辞,大娘却端着面条硬往我怀里推。“吃吧,吃吧,吃完了咱们一块走!”杨洪义一边说,一边连喝了两碗面条。
凌晨5点半,杨洪义老人准备出发,老伴赶紧拿着手电筒跑出去开门。我注意到,把老头送到门外后,刘大娘一句话没说,连一句“路上小心”的嘱咐都没有,只是默默地看着老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 “不用浪费电,我能记得路。”跟在老人身后,我特意打开手电为老人照路。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他都把路记在心中了,开不开手电没什么影响。
我跟在老人身后快步走着,此时周围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一声公鸡打鸣,让人内心产生一丝安慰,鸡叫说明村庄离着不算远。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如夜明珠般。我试图为老人拍张照,无奈光线太差快门根本就按不动。6点半左右,我们走到了大岭村山脚下,这是进城需要翻过的第一座山。
4小时山路乐在其中
妙语连珠享受生活
走到大岭村山脚下时,天空渐渐传来一抹亮色,老人挑担的身影渐渐显露了出来。看着我跟在老人身后,大岭村早起的苏大妈对杨洪义说,“你让小伙子帮你挑一会。”
看得出,苏大妈与老人很熟悉。“各有所长,他们不会挑担子,让我拿相机,我也不会捣鼓那玩意。”老人一句“各有所长”立马把我震住了,接下来的聊天中,老人更是妙语连珠。
大岭村山头不高,据目测海拔不过百米,虽然山路并不陡峭,但是长长的山坡加上碎石遍布,徒手行走的我多次出现脚底打滑的“险情”。可是挑着40斤担子的杨洪义老人居然如履平地,老人说 “路在心中”。
在大岭山半山腰,经过短暂休息老人继续出发。一个小时后,又来到了小岭山。在经过一片平路时,我提出要为老人挑一会担子。“好,你试试也行。”刚开始我挑起担子还能走,可是几十秒后,肩膀疼痛不说,担子也“不听话”开始左右摇摆。老人说,他挑担子是上下起伏,担子就能“拉”着人往前走,那样挑担子的也不累,“以熟为宝”啊,老人把担子接了过去。
翻过小岭山,老人来到了扳倒井村,此时已经是早上8点半。扳倒井村民陆陆续续走出家门,他们大多到市区里从事环卫、家政等工作。见到老人后,村民纷纷和老人打招呼,其中一位村民非得要替老人挑一会担子。
有的村民很纳闷:“都80多岁了为什么还整天这个干法?”老人突然来了一句:“刀不磨就生锈,人不劳动就变修”。这“修”是什么意思?我问了好几遍才明白“修”字的写法,但是仍旧不明白其含义。老人说“修”指的是不干活后,人就变懒了、变馋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修”字还有这个含义。
老人接着说,“别管是谁,只要能劳动就是福。”在老人脑海中,人只要不能劳动了也就意味着生命慢慢地枯萎、凋落,也就预示着生命将走向终点。
上午9点半,翻越最后一座山——大佛头后,经过5个小时行程,老人来到文化东路六乃喜门前,放下担子、铺开编织袋、拿出山货又开始了一天的卖货生活……
81岁“山货大爷”网络走红
步行4小时进城卖山货
他81岁,却自食其力,凌晨5点出发翻越三个山头步行进城卖山货。全程40余里的山路,老人挑着40多斤的山货一路走下来。
一根长木棍做成的扁担,一头拴着篮子,一头拴着编织袋,这也组成了老人的全部家当。
在文化东路六乃喜面馆门口的人行道上,老人把带来的山货摆了出来,柿饼、山楂片、酸枣、黑软枣、花椒等摆满了1平米大小的编织袋上。
老人很会做生意,在行人问地上山货是什么时,他在回答名字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山货的功效。“这叫柿饼是治口疮的,酸枣是治失眠的,红姑娘是中药能治咳嗽……”听到老人这么一说,让人觉得很温暖,小小食品不仅能解馋还能保健治病,很多人情不自禁买上一袋尝尝。
在售卖的山货中,我发现老人最推崇的就是柿饼,也许是制作柿饼花费老人的精力最多。趁着人少,老人讲起了柿饼制作的过程:
