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十一房展会的现场休息处,柏云章(化名)紧锁着眉头,翻看着逛了一路拿来的各种楼盘宣传页、户型图,把觉得还看得上眼的都放在一边,然后再一个个比较。“有实质优惠的楼盘少之又少,还要是合适的地段、价格,几乎没看出什么特别满意的。”柏云章一边叹气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房价会跌,再等等,再等等,结果越等心越凉啊,也没处后悔去。”
东不成西不就
回忆起最开始要买房的时候,柏云章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满是遗憾地向记者诉说起来:“最早的时候是在2000年,那时候我31岁,家里北京西路的老房子呢,拆迁了,谈到最后,一共是拿到了15.8万元。”怀揣着这笔在那时候数目不小的动迁款,柏云章马上兴致勃勃地看起了楼盘,打算用动迁款买一套房子,住上新家。可是东看看西看看,柏云章总是觉得找不到让自己特别称心如意的房子。
当时,柏云章的同事家里恰好有一个亲戚要转让房子,是一间2室1厅的老公房,六层楼。同事知道柏云章要买房,就跑来问他,说是便宜一点卖给他。“我清楚地记得是61个平方米、总共15.7万元,就能买下来了。”柏云章摇摇头接着说道:“15.7万元,光拿动迁款去买都还能剩1000元!”可是,柏云章那天看完房子,觉得一方面楼层太高,每天上上下下不方便,另外这地方也离单位太远,想了想就没有出手,决定再等一等。
到了2001年,柏云章又寻到一套各方面都挺让自己满意的房子,地点是在威海路石门路,上下班也非常方便,可是价格方面就有些高了,总共需要23万元。柏云章顿时就觉得很苦恼,自己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后来家里人合计下来,我几个兄弟考虑一起凑8万元给我,先让我把这房子买了住下来,钱的事以后再说。”柏云章说着说着停了下来,又叹了叹气:“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是胆小还是什么,就是犹豫再三,没能下得了那个决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柏云章隔三差五的看房行动也渐渐跑得没有那么勤快了,当时适逢股市有所起色,柏云章一下子心思也活络了起来,觉得买房也不急在这一天两天,既然价格、品质各方面综合考虑下来总是挑不到特别满意的,那不如索性再等等看。于是,柏云章把十几万元的动迁款都投到了股市里,考虑哪天看到合适的房子,再取出来买也不迟。
四处租房
谁知道,没过几年,这个决定就把柏云章的肠子都悔青了。2000年前后柏云章看的大都是2500元/平方米上下的房子,一眨眼到了2005、2006年,一模一样的房子均价早已变成了6000~7000元/平方米,这让他一下子傻了眼。可是,看着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住上了80、9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还在到处租房子过,钱投在股市里也是毫无起色,这样强烈的反差让柏云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了决心,这次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出手买一套房子。
“其实我身边一直不缺机会,可都被我一个个浪费了、错过了。”柏云章苦笑着接着说了下去:“2006年的下半年,我表阿弟家里要置换房子,因为知道我的情况,就问我要不要买下,家里人总归能帮一点是一点。”柏云章当时也是下了决心,回家左思右想,54万元的房款,算上公积金、股市里的资金和其它东拼西凑的钱,再向银行借足25年的贷款,咬咬牙可以把这房子给买了。可是,柏云章的妻子对此却大为反对。
“我老婆当时硬拉着我劝,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家里钱都用掉了还背一屁股债,今后的日子还怎么过?’”柏云章说:“一直劝一直劝,原本好好的取了钱就准备去办的事,到最后我又犹豫了。”
就这样,柏云章再一次错过了摆在他面前的购房机会。再到后来,经历了2009、2010年的房价大涨和2011年的有所回落,看着高企的房价,柏云章虽然一直跟别人说着要买房的,要买房的,却还是至今都过着租房的生活,仍然在这人来人往的房展会上,显得一脸愁眉不展。他最后也只能自嘲般地笑笑说:“真的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啊,谁不是如此呢?就说最早我看的那套15.7万元的房子,那家房东是想把自己的两套房子都卖了凑一套大一点的,顺便还能好好装修一下,这几年也很是后悔啊,不这么折腾的话,现在两套房子都什么价格了?”
