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姚是王阳明先生的出生地,也是浙中王学重镇。但就在余姚,还有一位极其重要的阳明亲传弟子孙应奎,学者称“蒙泉先生”,尚不太为今人所知。其实,从政治、学问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孙应奎可谓深得阳明学精神实质。
阳明后学宗师
孙应奎先生于《明史》有传,但未见生卒年记载。钱明、王孙荣两位先生根据孙应奎的诗作《癸酉元旦寿届七旬》,推知其生年;又据邵廷采《王门弟子所知传》中称其“年八十三卒”,且孙应奎又有诗作《八旬咏怀》,则必年过八十,故推算其卒年为万历十四年。且《余姚县志》亦云孙应奎“年八十三而卒”。两位先生言之有据,当可信从。又据赵志臯《寿孙蒙泉先生夫人岑氏双寿叙》,其中言及“戊辰”年(1568)“时翁已六旬五”,加上这条材料,便可坐实孙应奎先生的生年为甲子年,即公元1504年。先生八十三岁去世,则为万历十四年(1586)。
鲍照的诗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谓孙应奎先生的人生写照。孙应奎十岁的时候父亲“病羸”,一家贫苦,由母亲教课、读书。然而孙应奎年少就立下大志,刻苦努力学习,常常负笈远游。十八岁时,听说阳明先生大力倡导圣贤之学,众望所归,便前往拜师。二十二岁,孙应奎乡试中举后,再次拜访阳明先生。在去参加会试之前,有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得到阳明亲传。阳明先生知道孙应奎气质非凡,便亲自教导。据孙应奎回忆,阳明曾在天泉楼亲手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传习录》。关于另一本书,钱明先生认为有可能是《朱子晚年定论》,但笔者认为也可能是与《大学》相关的著作,因为孙应奎自述,此次亲炙,阳明亲授经文,而且强调学问宗旨全在“致知格物”四字。后来,孙应奎作《大学衍义补摘要》,也在《朱子抄》之前。
嘉靖八年(1529),孙应奎先生登进士第。年底,阳明先生逝世。嘉靖九年(1530)四月,孙应奎官居礼科给事中,与右都御史汪鋐、编修程文德等八十二人主张郊祀典礼改为分祀。是年五月,为追念阳明先生,薛侃建天真精舍,孙应奎与范引年等开始董其事。嘉靖十四年(1535),孙应奎因极力弹劾汪鋐,忤旨下诏狱,已复杖阙下,后与曹逵等被降级,谪华亭县丞,又移江阴令。任职江阴县令期间,他疏浚九里河、经河,这大概是最早的治水政绩,也为其后来在山东反对开胶河,在河南总理河道等积累经验。嘉靖十八年(1539),孙应奎任江阴知县期间,修青云楼、题匾;是年,刻成《朱子抄》。
进谏弹劾高官汪鋐,为孙应奎获得震动朝廷的“孙给谏”之名。孙应奎为官,一贯有着“直”的名声。后来转任江西左参政,当时严嵩把持国政,任职江西的大小官员无不送礼归附,单单孙应奎先生就不去讨好严嵩。嘉靖二十八年(1549),孙应奎由右佥都御史升为左副都御史。又迁山东按察使,左、右布政使,期间修岱庙视工,也参与祭祀岱岳典礼。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戊戌,孙应奎先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逾年罢归,居家三十年。
学以经济国家
钱明先生在《浙中王学研究》一书中论及孙应奎,将其归入“浙中王门的实学形态”。从实践性品格来看,孙应奎的确很好地承接了阳明学。赵志臯在《寿孙蒙泉先生夫人岑氏双寿叙》中评价孙应奎是“社稷器”,又云:“大抵翁之为人,简重宽博,明于大体。居常恂恂,未尝言。及与商政事,则徐出一言以断之,久之,金可铄,石可泐,翁之词竟不易也。誉之所在,不与众趋;毁之所归,不以智免。推所包纳则沧溟未为广,泰山未为高也。”
孙应奎为官,最大的特点是“直”,能坚持是非,有浩然正气。早年任职礼科给事中,孙应奎与同僚上书弹劾汪鋐,其所奏《斥大奸以除恶本疏》载于史册。明代过庭训撰有《明朝分省人物考》,认为孙应奎“其为人刚直自负,能坚持是非不可夺。居官声绩矫矫,断狱虽忤权贵,必伸其法”。即便致仕家居三十余年,孙应奎依然保持高洁之品格。据《绍兴府志》记载,同乡赵文华欲与孙应奎联姻,见面后不敢发言而作别。赵文华在明史上官至右副都御使,但他认严嵩作义父,后来被查出贪污大量军饷。赵文华见孙应奎先生而不敢发言,可知先生之正气凛然,小人自远。孙氏家学醇正,贤良辈出。孙应奎先生以其子孙汝宾,进阶为通议大夫。
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之外,孙应奎先生也是一位刻书家,为文化承传尽己所能。
