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都是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ao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关键词】植木;意象;情感
  
  一、芳草凄凄情未了
  
  杜甫曾有一首被喻为“以诗为画”的五言绝句,诗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开始,诗人便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中的大好春光,由和煦的春风,如茵的芳草和浓郁的芳香展现出来,春风、花草、馨香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人如临其境。而后紫燕衔泥,鸳鸯静睡,一派阔远明丽的景象,此诗中,芳草如茵,芳草的意象表现出悠远清新的意境,并且诗人的欢愉安适之情也以景表露。
  然而,同是情藏于景,杜甫的另一首《旋夜抒怀》中芳草的意象,却完全不同。“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在月夜孤独的停泊。凄孤无限的情景展示了作者的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芳草在其中,当然是忧伤感情的代表。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李贺的“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华的“宜阳城下草萋萋”等。
  “叹韶光,却芳草萋萋,映楼台。”这是杜安世《山亭和》中的名句。时间如水流过,悄无痕迹,浑浑噩噩的虚度大好时光,到头来,只有那大片大片的芳草,凄凄清清,孤孤单单的映着亭台楼榭。“却芳草萋萋”,只“萋萋”二字,就把悔虚度时光之意,叹韶光不在之心,尽皆蕴涵其中。芳草,其意与“少年当及时,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所含有的是同样的寓意,即人生苦短,勿虚度时光的感慨,只是前者更含蓄,更有韵味,意象内涵更为深远。
  同是芳草,在苏轼的《蝶恋花》中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意蕴,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芳草即知音,刘向曾有“十步之泽,必有芳草”之说,意即人才处处都有,与苏词的意思相近,只在“芳草”上有所差别,可见“芳草”之意境无穷。
  《楚辞》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从此,草就与别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有首著名的送别诗几乎是人人耳熟能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犹为出名,是歌颂草顽强生命力的不朽之句,但联系全诗来看,可体味到另外一层含义:别情如草一般深深扎根于心中。后四句变化有致,妙在精工。“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可见。“古道荒城”切题面“古原”,虽道古城荒,却因芳草的滋生而生机盎然。大地春回,如此美景良辰,却为送别之时,多么令人惆怅。满原芳草萋萋,似乎每一片叶片都饱含别情,多么意味深长。此时让人不能不想到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芳草中的离愁别绪,确实如江淹所说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二、杨柳青青意不尽
  
  以“芳草”表离别之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那个千古名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女主人公的目光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踪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从这树上折柳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也许从那时起,柳也同芳草一样有了惜别留远之意。“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而李白曾写道: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驰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熄,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清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洛城,细细听来却是一曲《折柳枝》,离别行旅之愁情霎时激荡起来,试问这样一个春日的夜晚,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柳”、“折柳”代表着一种习俗,一种场景,一种情绪,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唤起了一连串沉寂的回忆,也燃起了人们心底的乡情。柳已不再是单纯的柳,它有了自己独特的内涵,离情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除此,柳还有其它意蕴:
  其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贺知章的《咏柳》。这里柳树有长长披拂的枝条,有千条万缕的垂丝,有细细长长的新叶,毫无疑问,它的内涵是清新欢悦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新绿柳条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也是一派愉悦之景,有声有色,这两种意境同样的新鲜而优美。
  其二、“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是李商隐的《柳》。显而易见,在这里柳的意象与上面的迥然不同。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原上,仕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起翩翩起舞,然而时当清秋,又是斜阳,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句句是情,句句都在以杨柳喻己,不都是在自伤迟暮,自叹身世吗?
  其三、白居易的“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的诗句,也是以柳之意象暗喻人世沧桑,但此中风格却是格外别致。
  其四、“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的这句诗中,柳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透露出的是人们的无限伤痛与往事如烟的感慨。堤柳堆烟,常是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无情柳”,这意象是怎样的感伤惆怅!
  
