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派教育是根植于江苏这块土壤,命受于时代这片阳光的,江苏特有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和文化给了它山水的滋养、人文的浸润、传统的渗透以及物质的支撑。苏派教育呈现的,是一种源远流长、潜滋暗长的态势。苏派教育拥有的,是一种崇文重教、继往开来的传统。以苏州为例,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文荟萃之地。据统计,自唐至清1300年间,全国共出文状元596名,其中苏州一地就占了45名。流风所及,绵延至今,在崇文重教风气的熏陶下,现代苏州也已涌现了百余名两院院士,最终形成了苏州特有的“状元群”、“院士群”现象,这些都为苏派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苏州教育作为江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派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一个“亲历者”,也是一个“见证人”。作为全省最早提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打好素质教育组合拳的地区,作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发源地,回顾过往,寻觅苏派教育的身影,我首先看到的是“重人文”、“讲规律”和“求质量”这九个大字。
一、苏派教育重人文
教育,不论是哪个流派的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江苏的确立,美国杜威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在江苏的生成,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与指令型课程范式在江苏的实践,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新课程改革在江苏的推进……苏派教育有着东方的承传、西风的借鉴。且不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都有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的目标,就拿苏州的叶圣陶来说,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就提倡“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这种警示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选拔、培养好校长。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是这样,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它独有而积极的文化;而在这独有而积极的文化中间,校长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应当是核心地位、核心作用。以苏州为例,百年老校苏州中学张昕校长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提出“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制定“将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落实于学校工作的每个人每件事”的行动计划,树立“有底蕴,更要有底气”的创新历史观,确立“为人正,为人真”的校训,要求学生成为“阳光少年、学习能手”,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净土、读书乐园”。同样底蕴深厚的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则提出,十中的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他希望学生能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而年轻的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年轻的赖文祎校长则坚守“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信念,以“奠定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留下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和而不同”的校风,“教而顺学”的教风及“学而生疑”的学风为导向,使学校教育一起步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培育、发展好教师。随着我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力图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引路人,力图消减作为一名教师加之于孩子,特别是大龄孩子身上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变“知识权威”为“精神向导”。他们不再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不再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或者职业良心的活动,而是把教育活动当作人生的幸福体验,这是一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自觉转变。斯霞的“母爱·童心”、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王栋生的“立人”、黄厚江的“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批又一批高举着人文乃至人本旗帜的教师勇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他们有爱心又有智慧,他们很真切又很真诚。
二、苏派教育讲规律
苏派教育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苏派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苏派教育之所以为苏派教育,一定有其共同特征性的同一基础,有其本质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规律。近几年,苏州教育局反复强调“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强调遵循的“教育规律”,既是“教的规律”,也是“学的规律”;既是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既是苏州教育的规律,也是苏派教育的规律。
苏派教育遵循“名师出高徒”的规律。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苏派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有水平、能发展、乐奉献的教师队伍。几年前,我在苏州提出三句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并且进一步指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师德师能建设,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推进教育人事制度创新,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我们在全省率先开评“教育名家”,首批具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显著的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教育科研成果的三位“教育名家”(苏州中学夏炎、常熟市实验小学薄俊生、苏苑实验小学高本大)已在2010年教师节公选诞生,他们每人获得了20万元政府奖励。
苏派教育遵循“兴趣出成绩”的规律。近几年来,我注意到,不少苏派名师本着“兴趣出成绩”的规律,用人生的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教育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教学的艺术去调动学生,用成功的体验去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在克服困难中、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中产生了兴趣,保持了兴趣,最终超越了兴趣,形成了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我们苏州就有一批这样的教师代表。譬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呼唤并实践“智慧的语文教育”,他的语文组块教学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板块,回归“个性解放”,锻造“语言合金”,实现“生命对话”。又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夏炎,他在课上从不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解题技巧、数学公式、抽象概念之类,而让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种师生共同研究数学的氛围,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实验、推导过程。为了在更广层面倡导并落实“兴趣出成绩”的理念,近几年来,我们把“教学六认真”扩展为“教学七认真”,新增“认真指导学生自学”一项,先后开展了“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学生自学先进个人”、“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等评比活动,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苏派教育遵循“鼓励出积极性”的规律。每个学生都总会有闪光点,只要及时发掘出来,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就能成为他们进步的原动力。我们注意到,苏派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电子档案袋建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文明学生评比指标制变为达标制等方面,体现出了对广大学生的鼓励和激励。这几年来,我在苏州更是要求广大教师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奖励,并建立学生荣誉电子档案,让学生、家长随时上网查询,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优化外部环境,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上家长学校和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把优秀学生的美好形象推向社会,推向公众。我们重视校本评价,建立了具有苏州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例如张家港高级中学开展“诺贝尔学习奖”、“吉尼斯体育奖”、“奥斯卡艺术奖”等评比活动,在评价实施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鼓励。我们规范教师语言和行为,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例如相城区整理了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150句、优秀评语56段,促进教师不断提高鼓励学生的艺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教师撰写激励式评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他们的长处,给予激励性评价。
三、苏派教育求质量
价值追求是任何一个教育流派的“魂”,苏派教育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应当是“质量”二字。这个质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途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标准。这个质量,说到底,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
