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我们在更大的背景下观照阅读教学时,国际上通行的PISA阅读评价体系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内容当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同时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也当作出相应的改革,借鉴吸收国际流行的评价体系中的合理因子,以科学的评价更好地引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总之,新语文的阅读教学必将走“大阅读”之路。
【关键词】大阅读 阅读教学 新语文 大语文
近几年的语文教育备受责难,语文教育界的同仁苦苦探索,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新语文”的提出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行动的号召。诚然,对“新语文”的内涵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明晰的认识,不过它立足于现实研究、指向未来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视角是肯定无疑的,它力求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迎来全新语文世界的决心是鲜明的。当然,“新语文”不管怎么变革,其本质是变不了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标是变不了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想重点来谈一谈其中的阅读教学。
当前的阅读教学可以说存在着极大的偏差。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太强,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真,为了考试而教,致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单一。目前的阅读教学文学类文本阅读比例较大,似乎是只有阅读文学作品才能体现阅读的价值。例如,江苏高考试卷中前两年是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作为选考材料来并列的,后来发现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只讲实用类文本,故而在2010年取消了选考的做法,将选择的权力收到了命题者的手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也是很好的,也就是要求平时教学中两种类型的文本都要重视。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难道我们对实用类文本重视过头了吗?难道不应该给实用类文本一个应有的位置吗?其实我们的教学倒是对文学类文本重视过头了,而对实用类文本的忽视也太重太久了。
二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文学阅读本来是滋养人的性灵的,而当我们将其简化成获取分数的手段以后,其功能就被异化了,我们的教者只是将那作品肢解为一个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也只是在机械地寻章摘句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此一来,文学中所涵养的一些滋养人性灵的养分被滤沥殆尽,学生只是在咀嚼那有形迹可依的“残渣”,你说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不营养不良?怎么可能对文学阅读热爱起来?当阅读完成了升学敲门砖的使命以后,你看我们又有多少人去亲近那在校园里大讲特讲的“文学”?这难道还不足以促使我们反思吗?
令人欣慰的是,语文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语文阅读的偏差,并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它。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就摆脱了教材的拘囿。他对教材作了改革,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死于教材”的局面。他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倘若学生对教材的文章不感兴趣,则完全可以换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读。只要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以,何必非死死地盯住那几十篇文章不可呢?”(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9页)对于统编教材,他教给学生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方法,再交给学生“行军图”——语文知识树,依靠学生的自学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而节省下来的教学时间,则补充学习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诸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科学学习方法、名篇时文、科技信息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还得到了许多知识以外的东西,为他们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
再如,山东青岛市的王泽钊老师,从20年前成为教师的那天起,他就嫌语文统编教材“课文没几篇有人文价值的”,有的“简直就是在说谎”。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自编的一套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新语文》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王泽钊的《新语文》中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现代中外文学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都能从中找到,此外,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还有摇滚歌词等。这样的教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诸如此类的教材改革的情况还有很多,现在施行的是“一纲多本”政策,教材编写的自由度极大地增强了,教材园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在语文教学理论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邢台八中的张孝纯老师较早地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载《河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如今“大语文”的理念可谓是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然而,语文教育的整体现状正如前面所言,还是不尽如人意,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此时我们若放眼观世界,在大的背景下观照语文教育或许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如,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学业能力评价项目之一的PISA,它的阅读评估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获取信息,形成广义、整体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解释,反思、评价文章的内容,反思、评价文章表达形式。它在阅读目的方面引入四个方面的内容:个人用途的阅读,主要为满足个体智力上的兴趣,内容包括私人信件、小说、传记、散文,以及满足好奇心的信息阅读;公用用途的阅读,主要为满足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内容包括官方文件和关于公共事业的信息,如通知、规章、方案、小册子、表格等;工作需要的阅读,内容包括说明书、手册、计划表、报告、备忘录、项目表等;教育用途的阅读,内容包括教科书、学习手册、地图、纲要等。PISA阅读文体分为两类: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操作性的指南或忠告,文件或记录,以及超文本;后者主要指图和图形、表格、图表图样、信息单、电话和广告、收据、证书执照等。(董蓓菲:《2009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0期)对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来说,PISA阅读评估的基本内容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特别是在阅读的内容与评价的方式上。
在2009年7月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法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一些专家的发言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潘丽珠教授介绍了台湾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3C”核心价值,也就是文化的、创造力的和沟通的价值,语文教育旨在培养“生活家”,从中可以看出台湾的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河南大学的曾祥芹教授充满激情地作了《“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的报告,“一语双文”也就是“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语文教学格局,在“一语双文论”的支撑下已形成了一个“实用文章学派”,应该说这一理论是对当前盛行的文学教育的一个反叛。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作了《走近“读图时代”的语文教学》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20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由“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信息时代需要人机对话的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组合的语言材料的能力。这些专家发言的共同点在于都意识到了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服务于生活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新语文”阅读教学必将走上“大阅读”之路,也就是阅读教学内容当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也当作出相应的改革,借鉴吸收国际流行的评价体系中的合理因子,以科学的评价更好地引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大阅读 阅读教学 新语文 大语文
