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牛怎么犁”、“懂四则运寸”在梁士贻的笔记本中,像这样读不通的词句比比皆是。在外行人看来,这些词语就是“天书”,但对于梁士贻来说,它们就是自己的宝贝。每个词语放在猜灯谜的情景中,这些看似无理的词语其实有着独特的意思,就像上述两个灯谜的谜底分别是勒流的地名安利,还有会计。
梁士贻是勒流人,在他74年的人生里,灯谜陪伴了他大半辈子。10年前,他见证了勒流灯谜协会的成立,并出任协会会长,为勒流灯谜的传承而努力。近年来,为了灯谜的传承,年逾古稀的他甚至站上讲台,给勒流大晚小学的学生讲课。
如今退休在家的梁士贻,晚年生活倒是悠然自得。而年轻时的梁士贻是在勒流供销社当会计,也算是一个文化人,他说自己不太喜欢交往,空闲之余尤其喜欢到勒流街头巷尾看别人猜灯谜。
时代印记:
勒流、大良、容桂“火最旺”
勒流灯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已故著名灯谜人士、顺德谜坛泰斗刘凤俦的带领下,勒流创出了一番名堂。当时整个顺德的灯谜发展旺盛,其中又以大良、容桂、勒流的水平为最高。当时顺德的经济并不发达,大多数农民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忙,没有过多的娱乐文化,而灯谜以其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每每在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猜灯谜是人们最常见的活动。当时的顺德县文化部门也会把灯谜印成一本本小册子,分发到各个公社,然后再由各村举行猜灯谜活动。这些灯谜大多与村民的生活有关,“有些村还会把他们村书记、生产队长的名字写成灯谜,通俗又有趣味,我们都喜欢猜。”梁士贻对当时的情景很是回味。
在梁士贻的家里,我们见到了近10本80年代的灯谜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他看来,每一本的内容都记录了当时顺德生活变化。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灯谜以古诗词、毛泽东诗词、顺德地方名称为主。上世纪80年代,随着顺德经济的起飞,顺德家电也出现在灯谜中。上世纪90年代,歌星、歌词担当主角,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体育名人成为关注,比如跳水冠军田亮等。
与时俱进:
熟读古典名著知晓各类信息
时代变,学习的范围当然也得与时俱进,为此,梁士贻不但要熟读古典名著,还要随时知晓社会的各类信息。为了能猜出更多的答案,对灯谜感兴趣的梁士贻开始对灯谜进行研究。由于灯谜涉及到天文、地理、医理、人物、地名等多个领域,为了解出一个谜底,梁士贻很多时候都是翻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科教书籍。
最初时,梁士贻是自学摸索猜谜的规律,由于当时的传播渠道有限,大多数的知识都必须从书本上获得。而且由于没有电脑,大部分资料都靠手抄,“此牛怎么犁”、“懂四则运寸”也是他通过手抄记录的。在梁士贻的笔记里,当年他自己创作的灯谜还由浅到深,再由深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不难看出这位老人当时为灯谜所付出的努力。
后来,梁士贻在老前辈刘凤俦的指点下,对灯谜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对灯谜的热爱程度越来越深。“有时吃饭、走路都想着那些谜语,有时在路上看到一些景物,脑子里自然地就想着怎样把它写成谜语。”
开班讲课:
不遗余力传承灯谜寻后人
1998年,勒流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梁士贻出任协会会长,经常到全区跟其他镇街的灯谜爱好者进行切磋。有时,他与其他灯谜爱好者还通过信函的形式进行“函猜”,那些信件至今梁士贻还保留着不少。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梁士贻表示思维大不如前,已不能像以前一样与别人“过招”。
自三年前退休后,除了给家里忙些家务活,梁士贻现在忙于给大晚小学灯谜班的学生上课。从2006年起,灯谜作为特色教学引进到大晚小学后,梁士贻与协会的其他成员就轮流当起了讲课人,每个星期固定要给学生上一节课。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不过梁士贻倒是觉得乐比苦多,因为至少为勒流灯谜发展的传承作出一些贡献。“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大多都不喜欢猜灯谜这些传统活动,希望通过我们老一辈的努力,不要断了灯谜文化这根线。”