鲜明对比
那有没有身边的人没有错过机会,果断出手的例子呢?面对记者的问题,柏云章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那当然也是有的,就说我们单位的钱思成,98年就早早地把房子买了,现在想想,只能恨自己当时没有他那样的魄力。”
记者于是又电话连线了这位钱思成先生,他也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他的购房故事。原来,1998年的时候,钱先生听说福利分房等许多单位的补贴政策都有取消的趋势,而公司里暂时还有一批购房补贴,大约是购房之后可以补贴4万元左右。原本钱先生也很是犹豫,自己虽然跟父母住在一块,但好歹也是有房子住的,现在一下子要动用家里全部的财力去买一套房,还要借十几二十年的贷款,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过最后,考虑到今后也要生儿育女,肯定需要更宽敞的住房条件,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也不该白白错过,就算开始要苦几年,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于是,钱先生一共借了20年1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和15年4万元的商业贷款,靠着每个月夫妻两个人的收入和补充公积金,勉勉强强地把这样一个家支撑了下来。
“我们也没想到房子会涨成这样啊。”钱先生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不过回过头看看就觉得,当时的选择还是正确的,之后过了几年还贷的压力就轻了不少,再后来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还把贷款都提前还清了。”
而再到今天,两相对比,就更显出犹豫与果决间鲜明的差异了。
短评:
回顾柏先生十年间的历程,因为犹豫而没有把握住机会是一方面,没有认清自己的“刚性需求”则是另一方面。将柏先生与钱先生对比后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对今后生活所需的正确认识使得钱先生下定了决心,继而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考虑,才作出了较为明智的选择。而柏先生呢?总是瞻前顾后、挑三拣四,却一直没能弄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和需要,希望等待一个连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合适时机”,最后得过且过走到今时,当真也只能用一句“早知当初”来概括了。
东不成西不就
回忆起最开始要买房的时候,柏云章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满是遗憾地向记者诉说起来:“最早的时候是在2000年,那时候我31岁,家里北京西路的老房子呢,拆迁了,谈到最后,一共是拿到了15.8万元。”怀揣着这笔在那时候数目不小的动迁款,柏云章马上兴致勃勃地看起了楼盘,打算用动迁款买一套房子,住上新家。可是东看看西看看,柏云章总是觉得找不到让自己特别称心如意的房子。
当时,柏云章的同事家里恰好有一个亲戚要转让房子,是一间2室1厅的老公房,六层楼。同事知道柏云章要买房,就跑来问他,说是便宜一点卖给他。“我清楚地记得是61个平方米、总共15.7万元,就能买下来了。”柏云章摇摇头接着说道:“15.7万元,光拿动迁款去买都还能剩1000元!”可是,柏云章那天看完房子,觉得一方面楼层太高,每天上上下下不方便,另外这地方也离单位太远,想了想就没有出手,决定再等一等。
到了2001年,柏云章又寻到一套各方面都挺让自己满意的房子,地点是在威海路石门路,上下班也非常方便,可是价格方面就有些高了,总共需要23万元。柏云章顿时就觉得很苦恼,自己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后来家里人合计下来,我几个兄弟考虑一起凑8万元给我,先让我把这房子买了住下来,钱的事以后再说。”柏云章说着说着停了下来,又叹了叹气:“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是胆小还是什么,就是犹豫再三,没能下得了那个决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柏云章隔三差五的看房行动也渐渐跑得没有那么勤快了,当时适逢股市有所起色,柏云章一下子心思也活络了起来,觉得买房也不急在这一天两天,既然价格、品质各方面综合考虑下来总是挑不到特别满意的,那不如索性再等等看。于是,柏云章把十几万元的动迁款都投到了股市里,考虑哪天看到合适的房子,再取出来买也不迟。
四处租房