  三、松柏森森境无穷
  
  太多的感伤,太多的惆怅会让人感觉过于纤弱愁苦,于是就需要有硬朗的气势,刚毅的风格,而表现出这些的,往往是松柏等意象。杜甫曾有《古柏行》,以古柏之刚直不屈,正气凛然,喻自我的坚贞傲岸,古柏“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的磅礴气势,在壮阔意境中,流露出“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感慨,通篇诗中古柏的形象清劲苍健,营造出一种卓然不群超迈迥拔的意境。
  “锦官城外柏森森”,在这首诗中,杜甫用“柏”营造的是寂静,肃穆的场景,安谧的氛围立时出现,把诗人凭吊的心情表达出来,同时也是武侯精神的象征了。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这是欧阳修的佳句。萧瑟的西风吹过一边的画角,悲哀而衰飒,但诗人解带迎之,那胸怀何等坦荡,气宇又何等轩昂!落日余晖,照着苍劲的青松,显示出他不可凌迫的气概,诗人“倚栏”对赏,心与物俱,正是对着自己的影子沉思啊。这其中,松所表现的是何等傲岸,不可摧抑!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前者为陈师道所作,后者为严羽所作。陈诗中,绘出了一幅雪后薄云遮日,水间风拂松摇的图景;后者绘出的则是一幅青松白雪峰清暮寒的美景。相同的是,二者中松雪的意象构成的都是高雅静谧明朗清亮的意境。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不再与雪连用,描绘出的水墨青松图,却是同样的优美雅致,与唐人常建“松际露微月”,颇有相似之处。
  “采柏动盈掬”,“静听松风寒”,“如听万壑松”,写松柏高风亮节的诗句多不胜数,可是同芳草、柳一样,他们所营造的意蕴并不是这样的单一。惠洪有“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的诗句。这其中用了“寒松作大夫”的典故。修竹、寒松本都是高洁坚贞品格的象征,但现在修竹仍风骨清峻,寒松却接受了大夫的封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受人讥讽。寒松此时不再是高洁的化身,而是成了修竹的衬托者,向时的意象也已不在。
  萋萋不了情,青青不尽意,森森无穷境,物象万千,意象种种。或忧或欢或痴或醉,叶底怀愁,曲中传意,临风生慕,感物伤怀,亦真亦幻,都是情。
其他文献
2019年2月25日,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长弗雷德里克·维达尔(Frédérique Vidal)女士与中国科学技术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标志着两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交流的重启。2018年1月,法国总统访华时,随团中包括了一个高级别的科学代表团,中法双方同意共同推动举办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并将其纳入中法关系中的优先事项。  在此次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中法双方就环境与气
【摘 要】本文从柳妈这个底层小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源,初步揭示了它们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祝福》 鲁迅 封建礼教 思想根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祥林嫂再嫁,她认为“祥林嫂实在不合算”,她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
【摘 要】我们通过调查了解了语文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关系,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一)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四)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调查问卷 兴趣 效率 措施    我们希望了解
【摘要】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对诗词语言进行鉴赏,能让学生更好的品味诗词语言的妙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换词比较;赏析语言    传统的诗词教学,常常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对新课标下的诗词语言进行赏析呢?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换词比较的方法鉴赏诗词,收到了良好的
【摘 要】猿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民俗里一个重要的意象。猿啼与特定自然环境、诗人身世遭遇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特征,因而成为唐诗中的绝唱。  【关键词】唐诗 意象 猿声    追溯文学史上的第一声“猿啼”,大概起源于屈原的《河伯》:“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从此,凄清的猿啼声在文学的长廊里此起彼伏,引无数迁客骚人频频回首、一掬清泪。在唐代,咏猿诗大为兴旺。唐诗中,
【摘 要】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偏失:一是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对象,包括兴趣的激发、全身心的参与、情感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了教师“喂养”学生的过程;二是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体验过程,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点拨与归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缺乏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的信心与能力;三是忽略了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将这三个方面的偏失纠正过来,方能真正提高
【摘 要】成功的细节描写总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我们。如何做到以细节为主的方法组织教学,我的做法为:通览全文,精挑细节;教无定格,挖掘内涵;前后贯通,点面结合。  【关键词】细节 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    小说之有细节,犹如电影之有特写。成功的细节描写总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
【摘要】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第八课《词七首》有两处注解不合常理。一是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二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义。  【关键词】注解;质疑;柳永;辛弃疾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的第八课《词七首》,精选了历代七首名作,细看注解,有两处明显错误。  一是柳永的《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一词,它的注是“一年”,依此
摘 要: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以清晰和完整的理论为支撑,系统的创造力理论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重点介绍了创造力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过程基础、个人层面的创造力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显示不同层次之间联系的完整模型三个部分的分析和梳理,提出在创造力的培养中,要以互动性作为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以开放心态接受儿童的不同状态水平,提高文化包容度,注重创造力不同层次间的联系,关注创
[摘要]语文知识较为庞杂,其学科的知识点相对分散,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语文学习的积累归纳之法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学习 归纳梳理 坚持积累 课外阅读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性。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链节可循,知识点又是以定律的形式依附在学科系统之上。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一篇篇课文当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