苏派教育追求学生发展的质量。学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要义。苏派教育始终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以苏州为例,首先,我们提出了“德育也是质量”的口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确立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了纵向沟通、横向衔接的工作体系。其次,我们在广大学生中倡导“三会”,即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近两年来,全市有1354名中小学生被评为“三会”先进个人,461名老师被评为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616名家长被评为指导孩子“三会”优秀家长,72所学校被评为开展“三会”活动先进学校。再次,我们改进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了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市高考质量连年稳中有升,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艺术体育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苏州中学连续三年共夺得五枚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获得第17届国际生物学奥赛金牌;昆山震川中学健美操表演队获全国一等奖;苏州一中荣获首届机器人足球中国公开赛冠军;苏州市实验中学、太仓明德高级中学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命名5013号小行星为“苏州三中星”,温家宝总理亲笔致词,赞扬苏州三中科技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苏派教育追求校园生活的质量。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也没有压抑感,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而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成就感则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2009年6月,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就是追求校园生活质量的集中显现,意味着“拼时间、高能耗”的教育管理模式将退出苏派教育的舞台。而早在2007年,苏州就出台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明确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小学每天15:20后、初中每天16:00后,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明确要求教师不搞有偿家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把学生教会教好。2009年,苏州又出台了《苏州市执行“三项规定”、落实“五个严格”、保证一小时运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意见》。在这些“规定”和“禁令”的保护下,苏州中学“主动学习模式”、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吴江市“有效教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等一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经验应运而生,在省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
苏派教育追求教育体系的质量。仍以苏州为例,我们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构建更加完善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鼓励多渠道投入、支持多体制办园的学前教育体系;我们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标准、高水平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择校”现象明显减少,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不断提高;我们不断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坚持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我们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为动力,完善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对接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我们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适当扩大高校规模,适度控制招生增长幅度,完善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我们不断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全面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示范性学习型城市;我们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立健全区域内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以优质均衡、开放多样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苏州教育已由教育基本现代化走进教育现代化,并正在由教育现代化走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
前文所述,主要以苏州为例,谈了谈我心目中“苏派教育”的特点(或称特质)。而对于源远流长、潜滋暗长的苏派教育来说,自身精神资源的寻找和体认,意义更为重大。一个真正找到了自己精神资源的教育流派,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实践主体,才能在教育变革的时代,成为教育变革的力量。
(鲍寅初,中共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215006)
苏州教育作为江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苏派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一个“亲历者”,也是一个“见证人”。作为全省最早提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打好素质教育组合拳的地区,作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发源地,回顾过往,寻觅苏派教育的身影,我首先看到的是“重人文”、“讲规律”和“求质量”这九个大字。
一、苏派教育重人文
教育,不论是哪个流派的教育,它的对象都是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江苏的确立,美国杜威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在江苏的生成,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与指令型课程范式在江苏的实践,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新课程改革在江苏的推进……苏派教育有着东方的承传、西风的借鉴。且不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等都有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之知情意行的目标,就拿苏州的叶圣陶来说,从上世纪30年代起,他就提倡“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这种警示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选拔、培养好校长。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是这样,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它独有而积极的文化;而在这独有而积极的文化中间,校长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应当是核心地位、核心作用。以苏州为例,百年老校苏州中学张昕校长在近几年的办学实践中,提出“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求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制定“将素质教育与教育质量落实于学校工作的每个人每件事”的行动计划,树立“有底蕴,更要有底气”的创新历史观,确立“为人正,为人真”的校训,要求学生成为“阳光少年、学习能手”,努力把学校办成“教育净土、读书乐园”。同样底蕴深厚的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则提出,十中的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他希望学生能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而年轻的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年轻的赖文祎校长则坚守“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的信念,以“奠定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留下终身难忘的美好回忆”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和而不同”的校风,“教而顺学”的教风及“学而生疑”的学风为导向,使学校教育一起步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苏派教育重人文表现在善于培育、发展好教师。随着我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角色定位上,力图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引路人,力图消减作为一名教师加之于孩子,特别是大龄孩子身上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变“知识权威”为“精神向导”。他们不再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不再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或者职业良心的活动,而是把教育活动当作人生的幸福体验,这是一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自觉转变。斯霞的“母爱·童心”、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孙双金的“情智教育”、王栋生的“立人”、黄厚江的“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批又一批高举着人文乃至人本旗帜的教师勇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他们有爱心又有智慧,他们很真切又很真诚。
二、苏派教育讲规律
苏派教育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苏派教育有着许多的不同,但苏派教育之所以为苏派教育,一定有其共同特征性的同一基础,有其本质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就是规律。近几年,苏州教育局反复强调“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强调遵循的“教育规律”,既是“教的规律”,也是“学的规律”;既是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既是苏州教育的规律,也是苏派教育的规律。
