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和市政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超大规模的单体工程混凝土使用量也屡屡刷新纪录。如今施工企业均采取了一系列温度计算、测试、养护等“综合温控”施工技术,在一次连续浇筑大方量混凝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大方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也是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之一。
2 工艺特点
2.1 采用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和“综合温控”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性、抗渗性、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2.2 减少了施工工序之间的交叉,取消了各种施工缝的处理工作,从而简化了施工程序,加快了施工进度。
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艺流程
混凝土搅拌、运输→模板、钢筋、预埋件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养护、测温→拆模,撤除保温。
3.2 操作要点
3.2.1 混凝土搅拌、运输
(1)采用集料泵送混凝土砂率应在40%~45%之间,在满足可泵性前提性,尽量降低砂率。坍落度在满足泵送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小值,以减少收缩变形。
(2)混凝土搅拌采用二次投料工艺,加料顺序为:先将水和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搅拌约1min成水泥浆,然后投入粗、细骨料拌匀。
(3)运送混凝土的车辆应满足均匀、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需要。罐车在盛夏和冬季均应有隔热覆盖。施工现场必须有完善的调度系统和装备,合理布置车辆和输送泵的停靠位置。
3.2.2 模板、钢筋、预埋件验收
钢筋绑扎结束,水电等管线预埋完成,模板支设加固结束后,即可进行相关验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确保隐蔽工程质量。
3.2.3 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可根据面积大小和混凝土供应能力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分层厚度300~500mm且不大于振动棒1.25倍。分段分层多采取踏步式分层推进,一般踏步宽为1.5~2.5m。斜面分层浇灌每层厚300~500mm,坡度一般为1︰6~1︰7。
(2)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亦可采取中间向两边推进,保持混凝土沿基础全高均匀上升。浇筑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避免产生冷缝,并将表面泌水及时排走。
(3)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略上下抽动,做到快插慢拨,使混凝土振捣密实,插点要均匀,插点之间距离宜控制在50cm,离开模板距离为20cm。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但彼此不能混用,以免漏振。振捣点时间要掌握好,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一般控制在20~30s之间,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出现气泡,混凝土不再下沉为止。
(4)底板混凝土表层进行二次振捣,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密实度。待第一混凝土振捣完成20~30min并已浇筑出一定面积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再进行第二次振捣。在振捣过程中,避免触及钢筋、模板,以免发生移位、跑模现象。
3.2.4 混凝土表面处理
(1)混凝土表面泌水应及时引导集中排除。当混凝土表面浮浆较厚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加粒径为2~4cm的石子浆,均匀撒布在混凝土表面用抹子轻轻拍平。
(2)混凝土表面应进行二次抹压,振捣结束后先用刮尺刮平,铁抹子压实。当接近初凝时,再用木抹子拍实搓压,最后用铁抹子压光,保证表面的密实度和光洁度,减缓混凝土表面失水速度,防止表面龟裂。
3.2.5 混凝土养护、测温
(1)混凝土表面在初凝后覆盖塑料薄膜,终凝后注水,为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25ºC,混凝土降温速率<1.5ºC/d,蓄水深度要根据底板厚度的不同经过计算确定。当混凝土实测内部温差或内外温差超过20ºC再覆盖保温层。对大面积的底板面,一般可采用先一层塑料簿膜后二层草包作保温保湿养护。
(2)反梁采取浇水养护的方法。如遇夏季气温较高时,则需要在二次抹面压实后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表面失水干裂。柱的养护采用包裹塑料布,并对柱头上部淋水,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3)测温延续时间自混凝土浇筑开始至撤除保温后为止,同时应不少于20d。测温间隔时间为混凝土浇筑后的1~3d为2h,4~7d为4h,其后为8h。
(4)根据工程平面形状尺寸、厚度等不同情况,合理、经济地布设测温点。测温点应在平面图上编号,并在现场挂编号标志,测温作详细记录并整理绘制温度曲线图,温度变化情况应及时反馈。当发现混凝土内外温差>25ºC时,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可加大蓄水深度。
(5)使用电子测温监测系统,使测温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现场,随时跟踪养护措施是否到位,使温控达到预期目的。测温探头的插头应不受污染,不受水浸,插入测温仪前应擦拭干净,保持干燥以防短路。
3.2.6 拆模,撤除保温
底板侧模的拆除应符合有关规定的温度条件,并要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待保养期结束后既可撤除。但其表面不得堆放过量建筑材料,防止超载使用而影响结构安全。
4 质量控制