谁知道,没过几年,这个决定就把柏云章的肠子都悔青了。2000年前后柏云章看的大都是2500元/平方米上下的房子,一眨眼到了2005、2006年,一模一样的房子均价早已变成了6000~7000元/平方米,这让他一下子傻了眼。可是,看着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住上了80、9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还在到处租房子过,钱投在股市里也是毫无起色,这样强烈的反差让柏云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了决心,这次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出手买一套房子。
“其实我身边一直不缺机会,可都被我一个个浪费了、错过了。”柏云章苦笑着接着说了下去:“2006年的下半年,我表阿弟家里要置换房子,因为知道我的情况,就问我要不要买下,家里人总归能帮一点是一点。”柏云章当时也是下了决心,回家左思右想,54万元的房款,算上公积金、股市里的资金和其它东拼西凑的钱,再向银行借足25年的贷款,咬咬牙可以把这房子给买了。可是,柏云章的妻子对此却大为反对。
“我老婆当时硬拉着我劝,翻来覆去就是一句话,‘家里钱都用掉了还背一屁股债,今后的日子还怎么过?’”柏云章说:“一直劝一直劝,原本好好的取了钱就准备去办的事,到最后我又犹豫了。”
就这样,柏云章再一次错过了摆在他面前的购房机会。再到后来,经历了2009、2010年的房价大涨和2011年的有所回落,看着高企的房价,柏云章虽然一直跟别人说着要买房的,要买房的,却还是至今都过着租房的生活,仍然在这人来人往的房展会上,显得一脸愁眉不展。他最后也只能自嘲般地笑笑说:“真的是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啊,谁不是如此呢?就说最早我看的那套15.7万元的房子,那家房东是想把自己的两套房子都卖了凑一套大一点的,顺便还能好好装修一下,这几年也很是后悔啊,不这么折腾的话,现在两套房子都什么价格了?”
鲜明对比
那有没有身边的人没有错过机会,果断出手的例子呢?面对记者的问题,柏云章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那当然也是有的,就说我们单位的钱思成,98年就早早地把房子买了,现在想想,只能恨自己当时没有他那样的魄力。”
记者于是又电话连线了这位钱思成先生,他也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他的购房故事。原来,1998年的时候,钱先生听说福利分房等许多单位的补贴政策都有取消的趋势,而公司里暂时还有一批购房补贴,大约是购房之后可以补贴4万元左右。原本钱先生也很是犹豫,自己虽然跟父母住在一块,但好歹也是有房子住的,现在一下子要动用家里全部的财力去买一套房,还要借十几二十年的贷款,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不过最后,考虑到今后也要生儿育女,肯定需要更宽敞的住房条件,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也不该白白错过,就算开始要苦几年,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于是,钱先生一共借了20年1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和15年4万元的商业贷款,靠着每个月夫妻两个人的收入和补充公积金,勉勉强强地把这样一个家支撑了下来。
“我们也没想到房子会涨成这样啊。”钱先生在电话那头笑着说:“不过回过头看看就觉得,当时的选择还是正确的,之后过了几年还贷的压力就轻了不少,再后来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还把贷款都提前还清了。”
而再到今天,两相对比,就更显出犹豫与果决间鲜明的差异了。
短评:
回顾柏先生十年间的历程,因为犹豫而没有把握住机会是一方面,没有认清自己的“刚性需求”则是另一方面。将柏先生与钱先生对比后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对今后生活所需的正确认识使得钱先生下定了决心,继而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考虑,才作出了较为明智的选择。而柏先生呢?总是瞻前顾后、挑三拣四,却一直没能弄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和需要,希望等待一个连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合适时机”,最后得过且过走到今时,当真也只能用一句“早知当初”来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