柿子摘下来后,先削皮,再放在阳光下晒,然后要放进屋里晾,最后再一个个捏成饼子,全程下来得一个多月的工夫。“火候很重要,不能干不能湿。”老人说,火候拿捏不好,柿饼就长不出“霜”来。眼前的柿饼外面一层都是面粉状的白色东西,老人说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霜”,说明柿饼做的很成功。
老人有四个儿子,都已成家有了各自的生活。老大在济南上班,但是出车祸后回老家休养了,二儿子得了精神病,三儿子和四儿子都在外面干建筑。现在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家里种了两亩多地,农闲时老伴在家里做饭,他就挑着山货进市区做点小买卖。
“早上是4:00起床,4:30出门的。”老人说,为了争取早点赶到市区,他必须早出门。4:30出门的时候,路上都是漆黑一片,他翻过了大岭、小岭和扳倒井三个山头走到市区,一路下来不止40里地。为了节约时间,老人一路上只停下来休息了两三次。“8点半左右走到千佛山附近的开元寺。”老人没有手表,都是问别人才知道的时间。
老人挑的山货约有30斤沉。“走这么远的路不累吗?”“不累,都习惯了。”老人说他十几岁的时候,就从山上砍柴火背到西关(回民小区附近)卖,现在卖山货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来回都是靠步行。
有市民很不理解,“完全可以从家里走到K139或者BRT5站牌那边,坐公交车来多快啊。”
市民王女士就住在龙奥新居那边,他对老人的村子很熟悉,但是无论王女士怎么说,老人就是一句话:“公交车到不了我们村!”
微博走红 山货提前售罄
“山楂片怎么吃?”
“泡水喝就行,降血脂的。”
不断有人过来买了山货就走,老人也很奇怪,“感觉今天来买山货的人比以往多。”
“我是从人人网上看到的。”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大一女生安玉润上午专门拉着同学过来,买了一袋山楂片和一串红姑娘。住在附近山师宿舍的董女士也过来买了一袋山楂片,董女士说这些山货她们家里都有,但是昨天晚上女儿特意嘱咐一定要过来买点老人的山货,“因为女儿上班没时间过来。”
而工作单位离老人摊位只有十几米远的小魏,居然没有留意过老人。昨天晚上12:00多,睡不着觉的小魏上微博时,发现原来自己单位门口有位卖山货的老人。虽然下午1:00才上班,但小魏上午早早就过来了,为的就是能赶在老人离开前买上袋山货。11:10分,老人带来的10袋山楂片和酸枣就卖光了,陆陆续续还有网友赶过来。12:15分左右,下班后的姜女士路过打算买点山货,但是除了几袋花椒外,已经没有别的可买了。
亲历“山货大爷”进城路:
翻三座山走40里路
全程40余里的山路,老人挑着40多斤的山货是怎么走下来的?
一日,我们从老人家中出发,陪同山货大爷全程走完了40里山路。
凌晨4点,“山货大爷”老伴刘大娘慢慢悠悠地起身下床,虽然脑血栓刚康复,但是她必须起床,因为她的老伴要一早进城,她必须让老伴在出发前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早饭。
在刘大娘忙活做饭的时候,老伴杨洪义也没闲着,他把柿饼、软枣、山楂片等各种山货整理的井井有条,然后分门别类地打包,一部分装在篮子里,一部分装在编织袋,剩下一些花椒、红姑娘等山货就装进了一个购物袋。
趁着做饭的空隙,我和刘大娘聊起了杨洪义老人的情况:
“你老伴走这么远的山路进城,你不担心吗?”“我害怕啊!怕他遇到麻虎。”“麻虎就是狼”,看我不明白,杨洪义老人赶紧解释。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村里不断有人和刘大娘说,最近山上出现了狼,让她告诉老头子别再一早上山了。以前老伴都是凌晨4点就出门,现在刘大娘非得让老头天亮后再走。“如果天亮再走那得什么时候能走到城里啊?”杨洪义不同意,坚持早走。
“自从知道山上有麻虎后,每天他一出门我就睡不着了。”刘老太说,每天只要老头一走,她就开始担惊受怕,一直睁着眼看天花板直到天亮才放心。对于老伴的担心,杨洪义一笑了之:“我走了六十多年的山路都没碰到过狼,现在哪有什么狼!”
