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实现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制订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着中学教育也必须随之作出积极的调整:一方面,追求应试教育的世俗价值观是合情的;另一方面,讲求素质的理想教育观又是合理的。如何实现二者的平衡,成为了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成为了一名合情合理的语文教师,才能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行应试教育的教学,让学生既能平稳地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又能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价值观
新课改进行了两轮,语文课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和非语文活动依旧充斥着课堂,语文教学中的异化错位现象还很严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标新立異、手段花里胡哨、内容脱离文本的现象。这些课堂热闹、喧闹、吵闹,貌似生动丰富,实则既无形式的变化多姿,更乏内容的实在深刻。除此之外,那种以大张旗鼓的题海战术、理直气壮的满堂灌输、机械僵硬的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应试教育依旧存在。这些课堂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继承不多,依然一人包打天下,讲授式、问答式、练习式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因为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偏重形式,过多注意新术语,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核心;还有些教师存在着新课改是花架子不适合应试的误解,把二者对立起来,觉得还是老一套的更行之有效。
虽然从某种角度上看,讲求素质与追求升学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两者也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其实,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两者虽有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比如,“应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素质教育也注重这一点;许多“素质”也要借助现代考试的测量办法来判断。有深刻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形成和提高了,应对考试时就驾轻就熟了。对于新课改,我们要深入理解,得其形更要得其意,并努力去实践。因此,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和谐,即在追求升学的世俗价值观和讲求素质的理想价值观之间找到双赢的平衡点,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实现升学的世俗价值观
1.坚持常态教学,保持教学的真实性和质朴性
课改之初,曾存有一些华而不实、闹而不止的误区。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标新立异,往往以新奇的形式来取悦学生,教学完全脱离了文本内容而变成了一出喧腾的表演。这不是素质教育,对应试也毫无裨益。语文教学应回到真实和质朴中去,坚持常态教学。
坚持常态教学要求我们做到: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清新健康的人格。其次,坚持以文为本。文本是第一资源,要发挥其“例子”的作用,通过文本语言的内在魅力影响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再次,坚持基本的技能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梁实秋先生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也应将语文课堂回归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境界中去,打造适合教师的本色语文和常态课堂,放大并突出语文学科的属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追求高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实现人生目标
课堂是艺术,也是科学。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语文自然不例外。有效地优化教学艺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取得最佳效果。在新一轮的课改号召下,不少语文教师率先打破了这种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了不少效率优先兼顾素质的教学模式。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又能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过去,我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语文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往往把自己扮演成课堂的“编导”和“主演”而风头出尽,教学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很少。从表面上看,老师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虽有抽象的思辨能力的训练,却少了形象感悟素质的学习。有的教师往往为了应对高考,采用题海战术,以此来训练学生,学生做起来夜以继日。最终,枯燥的学习使教师未老先衰,学生兴趣索然。其实,教师无需在时间上拼消耗,而应尽量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并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如何实现素质理想价值观
1.切实推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积极性的匮乏,说到底是缺少对语文课的正确认识和热爱之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比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本的字词句和谋篇布局,以求得新知。再如,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诸如朗诵比赛、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扮演课本剧、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与内容。
2.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已经不能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我们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充分享用了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并接受了欧风美雨在精神方面的洗礼,有着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和较为独特的心理体会。如果我们抱残守缺,是无法应对这些变化的,也不会赢得学生欢迎的。再则,从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来看,教师也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要涉猎多种自然和社会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还要有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切合点,既要对学生的现实的功利目标负责,帮助其实现升学的世俗价值观,又要对学生的一生学习和发展负责,帮助其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合情合理的教师,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和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可能不断登上新台阶,步入新天地。
作者简介:洪春鸣,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马建宁,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教师。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价值观
新课改进行了两轮,语文课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和非语文活动依旧充斥着课堂,语文教学中的异化错位现象还很严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标新立異、手段花里胡哨、内容脱离文本的现象。这些课堂热闹、喧闹、吵闹,貌似生动丰富,实则既无形式的变化多姿,更乏内容的实在深刻。除此之外,那种以大张旗鼓的题海战术、理直气壮的满堂灌输、机械僵硬的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应试教育依旧存在。这些课堂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继承不多,依然一人包打天下,讲授式、问答式、练习式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因为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偏重形式,过多注意新术语,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一核心;还有些教师存在着新课改是花架子不适合应试的误解,把二者对立起来,觉得还是老一套的更行之有效。
虽然从某种角度上看,讲求素质与追求升学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两者也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物。其实,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两者虽有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比如,“应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素质教育也注重这一点;许多“素质”也要借助现代考试的测量办法来判断。有深刻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形成和提高了,应对考试时就驾轻就熟了。对于新课改,我们要深入理解,得其形更要得其意,并努力去实践。因此,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和谐,即在追求升学的世俗价值观和讲求素质的理想价值观之间找到双赢的平衡点,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实现升学的世俗价值观
1.坚持常态教学,保持教学的真实性和质朴性
课改之初,曾存有一些华而不实、闹而不止的误区。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标新立异,往往以新奇的形式来取悦学生,教学完全脱离了文本内容而变成了一出喧腾的表演。这不是素质教育,对应试也毫无裨益。语文教学应回到真实和质朴中去,坚持常态教学。
坚持常态教学要求我们做到: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清新健康的人格。其次,坚持以文为本。文本是第一资源,要发挥其“例子”的作用,通过文本语言的内在魅力影响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再次,坚持基本的技能训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梁实秋先生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也应将语文课堂回归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境界中去,打造适合教师的本色语文和常态课堂,放大并突出语文学科的属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追求高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实现人生目标
课堂是艺术,也是科学。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语文自然不例外。有效地优化教学艺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取得最佳效果。在新一轮的课改号召下,不少语文教师率先打破了这种程式化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造了不少效率优先兼顾素质的教学模式。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能动作用,又能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过去,我们总是片面地强调语文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往往把自己扮演成课堂的“编导”和“主演”而风头出尽,教学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真正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很少。从表面上看,老师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虽有抽象的思辨能力的训练,却少了形象感悟素质的学习。有的教师往往为了应对高考,采用题海战术,以此来训练学生,学生做起来夜以继日。最终,枯燥的学习使教师未老先衰,学生兴趣索然。其实,教师无需在时间上拼消耗,而应尽量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并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如何实现素质理想价值观
1.切实推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积极性的匮乏,说到底是缺少对语文课的正确认识和热爱之情。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比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以及文本的字词句和谋篇布局,以求得新知。再如,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诸如朗诵比赛、辩论会、文学作品欣赏会、扮演课本剧、专题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与内容。
2.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已经不能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我们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充分享用了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并接受了欧风美雨在精神方面的洗礼,有着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和较为独特的心理体会。如果我们抱残守缺,是无法应对这些变化的,也不会赢得学生欢迎的。再则,从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来看,教师也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要涉猎多种自然和社会知识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同时,教师还要有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切合点,既要对学生的现实的功利目标负责,帮助其实现升学的世俗价值观,又要对学生的一生学习和发展负责,帮助其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合情合理的教师,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和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可能不断登上新台阶,步入新天地。
作者简介:洪春鸣,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马建宁,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