孙应奎主要有四类直接相关书籍存世或见于书目。一是读书摘抄类,包括嘉靖十二年(1533)刻成的《大學衍义补摘要》、嘉靖十八年(1539)刻成的《朱子抄》。这两种书国内大学图书馆都还有收藏。值得注意的是,孙应奎官任上最早刻成的《大学衍义补摘要》,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作用很大。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明儒丘浚作《大学衍义补》,具体阐发《大学》的“治国平天下”。丘浚在《大学衍义补》的卷首,续真德秀“诚意正心之要”,补“审几微”一节,包括:审几微,察事几之萌动;审几微,防奸萌之渐长;审几微,炳治乱之几先。丘浚这些“审几微”的大量论述,对孙应奎的“几学”思想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就孙应奎思想研究来说,《大学衍义补摘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而在孙应奎步入官场的早期,他特意“摘要”此书,也应当对其后来仕途浮沉产生了不小影响。
其次是与阳明学的传播、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刊刻。孙应奎较早地在湖南刊刻《传习录》,为阳明学在湖湘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经营杭州天真书院期间,孙应奎又编纂《天真精舍志》,足见其在天真精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再次是家学文献刊刻,包括嘉靖年间刻成其祖先孙梦观的《雪窗集》,万历年间刻成其父孙钥的《栖溪集》,以及《孙氏世考录》等。三是个人诗文集的出版,包括朱睦?的《万卷堂书目》记载的“《蒙泉集》一卷”,以及万历年间刻成的蒙泉传世著作《燕诒录》。《绍兴府志》言孙应奎先生“书史之外无余物,好接引后进”,应当是就其大量刻书传学活动而言。
大力推进阳明学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概括孙应奎承传阳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传习录》为规范,董天真之役”。钱明先生指出,孙应奎为阳明学派的门户建设做出三方面工作:刊刻阳明著作、经理天真书院、编纂《天真精舍志》。具体来看,孙应奎不仅与蔡汝楠较早地在湖南刊刻《传习录》,而且协助钱德洪编纂《阳明文录》,因此在《阳明全集·编辑文录姓氏》中排第三位,仅次于徐爱、钱德洪。嘉靖九年(1530)五月,薛侃建天真精舎,孙应奎与董澐、刘侯等董其事,主要负责财务管理。隆庆五年(1571)辛未,孙应奎先生编纂《天真精舍志》,力主强化天真精舍对阳明的祭祀活动,以聚拢后学。
书院文教建设方面,孙应奎一直以来都是颇为用心支持和经营。任江阴知县期间,孙应奎即大力支持书院事业,例如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李元阳重修延陵书院,其中的一处“池亭”有匾曰“澄然”,为孙应奎先生所题。后为湖广提学,孙应奎在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首先德行,行冠礼,行射礼,与白石蔡公讲论石皷,刻阳明先生传习录,敎诸生践履实学,勿为口耳空谈”(李安仁:《石鼓書院志》,明万历刻本,上部,第55页)。万历十三年(1585),在余姚,孙应奎先生为《重修儒学记》书碑。也正是因为先生在姚江学派中的地位重要,黄宗羲提议将孙应奎等八人列入姚江书院《祀典》。
长达三十年的居家,给了孙应奎先生充足的时间来继承发展良知学。先生治学,主要靠自修自悟,所读书精而不杂,比较专注于《传习录》《大学》的研究,当然还包括对朱子、陈白沙等先儒思想精髓的汲取,也通过与其他阳明弟子的交游,切磋学问。孙应奎准确地把握住了阳明学的精神实质,坚持“体用一原”说,以“致知”统括格物、诚意、正心,进一步巩固、丰富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尤其重要的是,孙应奎抓住阳明师曾言良知萌动处的“几”,把良知学推向深入。他后期提出“真几”,事实上完成了对“良知”说的超越。孙应奎《天真精舍和师良知诗四首》中的第二首写道:“无极真几更属谁?由来太极是良知。空中感应原无体,才着良知便有为。”(《燕诒录》卷九,第九至十页)孙应奎提出:真几是无极,良知是太极。而《道德玄经原旨》谓“太极乃物初混沦之太一,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大虚”。由此可管窥孙应奎对阳明学的深入推进有着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毛思洁