40斤山货肩上挑
81岁老人一小时翻一个山头
凌晨5点,热腾腾的面条做好了,刘大娘从侧屋里找出一副新碗筷,说早上起来冷,让我喝碗热面条出门能暖和。我再三推辞,大娘却端着面条硬往我怀里推。“吃吧,吃吧,吃完了咱们一块走!”杨洪义一边说,一边连喝了两碗面条。
凌晨5点半,杨洪义老人准备出发,老伴赶紧拿着手电筒跑出去开门。我注意到,把老头送到门外后,刘大娘一句话没说,连一句“路上小心”的嘱咐都没有,只是默默地看着老伴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 “不用浪费电,我能记得路。”跟在老人身后,我特意打开手电为老人照路。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他都把路记在心中了,开不开手电没什么影响。
我跟在老人身后快步走着,此时周围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一声公鸡打鸣,让人内心产生一丝安慰,鸡叫说明村庄离着不算远。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如夜明珠般。我试图为老人拍张照,无奈光线太差快门根本就按不动。6点半左右,我们走到了大岭村山脚下,这是进城需要翻过的第一座山。
4小时山路乐在其中
妙语连珠享受生活
走到大岭村山脚下时,天空渐渐传来一抹亮色,老人挑担的身影渐渐显露了出来。看着我跟在老人身后,大岭村早起的苏大妈对杨洪义说,“你让小伙子帮你挑一会。”
看得出,苏大妈与老人很熟悉。“各有所长,他们不会挑担子,让我拿相机,我也不会捣鼓那玩意。”老人一句“各有所长”立马把我震住了,接下来的聊天中,老人更是妙语连珠。
大岭村山头不高,据目测海拔不过百米,虽然山路并不陡峭,但是长长的山坡加上碎石遍布,徒手行走的我多次出现脚底打滑的“险情”。可是挑着40斤担子的杨洪义老人居然如履平地,老人说 “路在心中”。
在大岭山半山腰,经过短暂休息老人继续出发。一个小时后,又来到了小岭山。在经过一片平路时,我提出要为老人挑一会担子。“好,你试试也行。”刚开始我挑起担子还能走,可是几十秒后,肩膀疼痛不说,担子也“不听话”开始左右摇摆。老人说,他挑担子是上下起伏,担子就能“拉”着人往前走,那样挑担子的也不累,“以熟为宝”啊,老人把担子接了过去。
翻过小岭山,老人来到了扳倒井村,此时已经是早上8点半。扳倒井村民陆陆续续走出家门,他们大多到市区里从事环卫、家政等工作。见到老人后,村民纷纷和老人打招呼,其中一位村民非得要替老人挑一会担子。
有的村民很纳闷:“都80多岁了为什么还整天这个干法?”老人突然来了一句:“刀不磨就生锈,人不劳动就变修”。这“修”是什么意思?我问了好几遍才明白“修”字的写法,但是仍旧不明白其含义。老人说“修”指的是不干活后,人就变懒了、变馋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修”字还有这个含义。
老人接着说,“别管是谁,只要能劳动就是福。”在老人脑海中,人只要不能劳动了也就意味着生命慢慢地枯萎、凋落,也就预示着生命将走向终点。
上午9点半,翻越最后一座山——大佛头后,经过5个小时行程,老人来到文化东路六乃喜门前,放下担子、铺开编织袋、拿出山货又开始了一天的卖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