4.1 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矿渣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减少约15%的水泥,其强度有所增加(包括早期强度),密实度增加,收缩变形有所减少,泌水量下降,坍落度损失减少。粉煤灰与减水剂掺入混凝土称为“双掺技术”,由此会取得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浆量,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温度峰值,收缩变形也有所降低。
4.2 混凝土搅拌站原材料称量装置要严格、准确,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砂石的含泥量对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收缩影响较大,要严格控制在2%以内。砂石骨料的粒径要尽量大些,以达到减少收缩的目的。
4.3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在冬季施工时,为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不大于25ºC,必须控制出罐温度不低于10ºC和浇筑温度不低于5ºC。从搅拌站发出的罐车要有保温措施,泵管上包裹阻燃草帘保温。
4.4 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500mm左右。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使其尽可能多的热量散发,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
4.5 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沿混凝土面排到后浇带的排水沟,通过沟内设置的集水坑抽出基坑,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4.6 浇筑混凝土的收头处理也是减少表面裂缝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后,先初步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平板振动器碾压数遍。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较厚,在混凝土浇筑到顶面后,及时把水泥浆赶至后浇带处排水沟,初步按标高刮平,用木抹子反复搓平压实,使混凝土硬化过程初期产生的收缩裂缝在塑性阶段就予以封闭填补,以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
4.7 采用在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上盖两层25mm厚阻燃草帘,塑料薄膜及阻燃草帘之间搭接200mm,以减少水分的散发,对边缘、棱角部位的保温厚度应增加到面层部位的2倍,以此降低底板表面与大气温差,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造成的温度裂縫。
4.8 根据前述的测温要求及时准确的测温,并做好详细的测温记录。根据测定的温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降低表面裂缝的产生。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和市政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多,超大规模的单体工程混凝土使用量也屡屡刷新纪录。如今施工企业均采取了一系列温度计算、测试、养护等“综合温控”施工技术,在一次连续浇筑大方量混凝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同时,大方量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也是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控制的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之一。
2 工艺特点
2.1 采用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和“综合温控”施工技术,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整体性、抗渗性、同时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2.2 减少了施工工序之间的交叉,取消了各种施工缝的处理工作,从而简化了施工程序,加快了施工进度。
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施工工艺流程
混凝土搅拌、运输→模板、钢筋、预埋件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养护、测温→拆模,撤除保温。
3.2 操作要点
3.2.1 混凝土搅拌、运输
(1)采用集料泵送混凝土砂率应在40%~45%之间,在满足可泵性前提性,尽量降低砂率。坍落度在满足泵送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小值,以减少收缩变形。
(2)混凝土搅拌采用二次投料工艺,加料顺序为:先将水和水泥、掺合料、外加剂搅拌约1min成水泥浆,然后投入粗、细骨料拌匀。
(3)运送混凝土的车辆应满足均匀、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需要。罐车在盛夏和冬季均应有隔热覆盖。施工现场必须有完善的调度系统和装备,合理布置车辆和输送泵的停靠位置。
3.2.2 模板、钢筋、预埋件验收
钢筋绑扎结束,水电等管线预埋完成,模板支设加固结束后,即可进行相关验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确保隐蔽工程质量。
3.2.3 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可根据面积大小和混凝土供应能力采取全面分层、分段分层或斜面分层连续浇筑,分层厚度300~500mm且不大于振动棒1.25倍。分段分层多采取踏步式分层推进,一般踏步宽为1.5~2.5m。斜面分层浇灌每层厚300~500mm,坡度一般为1︰6~1︰7。
(2)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亦可采取中间向两边推进,保持混凝土沿基础全高均匀上升。浇筑时,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避免产生冷缝,并将表面泌水及时排走。