阳明后学宗师
孙应奎先生于《明史》有传,但未见生卒年记载。钱明、王孙荣两位先生根据孙应奎的诗作《癸酉元旦寿届七旬》,推知其生年;又据邵廷采《王门弟子所知传》中称其“年八十三卒”,且孙应奎又有诗作《八旬咏怀》,则必年过八十,故推算其卒年为万历十四年。且《余姚县志》亦云孙应奎“年八十三而卒”。两位先生言之有据,当可信从。又据赵志臯《寿孙蒙泉先生夫人岑氏双寿叙》,其中言及“戊辰”年(1568)“时翁已六旬五”,加上这条材料,便可坐实孙应奎先生的生年为甲子年,即公元1504年。先生八十三岁去世,则为万历十四年(1586)。
鲍照的诗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谓孙应奎先生的人生写照。孙应奎十岁的时候父亲“病羸”,一家贫苦,由母亲教课、读书。然而孙应奎年少就立下大志,刻苦努力学习,常常负笈远游。十八岁时,听说阳明先生大力倡导圣贤之学,众望所归,便前往拜师。二十二岁,孙应奎乡试中举后,再次拜访阳明先生。在去参加会试之前,有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得到阳明亲传。阳明先生知道孙应奎气质非凡,便亲自教导。据孙应奎回忆,阳明曾在天泉楼亲手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传习录》。关于另一本书,钱明先生认为有可能是《朱子晚年定论》,但笔者认为也可能是与《大学》相关的著作,因为孙应奎自述,此次亲炙,阳明亲授经文,而且强调学问宗旨全在“致知格物”四字。后来,孙应奎作《大学衍义补摘要》,也在《朱子抄》之前。
嘉靖八年(1529),孙应奎先生登进士第。年底,阳明先生逝世。嘉靖九年(1530)四月,孙应奎官居礼科给事中,与右都御史汪鋐、编修程文德等八十二人主张郊祀典礼改为分祀。是年五月,为追念阳明先生,薛侃建天真精舍,孙应奎与范引年等开始董其事。嘉靖十四年(1535),孙应奎因极力弹劾汪鋐,忤旨下诏狱,已复杖阙下,后与曹逵等被降级,谪华亭县丞,又移江阴令。任职江阴县令期间,他疏浚九里河、经河,这大概是最早的治水政绩,也为其后来在山东反对开胶河,在河南总理河道等积累经验。嘉靖十八年(1539),孙应奎任江阴知县期间,修青云楼、题匾;是年,刻成《朱子抄》。
进谏弹劾高官汪鋐,为孙应奎获得震动朝廷的“孙给谏”之名。孙应奎为官,一贯有着“直”的名声。后来转任江西左参政,当时严嵩把持国政,任职江西的大小官员无不送礼归附,单单孙应奎先生就不去讨好严嵩。嘉靖二十八年(1549),孙应奎由右佥都御史升为左副都御史。又迁山东按察使,左、右布政使,期间修岱庙视工,也参与祭祀岱岳典礼。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戊戌,孙应奎先生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逾年罢归,居家三十年。
学以经济国家
钱明先生在《浙中王学研究》一书中论及孙应奎,将其归入“浙中王门的实学形态”。从实践性品格来看,孙应奎的确很好地承接了阳明学。赵志臯在《寿孙蒙泉先生夫人岑氏双寿叙》中评价孙应奎是“社稷器”,又云:“大抵翁之为人,简重宽博,明于大体。居常恂恂,未尝言。及与商政事,则徐出一言以断之,久之,金可铄,石可泐,翁之词竟不易也。誉之所在,不与众趋;毁之所归,不以智免。推所包纳则沧溟未为广,泰山未为高也。”
孙应奎为官,最大的特点是“直”,能坚持是非,有浩然正气。早年任职礼科给事中,孙应奎与同僚上书弹劾汪鋐,其所奏《斥大奸以除恶本疏》载于史册。明代过庭训撰有《明朝分省人物考》,认为孙应奎“其为人刚直自负,能坚持是非不可夺。居官声绩矫矫,断狱虽忤权贵,必伸其法”。即便致仕家居三十余年,孙应奎依然保持高洁之品格。据《绍兴府志》记载,同乡赵文华欲与孙应奎联姻,见面后不敢发言而作别。赵文华在明史上官至右副都御使,但他认严嵩作义父,后来被查出贪污大量军饷。赵文华见孙应奎先生而不敢发言,可知先生之正气凛然,小人自远。孙氏家学醇正,贤良辈出。孙应奎先生以其子孙汝宾,进阶为通议大夫。
思想家、政治家的身份之外,孙应奎先生也是一位刻书家,为文化承传尽己所能。