近几年的语文教育备受责难,语文教育界的同仁苦苦探索,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新语文”的提出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行动的号召。诚然,对“新语文”的内涵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明晰的认识,不过它立足于现实研究、指向未来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视角是肯定无疑的,它力求革除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迎来全新语文世界的决心是鲜明的。当然,“新语文”不管怎么变革,其本质是变不了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标是变不了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想重点来谈一谈其中的阅读教学。
当前的阅读教学可以说存在着极大的偏差。最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太强,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本真,为了考试而教,致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单一。目前的阅读教学文学类文本阅读比例较大,似乎是只有阅读文学作品才能体现阅读的价值。例如,江苏高考试卷中前两年是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作为选考材料来并列的,后来发现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只讲实用类文本,故而在2010年取消了选考的做法,将选择的权力收到了命题者的手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也是很好的,也就是要求平时教学中两种类型的文本都要重视。但换一个角度来看,难道我们对实用类文本重视过头了吗?难道不应该给实用类文本一个应有的位置吗?其实我们的教学倒是对文学类文本重视过头了,而对实用类文本的忽视也太重太久了。
二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文学阅读本来是滋养人的性灵的,而当我们将其简化成获取分数的手段以后,其功能就被异化了,我们的教者只是将那作品肢解为一个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也只是在机械地寻章摘句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此一来,文学中所涵养的一些滋养人性灵的养分被滤沥殆尽,学生只是在咀嚼那有形迹可依的“残渣”,你说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不营养不良?怎么可能对文学阅读热爱起来?当阅读完成了升学敲门砖的使命以后,你看我们又有多少人去亲近那在校园里大讲特讲的“文学”?这难道还不足以促使我们反思吗?
令人欣慰的是,语文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看到了语文阅读的偏差,并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它。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就摆脱了教材的拘囿。他对教材作了改革,改变了过去“死扣教材,死于教材”的局面。他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倘若学生对教材的文章不感兴趣,则完全可以换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读。只要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可以,何必非死死地盯住那几十篇文章不可呢?”(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9页)对于统编教材,他教给学生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方法,再交给学生“行军图”——语文知识树,依靠学生的自学解决了大部分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而节省下来的教学时间,则补充学习一些学生喜欢的内容,诸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科学学习方法、名篇时文、科技信息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学生还得到了许多知识以外的东西,为他们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
再如,山东青岛市的王泽钊老师,从20年前成为教师的那天起,他就嫌语文统编教材“课文没几篇有人文价值的”,有的“简直就是在说谎”。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自编的一套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新语文》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王泽钊的《新语文》中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现代中外文学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都能从中找到,此外,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还有摇滚歌词等。这样的教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诸如此类的教材改革的情况还有很多,现在施行的是“一纲多本”政策,教材编写的自由度极大地增强了,教材园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在语文教学理论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邢台八中的张孝纯老师较早地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载《河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如今“大语文”的理念可谓是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然而,语文教育的整体现状正如前面所言,还是不尽如人意,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此时我们若放眼观世界,在大的背景下观照语文教育或许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如,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的学业能力评价项目之一的PISA,它的阅读评估从五个方面来展开:获取信息,形成广义、整体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解释,反思、评价文章的内容,反思、评价文章表达形式。它在阅读目的方面引入四个方面的内容:个人用途的阅读,主要为满足个体智力上的兴趣,内容包括私人信件、小说、传记、散文,以及满足好奇心的信息阅读;公用用途的阅读,主要为满足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内容包括官方文件和关于公共事业的信息,如通知、规章、方案、小册子、表格等;工作需要的阅读,内容包括说明书、手册、计划表、报告、备忘录、项目表等;教育用途的阅读,内容包括教科书、学习手册、地图、纲要等。PISA阅读文体分为两类: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前者包括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操作性的指南或忠告,文件或记录,以及超文本;后者主要指图和图形、表格、图表图样、信息单、电话和广告、收据、证书执照等。(董蓓菲:《2009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0期)对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来说,PISA阅读评估的基本内容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特别是在阅读的内容与评价的方式上。
在2009年7月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法研究会组织召开的“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一些专家的发言或许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潘丽珠教授介绍了台湾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3C”核心价值,也就是文化的、创造力的和沟通的价值,语文教育旨在培养“生活家”,从中可以看出台湾的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河南大学的曾祥芹教授充满激情地作了《“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的报告,“一语双文”也就是“语言、文章、文学”三足鼎立的语文教学格局,在“一语双文论”的支撑下已形成了一个“实用文章学派”,应该说这一理论是对当前盛行的文学教育的一个反叛。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作了《走近“读图时代”的语文教学》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了20世纪以来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由“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信息时代需要人机对话的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组合的语言材料的能力。这些专家发言的共同点在于都意识到了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服务于生活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新语文”阅读教学必将走上“大阅读”之路,也就是阅读教学内容当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同时我们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也当作出相应的改革,借鉴吸收国际流行的评价体系中的合理因子,以科学的评价更好地引导我们的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