苏派教育遵循“名师出高徒”的规律。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苏派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有水平、能发展、乐奉献的教师队伍。几年前,我在苏州提出三句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并且进一步指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师德师能建设,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推进教育人事制度创新,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我们在全省率先开评“教育名家”,首批具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显著的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教育科研成果的三位“教育名家”(苏州中学夏炎、常熟市实验小学薄俊生、苏苑实验小学高本大)已在2010年教师节公选诞生,他们每人获得了20万元政府奖励。
苏派教育遵循“兴趣出成绩”的规律。近几年来,我注意到,不少苏派名师本着“兴趣出成绩”的规律,用人生的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教育的真情去感染学生,用教学的艺术去调动学生,用成功的体验去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在克服困难中、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中产生了兴趣,保持了兴趣,最终超越了兴趣,形成了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我们苏州就有一批这样的教师代表。譬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呼唤并实践“智慧的语文教育”,他的语文组块教学通过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板块,回归“个性解放”,锻造“语言合金”,实现“生命对话”。又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夏炎,他在课上从不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解题技巧、数学公式、抽象概念之类,而让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种师生共同研究数学的氛围,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实验、推导过程。为了在更广层面倡导并落实“兴趣出成绩”的理念,近几年来,我们把“教学六认真”扩展为“教学七认真”,新增“认真指导学生自学”一项,先后开展了“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学生自学先进个人”、“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等评比活动,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苏派教育遵循“鼓励出积极性”的规律。每个学生都总会有闪光点,只要及时发掘出来,适时给予肯定、鼓励,就能成为他们进步的原动力。我们注意到,苏派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电子档案袋建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文明学生评比指标制变为达标制等方面,体现出了对广大学生的鼓励和激励。这几年来,我在苏州更是要求广大教师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奖励,并建立学生荣誉电子档案,让学生、家长随时上网查询,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优化外部环境,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力量,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上家长学校和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把优秀学生的美好形象推向社会,推向公众。我们重视校本评价,建立了具有苏州特色、学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例如张家港高级中学开展“诺贝尔学习奖”、“吉尼斯体育奖”、“奥斯卡艺术奖”等评比活动,在评价实施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鼓励。我们规范教师语言和行为,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例如相城区整理了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150句、优秀评语56段,促进教师不断提高鼓励学生的艺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教师撰写激励式评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他们的长处,给予激励性评价。
三、苏派教育求质量
价值追求是任何一个教育流派的“魂”,苏派教育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应当是“质量”二字。这个质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途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根本标准。这个质量,说到底,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
苏派教育追求学生发展的质量。学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要义。苏派教育始终把学生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以苏州为例,首先,我们提出了“德育也是质量”的口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确立学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了纵向沟通、横向衔接的工作体系。其次,我们在广大学生中倡导“三会”,即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近两年来,全市有1354名中小学生被评为“三会”先进个人,461名老师被评为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616名家长被评为指导孩子“三会”优秀家长,72所学校被评为开展“三会”活动先进学校。再次,我们改进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了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将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市高考质量连年稳中有升,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艺术体育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苏州中学连续三年共夺得五枚国际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张家港梁丰高级中学获得第17届国际生物学奥赛金牌;昆山震川中学健美操表演队获全国一等奖;苏州一中荣获首届机器人足球中国公开赛冠军;苏州市实验中学、太仓明德高级中学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命名5013号小行星为“苏州三中星”,温家宝总理亲笔致词,赞扬苏州三中科技教育取得显著成绩。
苏派教育追求校园生活的质量。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也没有压抑感,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而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成就感则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评价。2009年6月,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就是追求校园生活质量的集中显现,意味着“拼时间、高能耗”的教育管理模式将退出苏派教育的舞台。而早在2007年,苏州就出台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明确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小学每天15:20后、初中每天16:00后,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明确要求教师不搞有偿家教,要求教师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把学生教会教好。2009年,苏州又出台了《苏州市执行“三项规定”、落实“五个严格”、保证一小时运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意见》。在这些“规定”和“禁令”的保护下,苏州中学“主动学习模式”、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吴江市“有效教学”、苏州市实验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等一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经验应运而生,在省内外引起了高度关注。
苏派教育追求教育体系的质量。仍以苏州为例,我们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构建更加完善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鼓励多渠道投入、支持多体制办园的学前教育体系;我们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标准、高水平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择校”现象明显减少,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不断提高;我们不断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坚持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我们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为动力,完善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对接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我们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适当扩大高校规模,适度控制招生增长幅度,完善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衔接通畅、发展协调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我们不断推进终身教育开放互动发展,全面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示范性学习型城市;我们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立健全区域内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逐年增长的长效机制。以优质均衡、开放多样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苏州教育已由教育基本现代化走进教育现代化,并正在由教育现代化走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
前文所述,主要以苏州为例,谈了谈我心目中“苏派教育”的特点(或称特质)。而对于源远流长、潜滋暗长的苏派教育来说,自身精神资源的寻找和体认,意义更为重大。一个真正找到了自己精神资源的教育流派,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实践主体,才能在教育变革的时代,成为教育变革的力量。
(鲍寅初,中共苏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