孙应奎主要有四类直接相关书籍存世或见于书目。一是读书摘抄类,包括嘉靖十二年(1533)刻成的《大學衍义补摘要》、嘉靖十八年(1539)刻成的《朱子抄》。这两种书国内大学图书馆都还有收藏。值得注意的是,孙应奎官任上最早刻成的《大学衍义补摘要》,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作用很大。宋儒真德秀作《大学衍义》,明儒丘浚作《大学衍义补》,具体阐发《大学》的“治国平天下”。丘浚在《大学衍义补》的卷首,续真德秀“诚意正心之要”,补“审几微”一节,包括:审几微,察事几之萌动;审几微,防奸萌之渐长;审几微,炳治乱之几先。丘浚这些“审几微”的大量论述,对孙应奎的“几学”思想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就孙应奎思想研究来说,《大学衍义补摘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而在孙应奎步入官场的早期,他特意“摘要”此书,也应当对其后来仕途浮沉产生了不小影响。
其次是与阳明学的传播、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献整理与刊刻。孙应奎较早地在湖南刊刻《传习录》,为阳明学在湖湘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经营杭州天真书院期间,孙应奎又编纂《天真精舍志》,足见其在天真精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再次是家学文献刊刻,包括嘉靖年间刻成其祖先孙梦观的《雪窗集》,万历年间刻成其父孙钥的《栖溪集》,以及《孙氏世考录》等。三是个人诗文集的出版,包括朱睦?的《万卷堂书目》记载的“《蒙泉集》一卷”,以及万历年间刻成的蒙泉传世著作《燕诒录》。《绍兴府志》言孙应奎先生“书史之外无余物,好接引后进”,应当是就其大量刻书传学活动而言。
大力推进阳明学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概括孙应奎承传阳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传习录》为规范,董天真之役”。钱明先生指出,孙应奎为阳明学派的门户建设做出三方面工作:刊刻阳明著作、经理天真书院、编纂《天真精舍志》。具体来看,孙应奎不仅与蔡汝楠较早地在湖南刊刻《传习录》,而且协助钱德洪编纂《阳明文录》,因此在《阳明全集·编辑文录姓氏》中排第三位,仅次于徐爱、钱德洪。嘉靖九年(1530)五月,薛侃建天真精舎,孙应奎与董澐、刘侯等董其事,主要负责财务管理。隆庆五年(1571)辛未,孙应奎先生编纂《天真精舍志》,力主强化天真精舍对阳明的祭祀活动,以聚拢后学。
书院文教建设方面,孙应奎一直以来都是颇为用心支持和经营。任江阴知县期间,孙应奎即大力支持书院事业,例如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李元阳重修延陵书院,其中的一处“池亭”有匾曰“澄然”,为孙应奎先生所题。后为湖广提学,孙应奎在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首先德行,行冠礼,行射礼,与白石蔡公讲论石皷,刻阳明先生传习录,敎诸生践履实学,勿为口耳空谈”(李安仁:《石鼓書院志》,明万历刻本,上部,第55页)。万历十三年(1585),在余姚,孙应奎先生为《重修儒学记》书碑。也正是因为先生在姚江学派中的地位重要,黄宗羲提议将孙应奎等八人列入姚江书院《祀典》。
长达三十年的居家,给了孙应奎先生充足的时间来继承发展良知学。先生治学,主要靠自修自悟,所读书精而不杂,比较专注于《传习录》《大学》的研究,当然还包括对朱子、陈白沙等先儒思想精髓的汲取,也通过与其他阳明弟子的交游,切磋学问。孙应奎准确地把握住了阳明学的精神实质,坚持“体用一原”说,以“致知”统括格物、诚意、正心,进一步巩固、丰富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尤其重要的是,孙应奎抓住阳明师曾言良知萌动处的“几”,把良知学推向深入。他后期提出“真几”,事实上完成了对“良知”说的超越。孙应奎《天真精舍和师良知诗四首》中的第二首写道:“无极真几更属谁?由来太极是良知。空中感应原无体,才着良知便有为。”(《燕诒录》卷九,第九至十页)孙应奎提出:真几是无极,良知是太极。而《道德玄经原旨》谓“太极乃物初混沦之太一,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大虚”。由此可管窥孙应奎对阳明学的深入推进有着独特贡献。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毛思洁