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中国共产党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在“中国模式”的讨论中,论者多从经济发展形态、生产力要素比较、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提出“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或普遍性,而决定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政治因素,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独特的中国要素,却鲜少有人论及。
  讨论中国模式,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社会独特的政党——国家组织形态,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3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与此同时,人们也就不可能不正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30年间(乃至60年间)不断实践与创新的历史进程,这也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10月,本刊发表齐仁文章——《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文章甫经面世,即刻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尤其引起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普遍关注,上海学界并就此文章展开专题研讨(见本期《汇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为回应读者关切,本刊再次邀请课题组撰写文章,进一步从学术上展开“中国模式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的探讨。
  欲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30年改革开放中的成功实践,就必然面对以下问题:1. 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独特性;2. 作为改革者的邓小平理论与作为革命者的毛泽东思想之间的辩证历史关系;3. 中国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与当代中国道统及政统上的继承关系;4. 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等等。
  不容回避的是,在“中国模式”的讨论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以否定中国革命为前提的论辩模式,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中,似乎唯有否定前60年才可以肯定后30年,进而才可以肯定性地将中国导入普世价值(或称为“现代性”)之中。因此,对于“中国模式”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功绩的讨论,就不得不从中国革命的历史合理性论辩入手,也就不得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后历史阶段的内在统一性论辩入手,进而言之,也就不得不从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特的国家和社会形态的论辩入手。
  在当代中国,离开中国共产党,就不存在讨论“中国模式”的前提。对此,学术界面临着理论勇气上的挑战。而认识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认识它的正确和错误的不同方面,都将极大地推动思想界真正清楚地把握中国的真实国情。
其他文献
赵园先生的专著,发表于1999年元月。此后十多年,每遇“戾气”字眼,或类似情景,首先想到的就是赵园有关“戾气”的研究。专著的开编(“明清之际士大夫话题研究”),第一章(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第一节,以“戾气”为题,说明“戾气”在全部“话题研究”中的分量。(在2006年年底出版的《制度·言论·心态》中,“话题研究”有了“续编”。作者说,虽然对该话题还有很多的“不自信”,但基本工作可告一段落。)  
期刊
暴戾之气与政治文化的困境    《文化纵横》:2009年以来,接连发生的灭门血案、砍杀幼童、工厂自杀、矿难、看守所离奇死亡、怒杀执法者,一股暴戾之气甚嚣尘上。暴力现象在各国都存在,比如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您认为,中国目前出观的暴力现象和美国现象是否存在差别,其背后的根源何在?  赵鼎新:就暴力现象本身,两国并不存在差别。至于凶杀事件,因为在美国获取怆支特别方便,因此发生频率就会高出许多。金融危机之
期刊
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奥巴马总统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进步主义的纲领——覆盖全民的医疗体系、低碳经济以及历史性的对教育的大规模投资。他也表示将寻求一个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国际关系,在大选中,他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自里根以来,美国政治的变化还没有这么剧烈过。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们的回答是:近二十年问,一个新的进步的美国已经逐步出现了,这既是在人口统计方面,也是在地理和新的议程方面。  从人
期刊
1982年宪法序言13个段落1648字,“中国”一词共出现26次,但含义却不尽相同,时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时而涵盖中华民国甚至晚清政府,时而又意指时间上无远弗届的作为整体的中国。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呈现出如此之多的中国意象?这些中国意象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联?如此的写作又具有怎样的政法蕴含?  厘清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坐标体系。宪法序言中界分出四种中国意象,即“封建的中国”、“半殖民地
期刊
60年前的建国伟业和30年的经济发展,为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但是,比这些更为根本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数千年中华法系的政治传统和法理传统。古人说反古开新、贞下启元。越是要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就越是要回到比通常印象中的古代还要古老的古代。现代人通常印象中的古代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专制图景。而当年孔子“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嘆”,想到的是三代以前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期刊
儒法之争的实质:建国与治国    随着西周王室式微,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在这场巨变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宗法人伦秩序的破坏和紊乱,标志着通过礼制而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模式的解体,“礼崩乐坏”的严重局面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恰是礼乐规范秩序的破坏,催生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思想时代——“轴心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诸子百家都是通过对崩溃了的礼乐秩序进行反省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
期刊
解读中国奇迹的四大密码    如何解读中国发展奇迹,我认为中国政治文化有“四大优势”:“集中效率优势”、“政治组织优势”、“制度创新优势”、“文化包容优势”。这“四大优势”是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发展奇迹的奥妙之所在。一是邓小平讲到的“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下了决心就干”,讲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没那么多牵扯和掣肘,集中出效率。这可以叫“集中效率优势”。二是我们国家可以把所有政治组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中国对外关系中发展势头最好的部分之一,中非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仅以经贸关系为例就可以看出中非关系发展速度:2000年中非间贸易额仅为106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为1068亿;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由2001年的5000万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9.9亿美元,年增长率53%;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召开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
期刊
长期以来,在国人的潜意识里,拉美一直是“穷乡僻壤”的所在。国内传媒偶尔提及也不过是“引以为鉴”。在中国的外交地图上,它似乎也从不曾(至少在实践上)为决策者瞩目。中国“忽视”拉美既有地理因素,也有美国“门罗主义”的阴影。不过更多的还是由于中国的影响力仅辐射一隅,外交布局多以周边和大国为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国家战略日益全球化,中国开始出现在任何一个可以想象的
期刊
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这一理念源自上海世观院主办的季度研讨会和连续出版物《大观》。季度研讨会“致与会者”中说:研讨会“探究中国成长的历史与性质,在中国社会演化与世界秩序内在的普遍性关联中,确立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国际利益。”已经暗含了:中国如何认识周边世界,将是定义中国国家性质、明确利益所在的前提。在《大观》第一辑“写在前面”中,主办者说:“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