梁士贻是勒流人,在他74年的人生里,灯谜陪伴了他大半辈子。10年前,他见证了勒流灯谜协会的成立,并出任协会会长,为勒流灯谜的传承而努力。近年来,为了灯谜的传承,年逾古稀的他甚至站上讲台,给勒流大晚小学的学生讲课。
如今退休在家的梁士贻,晚年生活倒是悠然自得。而年轻时的梁士贻是在勒流供销社当会计,也算是一个文化人,他说自己不太喜欢交往,空闲之余尤其喜欢到勒流街头巷尾看别人猜灯谜。
时代印记:
勒流、大良、容桂“火最旺”
勒流灯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已故著名灯谜人士、顺德谜坛泰斗刘凤俦的带领下,勒流创出了一番名堂。当时整个顺德的灯谜发展旺盛,其中又以大良、容桂、勒流的水平为最高。当时顺德的经济并不发达,大多数农民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忙,没有过多的娱乐文化,而灯谜以其雅俗共赏的特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
每每在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猜灯谜是人们最常见的活动。当时的顺德县文化部门也会把灯谜印成一本本小册子,分发到各个公社,然后再由各村举行猜灯谜活动。这些灯谜大多与村民的生活有关,“有些村还会把他们村书记、生产队长的名字写成灯谜,通俗又有趣味,我们都喜欢猜。”梁士贻对当时的情景很是回味。
在梁士贻的家里,我们见到了近10本80年代的灯谜小册子。这些小册子,在他看来,每一本的内容都记录了当时顺德生活变化。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灯谜以古诗词、毛泽东诗词、顺德地方名称为主。上世纪80年代,随着顺德经济的起飞,顺德家电也出现在灯谜中。上世纪90年代,歌星、歌词担当主角,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体育名人成为关注,比如跳水冠军田亮等。
与时俱进:
熟读古典名著知晓各类信息
时代变,学习的范围当然也得与时俱进,为此,梁士贻不但要熟读古典名著,还要随时知晓社会的各类信息。为了能猜出更多的答案,对灯谜感兴趣的梁士贻开始对灯谜进行研究。由于灯谜涉及到天文、地理、医理、人物、地名等多个领域,为了解出一个谜底,梁士贻很多时候都是翻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科教书籍。
最初时,梁士贻是自学摸索猜谜的规律,由于当时的传播渠道有限,大多数的知识都必须从书本上获得。而且由于没有电脑,大部分资料都靠手抄,“此牛怎么犁”、“懂四则运寸”也是他通过手抄记录的。在梁士贻的笔记里,当年他自己创作的灯谜还由浅到深,再由深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不难看出这位老人当时为灯谜所付出的努力。
后来,梁士贻在老前辈刘凤俦的指点下,对灯谜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并且对灯谜的热爱程度越来越深。“有时吃饭、走路都想着那些谜语,有时在路上看到一些景物,脑子里自然地就想着怎样把它写成谜语。”
开班讲课:
不遗余力传承灯谜寻后人
1998年,勒流灯谜协会正式成立,梁士贻出任协会会长,经常到全区跟其他镇街的灯谜爱好者进行切磋。有时,他与其他灯谜爱好者还通过信函的形式进行“函猜”,那些信件至今梁士贻还保留着不少。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梁士贻表示思维大不如前,已不能像以前一样与别人“过招”。
自三年前退休后,除了给家里忙些家务活,梁士贻现在忙于给大晚小学灯谜班的学生上课。从2006年起,灯谜作为特色教学引进到大晚小学后,梁士贻与协会的其他成员就轮流当起了讲课人,每个星期固定要给学生上一节课。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不过梁士贻倒是觉得乐比苦多,因为至少为勒流灯谜发展的传承作出一些贡献。“现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大多都不喜欢猜灯谜这些传统活动,希望通过我们老一辈的努力,不要断了灯谜文化这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