(3)在振捣过程中,振捣棒略上下抽动,做到快插慢拨,使混凝土振捣密实,插点要均匀,插点之间距离宜控制在50cm,离开模板距离为20cm。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但彼此不能混用,以免漏振。振捣点时间要掌握好,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一般控制在20~30s之间,直至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出现气泡,混凝土不再下沉为止。
(4)底板混凝土表层进行二次振捣,以确保混凝土表面密实度。待第一混凝土振捣完成20~30min并已浇筑出一定面积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再进行第二次振捣。在振捣过程中,避免触及钢筋、模板,以免发生移位、跑模现象。
3.2.4 混凝土表面处理
(1)混凝土表面泌水应及时引导集中排除。当混凝土表面浮浆较厚时,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加粒径为2~4cm的石子浆,均匀撒布在混凝土表面用抹子轻轻拍平。
(2)混凝土表面应进行二次抹压,振捣结束后先用刮尺刮平,铁抹子压实。当接近初凝时,再用木抹子拍实搓压,最后用铁抹子压光,保证表面的密实度和光洁度,减缓混凝土表面失水速度,防止表面龟裂。
3.2.5 混凝土养护、测温
(1)混凝土表面在初凝后覆盖塑料薄膜,终凝后注水,为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25ºC,混凝土降温速率<1.5ºC/d,蓄水深度要根据底板厚度的不同经过计算确定。当混凝土实测内部温差或内外温差超过20ºC再覆盖保温层。对大面积的底板面,一般可采用先一层塑料簿膜后二层草包作保温保湿养护。
(2)反梁采取浇水养护的方法。如遇夏季气温较高时,则需要在二次抹面压实后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表面失水干裂。柱的养护采用包裹塑料布,并对柱头上部淋水,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3)测温延续时间自混凝土浇筑开始至撤除保温后为止,同时应不少于20d。测温间隔时间为混凝土浇筑后的1~3d为2h,4~7d为4h,其后为8h。
(4)根据工程平面形状尺寸、厚度等不同情况,合理、经济地布设测温点。测温点应在平面图上编号,并在现场挂编号标志,测温作详细记录并整理绘制温度曲线图,温度变化情况应及时反馈。当发现混凝土内外温差>25ºC时,及时通知技术部门,可加大蓄水深度。
(5)使用电子测温监测系统,使测温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现场,随时跟踪养护措施是否到位,使温控达到预期目的。测温探头的插头应不受污染,不受水浸,插入测温仪前应擦拭干净,保持干燥以防短路。
3.2.6 拆模,撤除保温
底板侧模的拆除应符合有关规定的温度条件,并要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待保养期结束后既可撤除。但其表面不得堆放过量建筑材料,防止超载使用而影响结构安全。
4 质量控制
4.1 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级的矿渣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减少约15%的水泥,其强度有所增加(包括早期强度),密实度增加,收缩变形有所减少,泌水量下降,坍落度损失减少。粉煤灰与减水剂掺入混凝土称为“双掺技术”,由此会取得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浆量,延缓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温度峰值,收缩变形也有所降低。
4.2 混凝土搅拌站原材料称量装置要严格、准确,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砂石的含泥量对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收缩影响较大,要严格控制在2%以内。砂石骨料的粒径要尽量大些,以达到减少收缩的目的。
4.3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在冬季施工时,为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之差不大于25ºC,必须控制出罐温度不低于10ºC和浇筑温度不低于5ºC。从搅拌站发出的罐车要有保温措施,泵管上包裹阻燃草帘保温。
4.4 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采用自然流淌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为500mm左右。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使其尽可能多的热量散发,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缩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
4.5 混凝土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沿混凝土面排到后浇带的排水沟,通过沟内设置的集水坑抽出基坑,以提高混凝土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4.6 浇筑混凝土的收头处理也是减少表面裂缝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后,先初步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用平板振动器碾压数遍。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较厚,在混凝土浇筑到顶面后,及时把水泥浆赶至后浇带处排水沟,初步按标高刮平,用木抹子反复搓平压实,使混凝土硬化过程初期产生的收缩裂缝在塑性阶段就予以封闭填补,以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
4.7 采用在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上盖两层25mm厚阻燃草帘,塑料薄膜及阻燃草帘之间搭接200mm,以减少水分的散发,对边缘、棱角部位的保温厚度应增加到面层部位的2倍,以此降低底板表面与大气温差,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造成的温度裂縫。
4.8 根据前述的测温要求及时准确的测温,并做好详细的测温记录。根据测定的温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降低表面裂缝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